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全文在线阅读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关灯直达底部

前面我们谈了提升学习能力的理念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具体执行中有用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与付费购买。

记录

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记录下来。

你可能会觉得困惑:写东西,不是我们日常都做的事情吗?大家都在写,怎么会成为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呢?

是的,大家都在写。可是“写”与“记录”是不一样的。我们大多数人的书写,往往是记下会议内容,摘抄读书笔记。然而,这种书写,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组织与目的化的话,对学习能力的提升,帮助就很有限。这就像是福尔摩斯说的:你只是在看,并没有观察。同样的道理,你只是在写,并没有记录。

那么,怎样才能从书写升级为记录呢?有两个方面要改变: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这将改变我们的很多认识。记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挖掘看得见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

如实地记录过程

为什么要如实地记录过程呢?因为在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发生的事情是靠大脑记忆的,并不会记录下来。我们以为我们记得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事实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时过境迁后,我们会根据现在的情况,扭曲自己过去的想法和对行为的解读!

比如,一个人想要戒烟,试了好几次都失败。这件事情本身是很让人产生挫败感、觉得不舒服的。这时候他可能会说:“我没能戒烟,是因为我是真心喜欢吸烟,我的内心其实并不想戒烟……”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认知失调”。当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不一致时,我们往往会扭曲我们的想法,使之符合我们的认知,从而减少“失调”所带来的不舒服。事实上,不靠谱的不仅仅是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想法,甚至我们的记忆本身就很不靠谱。

想象一下小时候父母抱着你过生日的场景。在你回忆的场景里,除了你的父母之外,你是不是还看到了孩提时的你?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回忆是对你见到的场景进行回放的话,你的回忆里是不可能有你自己的影像的。你之所以能够看到自己,是因为回忆其实是大脑对过去经历的重构。回忆中出现的画面,是我们自己重新构思的。重构的记忆并不一定可靠,而我们又常常会把我们自己大脑重构的记忆,当作准确无误的事实。

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在庭审中,一位证人的证词对被告非常不利。

被告辩护律师问证人:“事情过去这么久了,你没有可能记错吗?”

证人非常自信地说:“我的记忆力非常好,不可能记错。”

律师问道:“你抽烟有20年了吧?”

证人说:“是的,怎么了?”

律师说:“你20年前有没有抽过骆驼牌香烟?”

证人说:“当然抽过了。”

律师说:“那么你还记得骆驼上的阿拉伯人有胡子还是没胡子呢?”

证人这时候有点蒙,仔细想了想,然后坚定地说:“有胡子。”

这时,律师拿出一盒骆驼香烟。事实上,骆驼上根本没有阿拉伯人。

我们不去评价证人是否做伪证,律师是否狡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大脑并不总是靠谱,有时会让我们相信一个并不存在的“事实”。而且事情的时间间隔越久,我们就越容易对自己当初的行为动机和想法按照对现在有利的结果进行解读。所以,当我们重新解读过去的经验时,就很可能面临扭曲事实的风险。如果我们想从这个扭曲过去事实的“哈哈镜”里跳出来,就要把事情的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只有坚持做如实记录的人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我自己在过去6年时间里,坚持把每一天我认为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样我的日记里面就可以有一个大多数人没有的项目:回顾去年今日。

在这个环节,我会去看去年的今天发生的事情。这个工作常常会让自己看到:原来现在遇到的问题,当初也遇到过,自己居然忘了;原来当初思考这件事情时是这样想的啊,太不成熟了;原来当初我就找到这个方法了,怎么后来居然忘记了?

是如实记录,让我和别人同样在过去了6年的时间后,我却有丰富的材料拿来吸取教训,加速成长。所以,这是如实记录过程的第一个价值。

如实记录还有第二个价值,那就是: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

我们常常没有办法从生活中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超出了我们学习的视界。“视界”是指我们能够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视野界限。如果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呈现结果之间的间隔时间太长,我们就很难从中学习。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洗澡的时候,出水开关分为冷水和热水。打开水龙头,觉得水冷了,我们就拧热水;水不热,再一拧,好烫!于是,再往回拧,加冷水,反反复复要好多次,才能调整到合适的水温。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调水温要反复很多次?

答案是:拧水龙头的行动和出水的结果之间有10秒钟的延迟。

因为结果不是即时反馈的,因为有这10秒钟的差距,我们学习其规律便产生了困难。10秒钟的延迟,就让我们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其因果关系在时空上并不是密切联系的,甚至相距甚远……这样的规律对我们的经验处理系统而言太复杂了,超出了学习的视界。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到更底层的规律,我们的记录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跨度。这种时间跨度能让我们超越简单的应激直觉反应,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底层真相。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一些大智慧,正是这种超越视界的长期经验的总结,比如:吃亏是福。如果从短期的经验来看,吃亏是福是不成立的。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获得吃亏后的福报。事实上,虽然很多人把“吃亏是福”这个道理挂在嘴边,可在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仍然会斤斤计较而绝不吃亏,因为这个时候出现在他脑海里的可不是吃亏是福,而是:“这不公平!”“凭什么欺负我!”

如果看不到事情背后的长期规律,那么我们就只能对发生的事情本身做出反应,而无法顾及更长远的利益。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生活在这种矛盾中。如果你留心记录和总结,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言行不一,再思考背后的原因,就更容易看到自己思维的陷阱了。

所以,如实记录的时间够长,就能够让不那么清晰的规律线索逐渐清晰;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我们的生活变成精彩的案例集。

这是如实记录过程的第二个价值。

主动思考,挖掘看不见的关系

记录帮助学习的第二个方面是:记录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挖掘看得见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过程。

前面讲如实记录过程,主要是侧重对事情的经过、结果进行记录。但是,更有价值的记录,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等等。

为什么要记录这么多内容?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发展,都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累加作用。我们当时思考不周全,除了自己对问题理解不透彻以外,可能自己当时的情绪状况、周边环境给的压力,都会加剧问题的严重程度。所以,如果要复盘自己当初的决策,就不能仅仅记录事情的结论,更要记录可能影响判断的所有因素。

除了记录这些影响因素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所谓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一般而言会记下面几个问题:

1.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2.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3.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4.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如果我们对过去一天经历的事情能够这样进行思考,那么我们的收获就要大得多。经常有人听到我说,我早上反思晨修常常需要2~3小时,他们会很惊讶:这么长时间干什么呢?我怎么写日记5分钟就没啥可写的了?

这就是原因。记录的过程,其实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是调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重新理解过去一天发生的事情。而这种通过书写记录、调用知识来解构和重构问题的过程,才是记录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记录帮助学习快速提升的关键环节!

定期回顾

提升学习能力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定期回顾。先举个我人的小例子。2015年6月7日,我在天坛公园门口准备买票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外正在竭力地比画着,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看售票员不大能够理解,便上前帮忙沟通。于是,我和老外J便搭伙,边走边聊。他告诉我,他来自纽约,是纽约音乐学院的老师。他这次来中国交流,还有一个下午的空闲,便来参观天坛。我作为一名拥有英文导游证却从未带过英文团的准导游,便通过向他讲解天坛历史,承担起了促进中美友谊的工作。这个下午我们聊得很开心,我帮他叫到出租车时,他递给了我一张名片。我和J的联系就此中断,也渐渐地忘记了此事。毕竟,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交集。

一年后的6月7日,当我回顾去年今日的日记时,和J一起度过的下午便又浮现在脑海。于是我给J写了一封邮件,大致意思是:时光飞逝,一年前的今天我们在北京游天坛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欢迎他再来中国,也希望他能够记得天坛的历史。结果第二天,我收到了J的回复,对于我还记得一年前今天的经历,他非常惊喜,高兴地说下次来中国一定请我听音乐会。我很高兴,在万里之遥的纽约,有人会惦记着请我听音乐会。

这个经历教会了我一件事:回顾,让我们能够在平淡生活中创造惊喜。

然而,回顾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回顾是让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增倍的过程。换句话说:回顾,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我们今天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日子在未来的时刻变得动人而有启发。

比如,回顾两年前自己一次谈判的失误,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在工作流程中调整一个环节,这样就能规避很多风险。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回顾的时候常常发生。

事实上,我发现: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过往看似平淡的日子,因为时间的力量,因为空间的变化,因为心境的改变,因为自己的成长,回头看的时候,就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回头重新面对过去的做法,让我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自己,也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未来的自己以启发。

我常常感慨,如果不是养成记录和回顾的习惯,我的生命经历会少多少惊喜、触动和启发!更重要的是,回顾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反思经验的局限,拓展我们的视界,看到更加本质的规律。这样的感受,在我坚持记录反思两年以后,越来越深。

最初,我养成记录反思的习惯后,常常惊喜于自己从一天的生活中学到了新的经验。然而慢慢地,我发现很多当时以为周全、正确的决策,时间过得越久,自己越能看到其实它们还有不足的地方——因为我们的经验往往是对事件本身的得失层面做出“正确反应”,而这个决定很可能在更大的层面上是“错误的决定”。

比如,项目进度很紧张的时候,你要不要招聘一个虽然不符合公司要求,但是如果招聘来就能够快速完成项目的人?再比如,你的两个下属因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下,你选择自己做一个决定让他们不要再讨论了,还是让他们继续讨论?

我们的生活都是由一个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拼接而成的。有些答案是与时间做朋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产生价值;而有些答案是与时间做敌人的,时间过去越久,越被动。但是,我们常常只能看到和感受到眼前的压力和困难,无法超出自己的认识边界做出决定。

对这一点的感悟,让我慢慢地理解了为什么稻盛和夫会说: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用基本、简单的原则思考,比如正直、不撒谎、不贪婪、不给人添乱。遵循这些简单原则做决定,虽然看起来会让当时的自己更加窘困,但是这些答案的影响却是在与时间做朋友。

所以,很多人嘴上在说“吃亏是福”,可是遇到具体利益冲突的时候锱铢必较。为什么?因为“吃亏是福”的福,要很久才能感到,才能收获回报;而这个“亏”却是要立即吃的。

而回顾,加入了时间的力量,让我们在审视自己的过往时,有可能超越短期反思经验的局限:回顾自己过往的经历,当时的锱铢必较不吃亏好像很有收益,那么后来呢?当时坚持一些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做出了貌似很傻的决定,后来呢?

有了这些思考,自己慢慢地在一些基础而重要的概念上就有了更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进一步让我们建立了正确的认知基础,从而能够理解下一个层级的知识。所以,回顾对自己学习的意义格外重要。

那么,回顾工作具体要怎么做呢?我将回顾分为三个层次:周/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周/月度回顾——审视问题解决思路

在每周或每月回顾时,我会结合周计划目标或月计划目标来审视关键目标的实现情况。我会问自己:

1.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2.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3.为什么?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的假设是什么?)

•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

•“跨领域经验”的类比与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相类似,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

4.总结经验。

•有效的假设,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来一定要记得避免不考虑条件地乱用这次有效的经验。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未来要坚决避免的?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

这个思考模板,你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

此外,在月度回顾中,我还会做一个工作:将本月的新启发、新方法、新认识、新问题集中汇总起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在个人知识管理公众号(搜索“pkm100”)中回复“汇总”,看看成甲的解释和你的是否一样。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年度回顾并不是说在年底做年终总结,而是以年为时间跨度进行反思。当持续反思记录之后,年度回顾会有点像大数据分析。关于这一点,网上有一篇文章介绍林彪在辽沈战役期间的决策案例,给了我很大启发。

辽沈战役期间,林彪每天都要回顾当天战斗中缴获武器、车辆、军官军阶的统计信息。在一次战斗结束后,参谋例行公事汇报完当天的数据准备走的时候,林彪发现这次战斗的统计数据中缴获高级别武器的比例和俘虏军官人员的比例都比平时要高。他敏锐地判断:这是敌军指挥部的部队。于是林彪迅速调集部队追击,果然实现了辽沈战役的重大胜利。

从日常的记录和分析中,林彪总结出了战斗中的规律,从而能够通过战报统计来指导作战。这很像有人通过统计方便面的销量来推测中国农民工数量的变化或者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纸质包装箱的销量来推测制造业经营情况。

我们的年度回顾,也常常能从日常记录里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我们会发现我们过去用过的好办法现在早就忘记了。而我们过去遇到的问题,现在还会换一个马甲出现。就像有句话说的:“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重复犯相同的错误,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

而年度回顾,能够帮助我们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下,更容易看清错误的根源,从而更好地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如果我们站在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维度回顾审视自己的生活,会有更多奇妙的发现。可是怎么回顾这么长时间的内容?

有一个方法:时间线(time line)回顾法。这个方法分为三步:

1.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2.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

虽然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却能够让我们发现当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一些基本规律,在10年的跨度中始终发挥着作用,并没有因为当时看起来无解就真的不存在了。

例如,我对自己过去10年的经历进行时间线梳理时发现,对我今天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思考方式包括:

(1)我们在收入匮乏的时候,由于缺乏安全感,没有勇气投资到虽然认为正确,但是可能结果不确定的领域。

我过去错失的机会和抓住的机会,均印证了投资在基本规律正确的事情上,长期看必然会带来回报。这一思考方式对我影响重大,让我在收入匮乏时有信心投资到确定的不确定性上;也让我们在收入有一定安全空间时,愿意更多地投资到这样的事情上,更有耐心等待时间的积累。

(2)生命中给我极大帮助的贵人,都不是因为我帮助了他们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我如何帮助别人。而我之所以投入那么大的热情去帮助别人,只是因为这是我喜欢的事情,不去计较有没有回报。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有热情和勇气坚持做超越自身利益的事情时,世界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给你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