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洞与时间弯曲 » 黑洞与时间弯曲全文在线阅读

《黑洞与时间弯曲》第13章 洞里

关灯直达底部

同爱因斯坦场方程搏斗的物理学家

寻找黑洞里的秘密:

一条通向其他宇宙的道路?

一个无限潮汐引力的奇点?

是空间和时间的终结,还是量子泡沫的源泉?

奇点和其他宇宙

黑洞里面是什么?

我们如何去认识,我们为什么关心?没有信号能从洞里出来告诉我们答案。没有哪个勇敢的探险家在走进黑洞弄清楚后还能走出来告诉我们,他甚至向我们发回答案也做不到。不论黑洞中心是些什么,它们都不可能出来以任何方式影响我们的宇宙。

人的好奇心是不会满意这种回答的。何况,我们还有可以告诉我们答案的工具:物理学定律。

惠勒曾向我们讲过认识黑洞中心的重要性。他在50年代提出引力坍缩的“最终状态的问题”,说这是理论物理学家们的圣杯,1它可能为我们彻底揭示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火热结合”。在奥本海默认为最终状态隐藏在视界的背后时,惠勒就反对(第6章)——我想,主要原因还是他为不能从视界外面看到那火热结合的场面而感到痛苦。1

惠勒承认有那么一个视界,不过他还是坚持认为黑洞的中心是值得追求的圣杯。2对黑洞蒸发的理解曾帮助我们实现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部分结合(第12章),那么对黑洞中心的认识也许会让我们发现它们完全的结合,为我们带来一套完全的量子引力定律。中心也许还藏着打开宇宙其他奥秘的钥匙:在亿万年后我们宇宙死亡时可能的“大挤压”坍缩与恒星生成黑洞时的坍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我们把握了一个,就能认识另一个。

惠勒的圣杯,物理学家已追寻了35年,成绩却很小。我们还不知道黑洞中心有什么,认识的努力还没能带来清晰的量子引力。不过,我们也学会了不少——特别是,不论黑洞里的东西是什么,都与量子引力定律紧密联系着。

这一章要讲的是我们在追寻惠勒圣杯的路上的一些更有趣的崎岖经历和转折以及我们目前所到达的地方。

“黑洞里有什么?”第一个答案来自奥本海默和斯尼德1939年关于球状恒星坍缩的经典计算(第6章)。3虽然答案包含在他们发表的方程里,但他们并没有讨论。也许,他们害怕火上浇油,因为人们正在争论他们关于坍缩恒星“把自己同宇宙隔绝开来”(也就是形成一个黑洞)的预言;也许因为奥本海默天生的科学保守态度,他不愿猜想,所以保持沉默。4不管怎样,他们什么也没说,但那方程把什么都说了。

他们的方程说,球状恒星生成包围自己的黑洞视界后会继续无情地坍缩下去,直到没有体积却有无限大的密度,它在这里产生时空奇点,也在奇点处消失。

依照广义相对论,奇点是时空曲率无限大因而时空不再存在的区域。由于潮汐引力是时空曲率的表现(第2章),所以,奇点也是潮汐引力无限大的区域。就是说,那里的引力将在某些方向无限拉伸,而在其他方向无限挤压所有的物体。

我们可以想象不同种类的时空奇点,各自具有特别的潮汐涨落特征,在这一章里我们会遇到几种。

奥本海默-斯尼德计算所预言的奇点是最简单的一类。5它的潮汐引力基本上与地球、月亮和太阳的相似,也就是与在地球上产生海洋潮汐的力一样(卡片2.5):奇点在径向上(朝向或背离它的方向)拉伸所有物体,在横向上挤压所有物体。

假设有个落向奥本海默和斯尼德的方程所描绘的那类黑洞的宇航员。黑洞越大,他活得越久,为让他多活些时候,假定黑洞是类星体中最大的那种(第9章):100亿个太阳那么重。下落的宇航员通过视界,在临死前20小时进入黑洞。不过他刚进来时还离奇点太远,感觉不到它的潮汐引力。随着越落越快,离奇点越来越近,潮汐引力变得越来越强,在离奇点1秒前,他开始觉得它在将他的头和脚分开,而且从两肋将他挤压(图13.1底)。起初,他对这样的拉挤还不感到很痛,但力量继续增大,在他到奇点的一百分之几秒前(中图),他的骨肉就抵抗不住了,身体分离,死了。在最后百分之一秒内,拉伸和挤压还在增强,当他到达奇点时,那些力量已经无限大了。先作用在他脚上,然后作用到躯干和头颅,身体被无限拉长,最后,根据广义相对论,他成为奇点的一部分,消失了。

宇航员绝对不可能继续穿过奇点而从另一边出来,因为广义相对论认为没有“另一边”。在奇点处,空间、时间和时空都不存在。奇点是一个分明的边缘,像一张纸的边缘一样。纸的边缘外没有纸,奇点外也没有时空。不同的是,纸上的妈蚁可以爬到边缘,然后退回来,但任何东西都不可能离开奇点;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定律,不管是宇航员、粒子、波还是别的什么,只要碰到奇点,都会在瞬间毁灭。

图13.1 根据奥本海默-斯尼德计算,一个宇航员(脚先着地)落进黑洞中心奇点的时空图。像以前所有的时空图一样(例如,图6.7),少画了一个空间维,所以宇航员看起来是2维的而不是3维的。奇点在本图中是斜的,而不像在图6.7和卡片12.1中那样是垂直的,这是因为在这里向上的时间和水平的空间与别处不同,它们是宇航员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在其他地方则是芬克尔斯坦的。6

图13-1并没有将破坏机制完全表达清楚,因为它忽略了空间的曲率。事实上,宇航员在到达奇点时真被拉得无限长,而在横向上被压得没影儿了。奇点附近的这种极端空间曲率能令他无限伸长却不能将头钻出黑洞视界。他的头和脚都被拉进了奇点,却分离无限远。

照奥本海默和斯尼德的方程,受无限拉伸和挤压的不仅只有宇航员,还包括所有形式的物质——单个的原子、组成原子的电子、质子和中子,甚至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

宇航员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无限的灾难吗?没有。他经过视界后就逃不脱了。照奥本海默-斯尼德方程,在视界内部引力到处都很强大(时空强烈卷曲),时间本身(每个人的时间)也流进了奇点。2由于宇航员跟任何人一样也是在时间里永不停歇地向前运动,他也与时间流一起被赶入奇点。不论他做什么,不论他如何发动他的火箭,都逃不脱奇点的无情摧残。

物理学家每当看到我们的方程预言了某些无限的东西时,总会怀疑这些方程。现实宇宙中几乎没有什么东西真是无限的(我们想),因此,无限几乎总是错误的信号。

奇点的无限拉伸和挤压作用也不会例外。50年代和60年代初研究过奥本海默和斯尼德论文的那些物理学家都一致认为,一定在哪儿出了错,但分歧也跟着来了。

在惠勒强有力的领导下的一个研究小组,认定这种无限作用确凿说明广义相对论在黑洞内部星体坍缩的终点失败了。7惠勒断言量子力学能阻止那里的潮汐引力变得真正无限大;但是它怎么做呢?惠勒说,为得到答案,我们需要把量子力学的定律与潮汐引力的定律,也就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定律结合起来。惠勒宣称,结合的产儿量子引力定律,一定会征服奇点;而且新定律还可能产生黑洞内部的一些新物理现象,与我们以前遇见的都不一样。

卡拉特尼科夫(Isaac Markovich Khalatnikov)和栗弗席兹(Ergeny Michailovich Lifshitz,朗道的莫斯科小组成员)领导的另一组则认为,无限的作用警告我们,奥本海默和斯尼德的理想化坍缩恒星模型是不可信的。8回想一下,奥本海默和斯尼德的计算所依赖的基础是:恒星是完全球状的,密度均匀的,没有旋转,没有压力,没有激波,没有喷射的物质,没有外流的辐射(图13.2)。卡拉特尼科夫和栗弗席兹认为,这些极端的理想化是产生奇点的根源。他们称,每一颗真实的恒星都有小小的随机的形变(形状、速度、密度和压力的随机的微弱不均匀变化),恒星坍缩时,这些形变会增长,并在奇点形成之前使坍缩停止。同样,他们断言,随机形变也将阻止我们的宇宙在亿万年后发生大挤压的坍缩,从而将宇宙从奇点的毁灭中拯救出来。

图13.2 (同图6.3)左:现实的坍缩恒星的物理现象。右:奥本海默和斯尼德为计算星体坍缩而做的理想化。具体讨论见第6章。

卡拉特尼科夫和栗弗席兹的这些观点来自他们1961年向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定律,奇点对小的扰动是否是稳定的?9换句话讲,他们针对奇点提的问题,与我们在第7章里遇到的一个关于黑洞的问题是一样的:假如在解爱因斯坦场方程时我们以微小但随机的方式改变坍缩恒星或宇宙的形状,改变物质的速度、密度和压力,并向这些物质注入少量随机的引力辐射,那么,这些改变(微扰)会给预言的坍缩结果带来什么影响呢?

我们在第7章已经看到,对黑洞视界而言,这些扰动不会带来什么影响。被扰动的坍缩的恒星仍然形成视界,尽管视界开始有些变形,但所有变形很快会辐射开去,留下一个完全“无毛”的黑洞。也就是说,视界对小扰动是稳定的。

但是,对黑洞中心或宇宙最后挤压的奇点来说,卡拉特尼科夫和栗弗席兹得到了与别人不同的结论。他们的计算似乎说明,在坍缩物质形成奇点的过程中,小小的随机扰动会长大,多大呢?实际上可以大到阻止奇点的形成。大概(尽管计算还不能说肯定)这些扰动将阻止坍缩而使它爆炸。

微扰怎么可能扭转坍缩呢?在卡拉特尼科夫-栗弗席兹计算中,物理机制还一点儿没弄清楚。不过,用牛顿引力定律所做的(比用爱因斯坦定律所做的)简单得多的其他计算似乎提供了一些线索。例如(见图13.3),假如一颗坍缩恒星内部的引力很弱,这样牛顿定律就能准确应用;又假如恒星的压力小得无足轻重,那么小扰动将使不同原子落向恒星中心附近不同的地方。大多数坍缩的原子将偏离中心一定的距离,并且绕着中心摆动,然后飞出去,这样坍缩就转变成了爆炸。可以想象,即使牛顿引力定律不适用于黑洞内部,某个类似的机制也可能将坍缩逆转为爆炸。

图13.3 在引力微弱、牛顿定律精确适用和内部压力无关紧要的条件下,恒星坍缩转变为爆炸的一种机制。假如坍缩的恒星有一点变形(“扰动”),它的原子会落到不同的位置,绕着中心摆动,然后飞出去。

我是1962年作为研究生加入惠勒的研究小组的,那时卡拉特尼科夫和栗弗席兹刚发表他们的计算,栗弗席兹和朗道也刚把计算和“无奇点”的结论写进一本有名的教科书10《经典场论》。3我清楚记得,惠勒鼓励大家去研究这些计算,他告诉我们,如果它们对了,结果是深刻的。不幸的是,计算又长又复杂,而发表的细节又太简略,我们很难检验——而卡拉特尼科夫和栗弗席兹正被罩在苏联的铁幕下,我们不能坐到一起来详细讨论。

不过,我们还是开始考虑这样一种可能:坍缩的宇宙在到达某个很小的尺度时,也许会“反弹”,再发生新一次“大爆炸”;同样,坍缩的恒星收缩到视界内部后,也可能反弹并再次爆炸。

但是,假如恒星再爆炸了,它会成什么呢?它当然不可能爆出黑洞的视界。爱因斯坦的引力定律严禁任何事物(虚粒子例外)飞出视界。不过还有别的可能,恒星爆炸后,可能进入我们宇宙的某些其他区域,甚至进入别的宇宙。

图13.4用一个嵌入图序列描绘了这样一个从坍缩到再爆炸的过程。(嵌入图与时空图大不一样,是我们在图3.2和3.3引入的。)

每一幅图都将我们宇宙的弯曲空间和别的宇宙的弯曲空间画成嵌在高维超空间里的二维曲面。(回想一下,超空间是物理学家想象的东西:人类生活总是被限制在我们的宇宙空间(或别的宇宙空间,如果我们能去的话);我们永远不可能走出这个空间而进入周围更高维的超空间,也不可能收到来自超空间的信号或信息。超空间不过是形象化的工具,例如,它帮助我们形象地表现枬缩恒星和它的黑洞周围的空间如何弯曲,恒星如何在我们的宇宙中坍缩然后又爆炸而进入别的宇宙。)

图13.4 坍缩成黑洞的恒星的一种可能的命运(不过,在本章后面会看到,那是很不可能的)的嵌入示意图。这8幅图(a)到(h)是表现恒星和空间几何演化的一个快照序列。恒星在我们宇宙中坍缩(a),形成包围它的黑洞视界(b)。然后,黑洞深处的空间区域内包含着一个脱离我们宇宙的一小团星体,形成一个与任何事物都没有联系的封闭小宇宙(c)。接着,封闭小宇宙在超空间中运动(d,e),将自己同另一个宇宙相联(f);然后星体爆炸,进入那个宇宙(g,h)。11

在图13.4中,两个宇宙像海洋里两个分开的岛,超空间就像海洋的水。岛是没有大陆联结的,两个宇宙也不存在空间联系。

图13.4的序列描绘了恒星的演化。在我们的宇宙中,恒星开始坍缩(图a)),在图(b)它已经形成了包围自己的视界,而且继续坍缩。在图(C)和(d),恒星被高度压缩的物质使周围空间强烈弯曲,形成一个封闭的像气球表面的小宇宙;这个新的小宇宙从我们的宇宙中挤落下来,孤单地进入超空间。(这有点儿像一个岛上的居民造一只小船,划着它过海。)在图(d)和图(e),小宇宙带着恒星内部从我们的大宇宙穿越超空间到达另一个大宇宙(小船从一个岛划到另一个岛)。在图(f),小宇宙同那个大宇宙连起来(小船登岸),继续膨胀,吐出恒星。在图(g)和图(h),恒星爆炸,进入那个宇宙。

这样听来纯乎是科幻小说的画外音,是不能令我满意的。然而,正如黑洞是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史瓦西解的自然结果(第3章),这幅图景也是爱因斯坦方程另一个解的自然产物,那是雷斯纳和诺德斯特勒姆在1916~1918年间发现的,但他们并没完全理解。1960年,惠勒的两个学生布雷尔和格雷弗斯(John Graves)找到了雷斯纳-诺德斯特勒姆解的物理意义12,很快大家就明白,不必太多的改变,这个解就能描绘图13.4的恒星坍缩和爆炸。这颗恒星与奥本海默和斯尼德的恒星正好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差别:它自身携带的电荷足以在高度致密时产生很大电场,这个电场似乎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恒星再次爆炸进入另一个宇宙。

让我们来看看,1964年在追寻惠勒的圣杯——也就是认识坍缩成黑洞的恒星的最终命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些什么。

1.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方程有一个解(奥本海默-斯尼德解)预言,假如恒星具有高度理想的形态(包括理想的球形),则它会在黑洞中心产生一个有无限潮汐引力的奇点——一个捕获、破坏并吞噬一切进入黑洞的事物的奇点。

2.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方程还有一个解(雷斯纳-诺德斯特勒姆解的推广)预言,假如恒星有某些不同的高度理想化形态(包括球形和电荷),则在黑洞内部深处,恒星将从我们的宇宙脱落,与别的宇宙相连(或者到一个远离我们宇宙的区域),并在那儿再发生爆炸。

3.我们还远没弄清楚,这些解中哪个“对小的随机扰动是稳定的”,从而可能在真实宇宙中发生。

4.然而,卡拉特尼科夫和栗弗席兹声称他们证明了奇点对小的随机扰动总是不稳定的,所以永远不可能出现,从而奥本海默-斯尼德奇点也永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真实的宇宙中。

5.至少,普林斯顿有人怀疑卡拉特尼科夫和栗弗席兹的证明。这些怀疑可能部分是由于惠勒对奇点的需要引起的,因为奇点可能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的殿堂”。

1964年是转折的一年。在这一年,彭罗斯为我们带来了革命性的用以分析时空性质的数学工具。他的革命太重要了,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惠勒圣杯的追求。所以,我要拿出几页来讲他的革命和他这个人。

[1] 圣杯(Holy Grail)是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的酒杯,“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那血是为你们流的”(《新约·路加福音》)。现在多用来比喻一个人终生追求的目标。——译者

[2] 用专业术语,我们说奇点是“类空的”。

[3] 这本书的汉译《场论》是根据1948年版俄文本翻译的,没有这里和后面谈到的内容。——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