首页 »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 »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全文在线阅读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第三节 弑父之子

关灯直达底部

题记: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荣格

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家们大多数都自带三分江湖气,弗洛伊德和他弟子们的故事就很像是一部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一个脾气很大又很固执的师父和几个本领高强又有自己想法的徒弟们聚到一起,最后因为武学理念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终不欢而散。

事实上,师徒绝交时能够分道扬镳不发恶言的情况只是极少数,多数情况下都要像德云社出身的曹云金、何云伟那样跟师父郭德纲撕个你死我活才肯罢休。笔者曾经戏仿郭德纲在《德云社家谱》中的春秋笔法替弗洛伊德老师写过一段:“今有荣格、阿德勒两人,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鲜耻令人发指,为儆效尤,夺回艺名逐出师门——弗洛伊德。”

不过抛开与弗洛伊德的恩怨不谈,荣格也算得上心理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师级人物之一,而且他的一生也充满传奇。

荣格全名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出生在瑞士。据荣格的自传记载,他的家是一个奇怪的宗教家庭,父亲和叔叔们全都是虔诚的天主教神职人员,母亲的性格则有点神神叨叨,父母两个人经常吵架。所以荣格的童年几乎是在一面阴霾中度过的。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荣格不无感伤地说,陪伴自己一生的抑郁、敏感和自卑性格,就是在自己童年时候养成的。

比较恐怖的是,成年以后的荣格在回望自己幼年的经历时,发现其实自己有两个人格:一个是在和家人接触时的正常小孩,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写作业、帮助做家务,完全没有任何异样;另一个却是一个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敏感、多疑的“小大人”,恐惧和人相处,只愿意自己生活在一个小小角落里。

据说荣格在12岁时罹患了某种精神疾病,有一次昏迷了过去,别人怎么叫都叫不醒,最后竟然是他的“另一个人格”把自己唤醒的——这么看来,人格分裂还是有点好处的,不过那种知道自己在昏迷但是醒不过来的体验,只要让人想一下就觉得实在是太可怕了。

荣格的人格分裂倾向伴随了他整个青少年时期,直到成年以后,第二人格才慢慢消失。不过第二人格观察到的童年景象仍然会时常以某种扭曲的形式出现在他的梦中。

很可能是因为对父亲的厌憎和母亲的影响,出身于基督教家庭的荣格后来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异教徒”,一个神秘学的爱好者。他深入研究过古印度的佛教、印度教和发源于中国的道教,甚至还亲自修炼过佛教禅宗、试验过炼丹术、分析过各个民族的远古神话。后来他又不远万里深入到非洲原始人族群和北美的印第安人群落中研究他们的生活与原始信仰,掌握了关于很多心理学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因为他的这层神秘学背景,所以我们会看到,在荣格的心理学思想中其实存在着许多来自遥远东方的智慧结晶,比如“集体无意识”遗传自先祖的想法,就很难不让人想起古老中国的先祖崇拜。

对了,其实荣格和弗洛伊德相识的时候是1907年,那时他已经快40岁,做了很长时间的精神医师了,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少年拜师。不过荣格在后来回忆时仍然承认,和弗洛伊德合作和相处的6年,是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时光。

荣格后来自创的“分析心理学”(又称荣格心理学、原型心理学)中也带有许多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子,和弗洛伊德一样,荣格的研究也非常关注个体幼年时期的心理情况。他认为其实每一个人的性格在他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所谓成长过程只是对性格的“整合”过程。我想,他的这一观点大概也跟自己的童年经历大有关联吧……

荣格对心理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当然就是我们曾经提过一次的“集体无意识”了,这也是他与弗洛伊德产生分歧的开始。那么到底什么是“集体无意识”呢?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状态”有两种类型,一种当然就是属于每个人的个体无意识世界,另一种却是某一群体或者全人类一起共享的无意识世界。和个体无意识来自于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集体无意识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祖先在基因遗传中遗留下来的某些共同本能,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思考方式。

举个例子,在中国,“重男轻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无意识”。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中就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生了男孩子,既让他在床上睡觉,做漂亮衣服,给他好看的玉石玩儿;而生了女孩子,就让她在地上睡觉,简单做个被子包起来,让她玩难看的瓦片。可见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重男轻女的思想,此后一直延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形成了强大的思维惯性。甚至到今天在许多地区,很多人仍有着“男孩才是传后人,女孩是赔钱货”的想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体无意识大概会逐渐消失吧。

“集体无意识”所影响的对象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一间学生宿舍。比如说一个宿舍住的学生大多数酷爱玩电子游戏,不是很爱玩的那些学生被他人的情绪感染也可能会迷上游戏;反之,如果在一个大多数学生都热爱学习、勤于学习的宿舍里,不是很想学习的人也会被感染情绪去学习了。

就像弗洛伊德曾经用“冰山理论”来说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关系一样,荣格对集体无意识也提出了一个很精到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赖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之所以分析心理学又被称作“原型心理学”,原因在于荣格对心理学另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原型”的论述,而荣格认为“原型”也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那么,“原型”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可有点复杂,甚至荣格自己有时候都讲得有点抽象。我们还是打个比方吧:如果把人的记忆比作一张清晰的照片,原型就是看上去有一些斑驳杂乱甚至看不清楚的胶卷底片。荣格说:人在一生中是无法意识到原型存在的,但是它们会自始至终在背地里影响人的行动,因为它是先祖遗传给我们有助于人类生存和延续的智慧结晶。

不妨以荣格发现的一个原型“人格面具”来简单说一下什么叫原型吧: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类群体中都会扮演一个自己独有的角色,而这种角色往往和我们真正的个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不完全是别人认为的自己,但是还是要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像古希腊戏剧中的演员要戴上“面具”一样。

荣格还认为,世界上有四种最重要的原型,它们分别是:人格面具、阿妮玛(男人无意识中的女人性格和形象)、阿妮姆斯(女人无意识中的男人性格和形象)以及阴影(人在无意识中与“自我”相反的性格和形象)……

就和弗洛伊德喜欢分析别人的梦境一样,荣格也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他将之称为“词语联想法”。首先他会给被试人员一份写有100个词的纸。然后让被试人员听到刺激词之后,尽可能快地做出由此刺激词所联想到的反应,也就是一个或几个联想反应词。当确信被试者懂得这词语联想的意思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测验。用一只秒表就可以记录下被试者对每一个刺激词反应所需要的时间。不过荣格和冯特、高尔顿等心理学前辈不同,他使用词语联想法的目的并不是研究被试者的反应能力,而是更关注于他们在反应回答时的错误或口误以及被试者应对刺激词时的面部表情、动作等线索。因为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理论,这些细节更能反映出被试者的内心世界。

荣格说:“当专门用来研究心理联想的实验失败的时候,当被试者回答出错的时候,你却能学到别的东西。你问一个连孩子都能回答的普通单词,而一个智力正常的成年人却不能回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单词击中了我称之为情结的东西,这情结是一种经常隐匿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的情调为特征的心理内容的集合物。这个单词有如一枚炮弹,能够穿透厚厚的人格伪装层而打进暗层之中。例如,当你说‘购买’‘钱’这类单词的时候,那些具有金钱情结(money complex)的人就会被击中。”

荣格在其讲演中,用对一个35岁男子的测试过程具体地描述了他对该被试者词语联想结果的分析:

开始的单词是“刀”,它引起 4个干扰反应。接下来的干扰是“矛”(或枪),其后是“打”,再后是“尖锐的”,最后是“瓶子”。这只是连续 50个刺激词中的少许几个,但足够我用来使被试者把事情和盘托出。我说:“我不知道你曾有过如此不愉快的经历。”他盯着我说:“我不懂你在谈些什么。”我说:“你明白。你曾因为喝 醉酒,有过一桩用刀伤人的不愉快纠葛。”他说:“你是怎么知道的?”随后便讲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他出身于受人尊敬的单纯而正派的家庭,有一次因为喝醉酒与人发生争执,用刀刺伤了对方,结果被判刑一年。这是一件他不想提起的重大秘密,因为这会给他的生活罩上阴影。但是,这个情结就在其词语联想的测验中表现了出来。(巴巴拉 ·汉娜《荣格的生活与工作》)

“情结”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通常被人用来指代自己内心深处最在意的一件事,有人说自己有“大学情结”,有人说自己有“初恋情结”,也有人说自己有“文学情结”。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荣格首先发现的一种心理学术语。像前面例子中那位被试者那样,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存在着聚合在一起的一群又一群的“无意识丛”,它们可能跟这个人早年的某种行为有关,也可能是经年日久形成的思维惯性,总之它们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被激活时,就会引起这个人强烈的情绪反应。荣格认为,人的整个“无意识”世界就是由各式各样的“情结”填充而成的。

这么看来,大众口中的“情结”和心理学术语中“情结”有相关联的地方,但并不完全相同。

荣格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名出色的精神医师。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虽然严格来说仍然没有得到过实验的验证,但在临床上用起来确实有效果。经他救治的心理疾病患者数不胜数,其中甚至包括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第一位是以个性怪异、桀骜不驯著称的奥地利天才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他提出过著名的泡利不相容原理,为科学家了解原子内部的结构奠定了基础。泡利看不上几乎任何一个同时代的物理学家,他那句“爱因斯坦也不是那么愚蠢”就已经是对他人的最高褒奖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30岁时因为神经症发作找到了荣格做治疗。他们在一起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精神分析治疗,在泡利感觉自己已经被治愈后两人还保持了数十年的书信联系,一起分析了大约1000个泡利的梦。

第二位是德国著名诗人、文学家赫尔曼·黑塞,同时也是一位资深抑郁症、神经症患者。荣格经过出色的心理分析工作让黑塞重新体验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并且玄妙的心理学治疗还让他有了新的创作灵感。

可能正是由于荣格的人脉广阔吧,他的分析心理学很容易就打进了主流心理学界的“市场”。1933年起,他被选为国际心理治疗学会的会长,精神分析心理学也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外的另一大心理学门派,并与后者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剑气之争。

纵观荣格的一生,正如他本人所说,其主要思想内核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了,他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荣格心理学”不断进化,最终成为参天大树的历程。荣格为我们后来者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本文中所列举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不过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诸多理论成果中今天流传最广、受众最多的,居然是他研究占星术的一个副产品:星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