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 »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全文在线阅读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第二节 1秒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关灯直达底部

注意力是极其有限的资源,想要让别人认真听自己说话、迅速理解自己的意思,你就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无论是向别人介绍一个新方案,想得到对方的关注和建议,还是向下属布置工作、向客户推荐新产品,都可以运用到这一节所介绍的几个方法。

用“基础模型”,让对方秒懂你的意思

我们对一个陌生事物的认识,

始于“大致归类”,

而非“精准描述”。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公司的活动策划,跟同事讨论企划案时,常常觉得他们很难理解我所描述的场景到底是怎样的。我该怎么讲才能让他们快速理解我的想法呢?

常见的说法:“这次的活动企划,就是……(讲细节)”

更好的说法:“这次的活动企划,类似于你们知道的那个×××活动,主要的相同之处和差异,分别是……”

?•为什么要这样说

想要迅速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就不要从细节着手,而要从“基础模型”着手。这是因为,我们对一个陌生事物的认识,始于“大致归类”,而非“精准描述”。在帮助对方进行初步的归类和定位之前,直接给细节,反而会让人徒增困惑。

比如说,你自己策划了一个活动,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流程,觉得很清楚了。具体到主题怎么宣传、嘉宾怎么邀请、场地怎么布置,甚至门口的展板怎么摆放,你都胸有成竹。可是这时候,向别人描述你的策划案,要从哪个细节开始呢?如果先说嘉宾,对方可能会问“请得动这些人吗?”如果先介绍主题,对方又会担心“能找来有分量的人物镇住场子吗?”没有整体的认知,任何细节本身带来的问题都比解决的疑惑多。

而且最关键的是,从认知规律来说,没有任何人,能够从细节出发,快速搭建起一个整体的认知。就好比“盲人摸象”,就算你把细节拼凑在一起,别人也不一定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可是,如果你一开始就给出“基础模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比如,你一开始就讲:我要策划的这个活动,是我们这个细分领域的“达沃斯论坛”。大家立刻就能明白,你是想建立一个长期的、有固定议程有主题的、基于会员准入体系的高端论坛。即使你在很多方面跟“达沃斯论坛”差得很远,至少也可以让大家先有个概念,然后再修修补补、逐渐细化。

要知道,人和人永远都不可能正好处在同一个频道上。你心里清晰明确的观念,在对方听起来却是云里雾里,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所以你先别急着灌输自己的新观念,而是要想想别人心里已经有什么旧观念,其中又有哪些可以用来说明你的新观念。对旧观念稍作加工,是让对方秒懂新观念最简单的方法。

举个例子,美国好莱坞的电影编剧,经常要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电影拍出来之前,先让投资人有个直观的印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手里只有剧本,而空口说白话的介绍,很难让人体会电影的氛围。而这时候,他们就会使用“基础模型”这个办法。

比如说,1979年上映的经典恐怖电影《异形》,从剧本上说,是一个以太空为背景、恐怖的、有怪兽的电影。可是单看这些元素,你会想象出什么东西呢?很难说。是像《星际迷航》那样充满未来感的、色彩鲜明的太空风格?还是像《银翼杀手》那样,凸显出末日后的苍凉和荒芜?而这里面的怪兽,应该是《星球大战》里的大毛怪楚巴卡那种?还是《地狱猎犬》里那种三个脑袋、浑身黏液、牙尖齿利的形象呢?只看剧本,实在无法确定。

那么,怎样迅速建立投资人、制作人、导演、演员、服装师、美术设计等人的“共同想象”呢?《异形》的编剧,在介绍剧本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什么是《异形》?就是太空版的《大白鲨》!”

这句话一出口,大家马上就对《异形》有了共同的想象。至少会知道,这部电影里的太空不是鲜艳、华丽的亮色调,而应该是像深海一样阴暗、具有压迫感的暗色调。怪兽的设计,应该像大白鲨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而剧情的走向,应该也是集中于营造心理恐惧,而非渲染视觉形象上的冲击。这就是“基础模型”的效果——让不熟悉某个概念的人们,立刻产生一种共通的认知。

+•延伸思考

使用“基础模型”时,要特别注意,在别人理解了你想传达的大致观念之后,接下来就要强调细节上的区别。这样做,一来是突出你的新意,不跟原型混淆;二来也可以让对方的理解更为精准,避免先入为主的误解。比如,《异型》固然可以说是太空版的《大白鲨》,但是在跟美术设计谈怪物的造型时,一定要强调这毕竟是“太空版”,脑洞得开得更大才行。

另外,如果你想训练这种表达能力,可以和朋友一起玩个小游戏:互相出题,题目可以是电影、游戏、动漫、戏剧,大家试着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一个“基础模型”。例如,题目是《西游记》,答案可以是“东方版的《魔戒》”;题目是《暮光之城》,答案可以是“西方版的《聊斋志异》”。

让对方知道“看哪里”,他才知道“怎么办”

你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

就不知道应该看向哪里。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产品经理,每次拿新的提案请同事们帮忙看看时,他们好像都只是随便翻两页,或是给一些无关紧要的意见,我该怎么说,他们才会认真看呢?

常见的说法:“这个方案很重要,麻烦大家认真看一看,给我提些意见。”

更好的说法:“这个方案很重要,请大家想象一下,你是个特别抠门的财务人员,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给这款产品提些意见。”

?•为什么要这样说

你写的文章、设计的产品、策划的方案,别人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未必是他们不认真,很可能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以什么身份在看。毕竟每个事物都有很多层面,是复杂的整体,观察者如果没有身份意识,就不知道该选取什么角度、什么标准。而既然不知道应该“看哪里”,当然也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所以,这时候你需要以“角色推演”的方式,帮助对方集中注意力,产生有价值的观点。具体来说,就是让他们代入某个角色或者场景。

以“请人帮你看提案”为例。你到底是希望对方专心看哪个部分呢?是看内容够不够充实,字句够不够通顺?还是看创意够不够新颖,对市场能不能形成冲击?是看操作落实的可能性高不高,还是看有没有停留在纸面上的风险?有这么多角度可看,如果不集中精神,最后就是全部都没办法认真看,当然也就不知道要在哪方面给你提建议了。

而当你说“想象你是个抠门的财务人员”时,就相当于给对方设置了一个身份。这时,他就会自然地集中到“成本控制”这个角度去看你的方案。不但态度会更认真,建议也会更靠谱。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女生会抱怨,当自己问另一半“你觉得这件衣服/包包/妆容好看吗”的时候,对方总是千篇一律只会说“好看”,感觉有些敷衍。这其实是有点难为人了,因为对方首先是你的伴侣,基本上,他“有义务”觉得你好看。另外,他又不是时尚领域的专家,不可能主动提出有意义的评价。所以你要主动告诉对方,你需要知道的,是“哪个角度或场景”的“好不好看”。

比如,跳出伴侣的身份,换成客户的角度、同事的角度、长辈的角度,你可以问:“如果你是我的同事,你觉得,我穿这身衣服看起来专业吗?”又或者是:“以长辈的角度来看,你觉得我拎这个包,会不会显得不够稳重?”

总之,当你需要让别人认真思考,给你有建设性的意见的时候,可以给他设定一个身份。有了角色感,对方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看问题,知道应该关注什么、给出什么方向上的建议。

+•延伸思考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你不能给一个太空泛、范围太广的角色,不然对方还是没办法集中精神。比如,“假如你是老板,会怎样看我的提案”就不是个好问题,因为老板考虑的因素很多,而“抠门的财务人员”在探讨成本问题的时候,就有较好的角色意识。

另外,除了你自己设定的角色之外,还可以问问对方:“你觉得还可以以哪种身份,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这样往往会有意外之喜,帮助你们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问题。

来条“话尾巴”,让他听懂话里有话

任务交代完毕的时候,

下属心里应该是“逗号”而非“句号”。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公司的主管,刚来的新人往往只听到任务字面上的意思,没有理解到他真正的任务是什么。比如我让他把发票交给财务部,是想让他跟进整个报销流程,可他把发票一交就走了,再也没有下文,我该怎么提醒他呢?

常见的说法:“请你把发票交给财务部。”

更好的说法:“请你把发票交给财务部,至于报销的后续进度,到时候我就问你咯?”

?•为什么要这样说

在工作状态下,不能指望别人自己去领悟你的言外之意,所以交代任务时,要尽量清楚详尽。然而另一方面,说话太啰唆,反复强调同一件事,不仅会显得不信任对方,还会降低沟通的效率。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在交代完任务之后,加一个疑问句式的“话尾巴”。

比如前面这个例子,如果你只是说“请把发票交到财务部”,对方很可能交上去就不管了,根本不去想后续进度怎么跟进,很可能中间出现一点小问题没人盯,这笔账就迟迟报不了。而即使你加了一句“这件事情就由你负责”,对方也很可能不明白你所谓的“负责”,范围有多大,包括哪些细节。

这时候你可以加一个疑问句式的“话尾巴”,比如:“至于报销的后续进度,到时候我就问你咯?”与陈述句结尾相比,这种问话式的结尾意味着“这件事还没有结束”以及“你应该随时跟我汇报”。

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领导交代给你一项任务,说“这件事就由你负责”,你的脑子里就会打一个句号,就算再想问点什么(比如责权的限定),也会担心问太多会让领导心烦。可是,如果他说的是“到时候我就问你咯”,那就暗示你是随时可以跟他沟通的,你心里就会出现一个逗号——这件事情才刚刚开始。

所以,为了确保对方不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别忘了在布置任务之后,加一个尾巴:“这件事的后续进度,到时候我就问你咯?”对方听到你这么说之后,就不会只是单纯地把发票交给财务部,可能还会顺便问一下财务,核销大概什么时候会搞定,有没有对接人的电话,还缺不缺什么材料,要不要填什么单子之类的问题。中间有任何他搞不懂的地方,也会随时跟你汇报,你就不用担心进度了。

+•延伸思考

有一种说法是,布置工作的时候要讲五遍,分别是:(1)领导讲一遍;(2)下属复述一遍内容;(3)下属谈自己对工作目的的理解;(4)下属谈自己对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预估;(5)下属谈有没有别的代替方案。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样做当然更加保险。但是日常交代工作,不可能处处都这样费事。一般情况下,加个“话尾巴”,让对方心里打上逗号而非句号,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方法。

你可能会觉得,明明是对方不理解,为什么要我辛苦地多讲一句话?因为,如果下属没有理解真正的任务是什么,导致事情没办妥,你也得承担连带责任。而且,清晰简洁地布置任务,也是领导力的一部分。只要多花几秒钟,加一句“话尾巴”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也许就可以省掉一个大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用“戏剧感”创造惊喜

不以激发好奇心为前提,

再好的故事也出不来效果。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在一个眼镜企业做营销,时常要在发表会上介绍新产品,我觉得自己已经解说得很详尽了,可我的上司还是觉得我介绍得十分无趣,我该怎么办?

常见的说法:“大家好,今天我要介绍一种新型眼镜,它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困扰,那就是眼镜戴久了眼睛会酸……”

更好的说法:“你知道吗?戴眼镜的人最常见的抱怨,就是眼镜戴久了,会觉得眼睛发酸。现在想象一下,如果有种眼镜就算戴上一整天,也根本不觉得眼睛有任何负担,是不是很神奇?告诉你,其实你根本不用想象,它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就是我手上这副!”

?•为什么要这样说

同样的内容,有的人讲起来索然无味、平淡无奇,但有的人却能讲得荡气回肠,让人惊叹连连。两者的区别,往往在于有没有掌握“创造惊喜”的小秘诀。

比如,同样是介绍一款眼镜,如果按照“做报告”的思路,就是平铺直叙、规规矩矩的。可是,如果按照戏剧化的思路,则是先激起对方的好奇心,再给对方期待感,最后让他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这样,对方的心自然就被你紧紧抓住了。

这就好比相声里的“抖包袱”,相声演员要先“铺梗”,用一唱一和勾起听众的好奇心,铺得差不多了,再抖出包袱,才会让人大呼过瘾。在说话中,你也可以利用这种陈述方式,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而且,这种讲话技巧其实一点也不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1)“你知道吗”——提出某个眼前常见的困扰。

(2)“想象一下”——畅想问题已经被解决的美好情景。

(3)“其实你不必想象”——这时候,你就可以把你的惊喜抛出来了。

连在一起就是:你知道吗?你正面临着某种困境……你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种东西,能给你带来超级美妙的体验……其实你不必想象,它就是×××!

这个技巧,不仅可以用来介绍商品,写文案时也很有用。举个例子,谁都想有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平铺直叙地说,没什么出奇的。可是你应该还记得,之前有个名为“逃离北上广”的活动,在朋友圈疯狂刷屏,它是怎么抓住人们眼球的呢?其实就是利用了“创造惊喜”的小诀窍,把“说走就走的旅行”变成了一个充满戏剧感的故事。

这个活动的宣传,大致是这样一个逻辑:(1)你知道吗?每个人心里都有几个一直想去,却一直没去成的地方。(2)想象一下,假如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现在就去机场,是不是很棒?(3)其实你不必想象,这就是事实!我们已经帮你买好了机票,就在机场等你,赶紧来吧!

最后这个惊喜,简直就是挠到了上班族的痒处。但是,如果没有按照这个“创造惊喜”的方式来讲述,宣传语就会变成:“我买了一些机票,请你马上来机场,有机会体验一场免费的旅行。”这种讲法,对人的吸引力就大幅下降了,也不可能造成那么大的轰动。

+•延伸思考

这个技巧的重点,其实是在第一句:“你知道吗”这句话作为切入点,需要让你的听众产生共鸣,所以你要提出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困扰。有了共鸣之后,后面的美好想象也就更容易成立,第三步的“创造惊喜”,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