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神贯注的方法 » 全神贯注的方法全文在线阅读

《全神贯注的方法》CHAPTER 5“然后呢?”:应对走神

关灯直达底部

90%的时候我们都无法安心专注于眼前的事,这让我们很难保持内心平静。但实际上,无论想要实现什么目标,真正有用的还是拥抱眼前,活在当下。专注于当下意味着,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意识上,你都能专心投入于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上——如果总是去想着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比如说做完这件事你会有多开心,或者做完这个你就可以得到什么,你就不可能专心投入。我并不是说不能用目标激励自己,但如果你总是想着未来,总是渴望未来发生的事,你就会感觉当下的工作是一种折磨,是你为了要做未来某件事而付出的代价,这种心态会极大消磨你的时间,耗费你的能量,不利于你完成当下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在工作中开始幻想未来某件事时,该怎么办呢?在此我跟大家分享一个解决方案。当你发现自己有些讨厌手头的工作,开始渴望下一件事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然后呢?”难道你完成手头这件事,开始做下一件事时,你的人生就会立刻变得完美吗?你会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感到满足,还是会立刻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并很快讨厌这段新旅程呢?你会立刻渴望一个新目标,从而又变得焦虑,希望赶紧完成手头的工作吗?问问自己“然后呢?”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它会提醒你,当你的心思不在当下时,你就会错过这一刻的快乐,这样你就不会总是有“赶紧做完这个,那样我就可以……一切就会很完美了!”的想法了。

人类天生就有不断扩张的冲动,这点已经被写入我们的DNA。我们想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变得更好,这是人类最大的优点之一。但另一方面,这种冲动也会让我们总是感觉自己不完美,总是处于挣扎状态。这也正是我为什么要把这一章取名为“然后呢?”的原因。如果仔细聆听自己的内心对话,你会发现,每当你感到不圆满,感到焦虑,内心充满渴望的时候,你会想要逃往别的地方,逃往一个自己没有到达的地方,经历一些尚未发生的事情,或者得到一些自己暂时没有的东西,比如说一件漂亮衣服,或者一套更大的房子等。

要想完全杜绝这种心态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每天铺天盖地的广告总是在告诉你你的人生有多不圆满,你多么需要拥有更多。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要想过上好日子,你总是需要改变一些东西。无论现在已经拥有了什么,广告公司总能为你创造出更多的需求。每年各种营销机构会投入数亿美元去研究你的心理,以便让你渴望更多。

我最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德国一家大型国际机场设计过程中的心理学应用。该机场把商业零售区放在机场核心区,就像是车轮的轴心。所有航班的登机口都直通商业零售区。设计师发现,所有降落在该机场的航班都是国际航班,也就是说,所有抵达机场的乘客都在飞机上的狭小空间里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旅程,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会感觉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无法控制,于是一下飞机,就会迫切需要找到控制感——而购物就能带来这种控制感。

不仅如此,设计师在每家商店的店铺设计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每个柜台的形状、长度,甚至通道的形状都是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设计的。在市场调研过程中,研究人员会专门邀请一些人来充当顾客,他们会给“顾客”戴上装有摄像头的眼镜,让她们在模拟柜台前面走过,以便观察她们的眼球移动轨迹,然后根据研究结果设计柜台。这说明设计师们很清楚柜台应该怎样陈列才能吸引潜在顾客。当然,如果你很清楚这些把戏,那么它将对你毫无作用,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商家的圈套里。打个比方,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在设计一层时会非常用心,其目的就是让顾客在一层闲逛时迷路,因为每条通道看起来都一模一样,你可能会问自己:“我刚才来过这儿吗?”没过多久,你又会问自己同样的问题,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儿。这对商家来说是好事,因为人们在店里停留的时间越长,购买商品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会购买很多自己本来并不需要的东西。一旦你看穿商家的把戏,这种设计就对你毫无作用了。

这种总是“不圆满”的感觉或许对商家有用,但对我们有害无益。每天的冥想练习可以让你熟练地切换到旁观者视角,你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沉浸于当下,全神贯注地解决当前问题。这种比较超然的视角可以让你在出现问题时更冷静地做出反应,而不会太受情绪影响。当你发现自己有些走神时,不妨问问自己:“好吧,即便我已经有了这个东西,或者到了这个地方,或者做完了这件事,然后会怎样呢?”

你会发现“然后呢?”这个问题能立刻改变你的视角。它会让你思考:“当我确实拥有这个东西时,我真的会感觉心满意足吗?还是我只能满足一小会儿,一看到其他东西,很快又会有不圆满的感觉呢?”此时你会发现,你之前已经经历过很多类似的循环,每次结果都相同。于是你恍然大悟,此时你的这种“渴望”只是暂时的,一旦满足了这个“渴望”,新的“渴望”又会出现,如此循环,你永远不会真正满足。人类天生喜欢扩展,希望不断提升自己,这是好事,但千万不要因此总是觉得自己很差劲。每次因为还未实现目标而觉得自己很差劲儿时,不妨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现在一切正常,真是好极了。我可以放松一下,做好手头事,不断提升自己,享受这个过程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永远不需要买辆新车,或者外出旅行——有些东西我们确实需要,而且你也应该全力去争取,去享受生活。而且也不是说绝对不买那些自己不太需要但也能买得起的东西。你可能并不一定要去某个地方度假,但你一直梦想能去那里看看;你可能并不一定需要某份新工作,但你想要接受一下新挑战。遇到这种情况时,你需要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察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并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这样你才能做出理智的选择。一旦改变视角,你就可以变得清醒,不受情绪影响。下次当你发现自己感觉不圆满时,你就会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专注于当下,于是你可以转换视角,重新获得控制权。

反复练习一段时间,直到这种不圆满感一出现,你就会问自己“然后呢?”这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刚开始练习时,可能会有些费劲,因为你对某件事的渴望可能非常强烈,强烈到你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我现在很不开心,只有……我才能开心起来!”这种心态在你心中根深蒂固,改变它需要很长时间,甚至需要成千上万次的练习。世界上所有人,无论贫富,都会有一种不圆满感,这很正常。正是因为这种感觉,人类的商业活动才会如此发达,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广告。

仔细观察一下各种广告,你会发现,广告商们总是在描绘一幅超出你现在生活水平的画面。比如说每次打开航海杂志,我都会看到一些三十几岁的年轻人驾着一艘价值百万美金的游艇,脸上一副“你们看,正是因为有了游艇,我才会这么幸福!”的表情。打开汽车杂志,我会看到年轻的父母们站在自家的豪宅前,给孩子一辆价值45000美金的跑车,好像这是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这些广告的目的,就是让观众感觉自己正在错过美好的事物,感觉自己当下的人生不值一提,只有立刻拥有广告上的事物,生活才算圆满。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

一位名叫劳拉·戴克(Laura Dekker)的姑娘,曾经独自完成环球航行,累计航程共27000英里。后来人们根据她的经历拍摄了一部电影——《处女航》(Maiden Voyage)。因为我很喜欢航海,所以多年来,我对她的故事一直很感兴趣,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她的经历。记得在一次采访中,她曾说过几句很有意思的话。她说自己并不关心是否能成为独自完成环球航行的最年轻女性,也不在意能否打破什么纪录。她只希望能够通过长时间独处来发现自我,同时她还想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跟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

这次采访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旅途中发现,不同文化的人所在意的事情完全不同。她曾路过太平洋上一些岛国,按照我们所谓“文明社会”的标准,这里的人们简直一无所有,但他们却可以把所有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每个人从早到晚都很开心。她问他们,如果突然拥有100万美金,你们会做什么?他们回答,我们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什么都不缺。相比之下,劳拉则来自一个永不满足的世界,她的同类每天都想着换更大的房子,换更高级的车,赚更多的钱。劳拉发现,原来人还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活法,而且这种活法显然更开心。

她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家附近有一家非常高档的咖啡馆,兼卖早餐。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去咖啡馆吃早餐。正在这时,一辆非常昂贵的跑车停到门口,车上下来一家四口,衣着得体,十分光鲜。孩子们大概刚上小学。走进咖啡馆之后,这家人在我旁边的一张桌子上坐了下来。妈妈先问孩子们吃什么,然后起身走向柜台,爸爸则坐在那里陪孩子。当时孩子们心情不错,打打闹闹很开心。但很快,爸爸就嫌孩子们太吵,大声训斥了几句,让他们安静一会儿。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心生感慨。这位爸爸显然是位成功人士——什么都有,我想他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开着高档跑车,有位漂亮的太太,孩子们也很可爱。一家四口在星期六早晨去共用早餐,这本应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可他竟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他穿着昂贵的定制衣服,心情却很糟糕。当然,事实上我对他的生活并不了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拥有了所有那些据说能让人开心的东西,却仍然无法在周六早晨跟家人一起享受一顿美味的早餐。

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愿望无法满足的经历,所以不圆满感已经深深植入我们的本性。要想消除这种感觉,我们需要不断观察自己的内心,一旦它出现,我们就要刻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有意识地改变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记住,练习的心态并不会评判某种行为的好坏。它只在意你是否有意识地通过不断练习来实现某个目标。只要不停努力,你就成功了。每重复一次,你对自己当下反应的控制力就增强了一分。

简单的一句“然后呢?”能立刻把我们带回当下,它会让我们意识到,一切都是循环,无论我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自己渴望的事情很快就会被新的渴望取代,与其不断渴望,不如活在当下,专注于眼前,享受沉浸于当下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