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神贯注的方法 » 全神贯注的方法全文在线阅读

《全神贯注的方法》CHAPTER 4 事先想好解决方案

关灯直达底部

大多数人都陷入过困境,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事先没有想好应对方案,一旦遇到问题,我们可能一下子就变得情绪化,不能冷静应对。这种时候,很少有人能冷静观察自己在想什么,更不要说做出清醒的决定了。这时我们会被情绪所困扰,任由情绪掌控,甚至想不到还有其他办法。而有的人则完全相反,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都能控制自己,做出理智反应,不管情况多糟糕,他们都不会失控。大多数人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但随着你的意识觉察训练,或者说冥想练习的不断加强,你会越来越善于观察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也会更加冷静,你会在事情发生时就做出客观判断,而不是事后才想明白。如果你是一名熟练的冥想者,甚至不需要去刻意保持客观,因为它会成为你的自然反应。我之前说过,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一定都是先有意识,然后再做出反应的。意识总是在反应之前出现。当然,仅仅有意识是不够的,意识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要想得到好的结果,我们必须有行动计划。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份符合自己性格的计划,帮助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再情绪化,能很快冷静下来,做出正确选择。

在《练习的心态》中我说过,流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流程可以减少我们工作中的决策次数——要知道,一旦遇到麻烦,做决定就会是件大事。流程可以让你在面对困难时不会情绪化,节省很多精力,让你更加专注于当下。总而言之,预先想好解决方案可以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更加从容,不容易犯错,更专心地解决眼前的问题。

我多年前的一次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我还是一名钢琴维修师。一位很有名的钢琴大师要来我所在的城市做一场个人钢琴演奏会。舞台上只放一架钢琴,其他什么都没有——没有乐团,也没有其他演奏者。一旦他演奏中出现任何瑕疵,观众都会听得清清楚楚。钢琴演奏家跟其他乐器的演奏家们不一样,特别是在巡回演奏时,其他乐器演奏者都可以用自己的乐器,比如小提琴演奏者可以用自己的小提琴,长笛演奏者可以用自己的长笛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他们演出的质量。因为演奏者们每天都要练习,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比较熟悉自己的乐器,甚至会跟乐器之间形成一种比较微妙的关系。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音质和感觉,即使是同一首曲子,同一个演奏者,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效果可能都不一样。所以有经验的演奏者都不会轻易更换乐器,更不会随便购买新乐器。我听说有的吉他手甚至要尝试上百把吉他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他会挨个演奏,寻找自己最喜欢的音质和感觉。很多演奏者宁愿花大价钱来调试自己的乐器,也不愿意购买新的哪怕更高档的乐器,原因也在于此。但由于钢琴的体积和重量都非常庞大,无法随身携带乐器,所以钢琴演奏家的每次演出都很麻烦。有些顶级钢琴大师,比如说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无论到哪里演出,都会用自己的钢琴,但大部分的钢琴演奏家做不到这一点。

我刚才说的这次演奏,就遇到了麻烦。这位钢琴大师用的钢琴非常昂贵,价值超过10万美元,重达上千磅,需要用专门的团队和设备来搬运。所以没办法,大师只能接受音乐厅的安排,使用音乐厅的钢琴进行演奏。所以不管你信不信,整个音乐会最大的挑战不是演奏,而是调试钢琴。

很多年前,我曾看过一档名为《今晚秀》(The Tonight Show)的节目,记得那期的嘉宾是一位著名的歌手。主持人问她:“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你感觉最大的麻烦是什么?”这位歌手连想都没想:“找到适合我的钢琴”。

除了钢琴之外,另外还有几个因素让我的工作变得更复杂。首先,我几年前曾经跟这位钢琴大师有过一次接触,当时他由于经常酗酒,所以变得情绪不稳,甚至有点狂躁。那次我刚好撞在了枪口上,当时我有点措手不及,一下子惊呆了,幸好旁边有个人在场,目睹了这位大师的不当行为,否则事态很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其次,当时这家音乐厅的钢琴已经一个多月没用过了,这一个多月中,钢琴一直放在舞台下面的库房里,库房阴暗潮湿,导致钢琴走音很严重,而且每个键的触键重量也不一样。钢琴的主要材质是木头和毛毡,二者都很容易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当一架钢琴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时,包括琴槌在内的很多部件就会膨胀,甚至变形,从而导致走音,并让音色变得浑浊。由于88个琴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都不相同,所以调试钢琴就成了一件极为耗时费神的工作。除此之外,钢琴上的很多部件都是毛毡制作的,所以湿度的变化会让某些琴键很好出声,同时让某些琴键很难发出声音。对于高水平的钢琴大师来说,要想发挥最佳水平,这样的瑕疵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为了保证演出顺利完成,工作人员会在演出前一天把钢琴放到舞台上,调整舞台温度,我会在演出当天的上午驱车赶往音乐厅,然后用六个小时调试钢琴,以确保大师当晚的演出能够顺利进行。大师下午5点来到音乐厅,他会先练习一下,同时告诉我还有哪些问题……

但这只是计划。

大师于音乐会前一天的晚上抵达。他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在酒店里呆着无聊,就前往音乐厅练习。当时钢琴还没调试,在这种情况下排练是大忌,而舞台主管并不了解这一点,于是就让他去练了——一大波麻烦随之而来!

首先,我大约9点接到舞台主管电话,她绘声绘色地转述了这位大师对钢琴和我的评价——“一台垃圾货”和“一个无能的白痴”。然后这位主管恳请我早点来,这样她就可以早点摆脱气得都快冒烟的大师。

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让大师去碰还没调试的钢琴呢?钢琴还没调试,又在潮湿的环境里放了一个多月,肯定会走音。这位主管一时疏忽,结果给我挖了个大坑。当然,这种反应只持续了一秒钟。我很快切换到旁观者视角,心中的烦恼和焦虑顿时消散。我告诉主管:“放松,告诉他我马上来。”

随后我做了个深呼吸,盯着办公室的墙看了一会儿,心中默想今天该是多么“美好”的一天。我甚至可以“看到”我在钢琴旁埋头干活,那位大师在一旁喋喋不休的样子。这时我突然想到,或许我需要一个计划,事先想好应对方案,从而不至于在面对大师时情绪失控,影响我的专业水平。这个计划并非针对大师,因为大师的反应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只是要确保在面对大师的狂风暴雨时,内心能保持平静。

我问自己:“你希望自己会做出何种反应呢?”我知道,当我问这个问题时,我并不在事故现场。很多人问我,当你不在现场的时候,怎么知道自己该如何反应呢?我的回答是,如果你不事先做好计划,一旦真的身处现场,你可能就会方寸大乱,不知所措。

首先,我想象刚开始见到大师时,他会怎么做。我“看到”大师在一旁歇斯底里,同时想象自己面对他时的内心感受,这样排练就会更加有效。我也知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也会冲动,我把这种冲动时的反应也排练了几次,这样我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准备好之后,我收拾工具,前往音乐厅,在路上,我开始集中精力专注于呼吸,不去想可能面对的局面有多糟糕。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做到这点非常困难。但事实上,只要每天都做冥想,你就更容易变成旁观者,你的意志力会更加强大,这时你就会发现,关闭那些于事无补的想法其实也没那么困难。很快,我来到音乐厅,走到放着钢琴的舞台旁,拿出工具开始调试。此时,那位大师连影子都没出现。

我先给钢琴做了简单地调试,以便找出问题,然后再细调。过了没几分钟,我听到舞台侧门打开,直觉告诉我,好戏即将上演。因为钢琴摆放在舞台侧翼,所以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道长长的黑影向我走来,我甚至能看到这黑影脑门上冒出的雾气。我告诉自己,要保持旁观者视角,静观其变,不要情绪化。

这是一场跟情绪的较量,要想掌控局面,关键就在于我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还告诉自己,最好先上去跟他打声招呼,说不定这样可以化解他的怒气。当然,一个真正的好计划会考虑到各种意外情况。我告诉自己,如果大师一上来就开火,根本不给我时间开口,我就先不插嘴,让他说个痛快。就像《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老人,先让他尽情撒野,我在一旁静观其变,等到他力气耗尽之后,我再出手。我只观察,不开口,以免进一步激怒他,让他有新的理由继续开火。走到离我大约两三米远的时候,他突然停下来,在那儿瞪着我。

我站起身来,主动打了招呼,然后告诉他我非常抱歉,竟然让他这样有才华的人试用这种未经调试的钢琴,我感觉非常过意不去。我告诉他,按照我之前接到的通知,他要当天下午才会到,到时钢琴已经调试就绪。然后我又接着说——可能是因为我不想让他有机会开口,担心他一开口就会发火吧。我告诉他我很能体会他的心情,再过几个小时,他就要独自面对那么多观众,他要发挥出高水平,为观众完美地奉上他心仪的经典旋律。如果因为钢琴而影响他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那除我之外,相信没有人会理解他的苦衷。他要独自承担后果,甚至忍受各种批评。我必须站在他背后,为他提供支持,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我告诉他,我今天哪儿也不去,我会一直待到演出结束,在此之前,我会竭尽全力调试钢琴,确保达到他的要求,让他在观众面前展现自己的实力。

此时他脸色开始有了明显变化,我甚至可以看到他的身体开始变软,面部肌肉开始放松,肩膀垂了下来,目光也变得柔和许多。多年经验告诉我,他能感觉到我的诚意,感觉到我确实是跟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我是发自内心地希望他能发挥最佳水平。这可能是他没想到的——因为一旦演出失败,绝大多数钢琴技师都会把责任推到演奏者身上。事实上,绝大多数行业都是如此。当有人向我们表露出愤怒情绪时,我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以怒制怒。但情绪就像是一面镜子,二者之间会形成一个不断强化的正向循环。当一方表示愤怒,另一方同样表示愤怒时,双方之间的火力就会升级;但同样情况下,当一方明显比较冷静时,另一方就会感觉像一拳打到空气上,显得毫无意义,从而火气也就慢慢消退,双方也会归于平静了。平静下来之后,大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柔和地问我:“请问你叫什么名字?”知道我的名字之后,他说道:“多谢你,汤姆,谢谢你这么为我着想。我相信你一定能把这件事搞定。我先去更衣室等你,需要我就来找我吧。”然后他微笑着转过身,离开了舞台。

之后我开始专心调试钢琴。大概过了两三个小时,我去更衣室找他,告诉他最好能上来试试看,如果感觉有问题,我还可以调试。他告诉我没必要:“今天是星期六,我可不想让你牺牲整个周末!”就这样,我离开音乐厅回家,当天的演出非常成功。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两年之后,他又回到这座城市,主办方再次邀请我去调试钢琴。我正在工作时,大师突然出现在舞台上,跑过来跟我握手,他跟我说:“汤姆,老朋友,很高兴又见到你!这下我可以放心了。希望你今天能留下来听听我的音乐会。”

这个故事说明,当有意外情况出现时,预先想好解决方案可以帮你走出困境。在接到舞台主管电话的那一刻,其实我也可能会立刻火冒三丈,冲进音乐厅跟对方理论。如果我那样做,整件事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大师的怒气会不断发酵,甚至会影响当天的演奏。如此一来,观众肯定会看到一场完全不同的表演。而我整个星期六,甚至连星期天,都会非常激动。但一旦换种方式,我们都会平静下来,在怒气消散的那一刻,甚至会感到一丝喜悦。

此外我还得到了一次宝贵的经验。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不仅可以轻松应对,甚至还会觉得好玩,因为我已经能轻松扭转这种场面了。我想,这位钢琴大师也从这次经历中有所收获,下次遇到不顺手的钢琴时,他可能也不会再立刻火冒三丈,弄得鸡飞狗跳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先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呢?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情况会让你情绪失控。你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自己每天都会遇到哪些让自己有压力的事,或者你可以反思一下,上次遇到某件事情时,你是如何应对的,如果能提前想好解决方案,结果又会有哪些不同。有些情况很简单,比如说遇到某个不好打交道的人,你可能很容易想出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但有些情况会很微妙,比如说你感觉不太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哪儿不对劲的时候。随着旁观者练习越来越熟练,你就会很容易分辨出这些情况。我的很多客户都有过类似经历。前来找我咨询几个星期之后,他们就会意识到,其实只要留意观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很多事情,从而让每一天都过得更愉快。没过多久,他们惊喜地发现,之前会引发冲动甚至冲突的很多事,自己也慢慢能够淡然处之,一天下来,感觉浑身能量充沛,心情也愉悦了很多。

想好能引起你情绪失控的事件之后,问问自己:“如果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这件事,我会怎么办呢?”当你在脑子里构思各种答案时,想想看,怎样处理会让你最开心,甚至会让你在事后对自己竖起大拇指。想想看,24小时之后,你会怎么看这件事,一旦能够暂时置身事外,你就很容易看清现实,找到最佳答案。此时你可以在脑子里构思几种不同方案,权衡每种方案的利弊,然后决定哪种是最优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熟练地运用旁观者视角。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

还是拿为钢琴大师调琴那件事举例吧,整件事情中,我唯一能真正控制的就是我面对大师时的反应,但这已足以扭转整个局面。由于事先已经想好方案,所以我很容易保持冷静,反复练习会让一切都变得简单。遇到这种棘手情况时,一定要事先想好该怎么办,这样你就可以占尽先机。想想看,如果你在走进一个房间之前,就知道有人会突然蹦出来吓你一跳,等到那个人真的蹦出来时,你还会害怕吗?此时你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而不是变得方寸大乱。

你可能会说:“说不定你只是很幸运呢?如果大师没有被你说服怎么办?”正像我上面说过的,我们都需要应急预案。在面对大师前,我也考虑了几种可能的情况。我告诉自己,如果他这么做,我就会那么做;而如果他这样,我就那样……无论大师作何反应,我都会有相应的应对方案。就算我不能预测出大师所有可能的反应,但如果有几种应对方案,至少在面对他之前,我会感觉更加自信,不至于一见到他就不知所措,甚至情绪失控。当然,我承认,无论事先想得多么周全,一旦到了现场,我们每个人仍然有可能会失控,这个很正常,但当你切换到旁观者视角时,你就会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些焦虑的想法,千万不要被它控制。

试试看,把那些平时会带给你压力的情景变成你练习的机会。可能是要跟某个你不喜欢的人展开一场对话,也可能是要跟一个不太好打交道的人共同完成某个项目……无论什么情况,事先想好应对方案都能让你从容面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反复练习,直到驾轻就熟。在这个过程中,你能越来越熟练地切换到旁观者视角,你会更加清醒更加投入地度过每一秒,而不会再为各种外部事件左右,不会像个乒乓球一样在各种情绪之间跳来跳去。熟能生巧,反复练习一段时间,你会觉得控制自己越来越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