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 »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全文在线阅读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第一节 破除困境的观念升级包

关灯直达底部

好的口才,背后是一套好的观念系统。升级你的观念系统,在别人遇到僵局的时候,你才知道除了打鸡血和灌鸡汤之外,还可以通过“能动性话语”引导其积极思考。在安慰人的时候,除了“不要想太多”这种正确的废话,你还应该知道怎样让他真正解开心结,走出阴霾。甚至在吐槽的时候,你的说法,都会显得更加客观,更令人信服。

面对困境,多用“能动性话语”

有时候,

不是你怎么想就会怎么说;

而是你怎么说,就会去怎么想。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的朋友抱怨说,他的老板让他干了三个人的活儿,却只给他一份工资。虽然我们都知道,短期内跳槽和涨薪都不现实,可是难道就只能劝他继续忍吗?我该怎样切实地安慰他呢?

常见说法1:“加油!天道酬勤!只要坚持下去,总会看到希望!”

常见说法2:“这份工作你是想继续干下去,还是想辞职不干呢?”

更好的说法:“既然你这么能干又这么辛苦,那就得好好想想,要怎样才能让老板知道你的付出?或者说,要怎样可以顺势跟老板要求加薪呢?”

?•为什么要这样说

当你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遇到困境的时候,有两个常见的误区。一是完全拒绝承认客观事实,一味地打鸡血灌鸡汤;二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现实,做出“要么忍要么滚”的极端判断。

其实,正确的做法是介于二者之间的,那就是先问自己:面对既定事实,可以怎样调整主观的视角?这样一来,你就有足够的空间,既不用灌鸡汤,也不会任凭负能量爆棚,而是引导对方往积极的方向去想问题。

要知道,说话方式能够引导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有时候,不是你怎么想就怎么说,而是你怎么说话,决定了你接下来会怎样去想,怎么去做。客观条件虽然有诸多限制,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是木偶,不是完全被动的“对象”。即使困难再大,你也能尽量选择那些“能动性的话语”。

比如,同样是在职场遇到困难,被动的说法是:“老板怎么能这样呢?要么涨工资,要么多招人,总得给个说法吧?把你一个人当三个人用,这样下去怎么受得了呀!”这样一种表述,看起来很解气,但其实全都是丧气话。因为你的整个思路完全是被动的,似乎一切都由老板说了算,而你这个朋友只是一枚棋子,眼巴巴地等着老板做决定。按照这个方向去想问题,除了怨天尤人或者自怨自艾,没有别的出路。

可是,同样的局面,完全可以是主动性的说法。比如:“老板给了你三倍的工作,你该怎样让他意识到,这是不合理的呢?”或者说:“如果你觉得这个工作量你能承受得住,那么接下来,怎样利用这个筹码,跟老板谈加薪呢?”

这样的说话方式,就是所谓“能动性的话语”。它与被动性的话语有个根本区别,就是不去猜测“结果是什么”,而是去思考“应该怎么做”。因为你的所作所为,本来就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当成待宰的羔羊呢?

进一步说,很多自怨自艾的“负能量”想法,大都来自这种被动性的说话方式。比如在恋爱关系中,很多人会关心对方到底爱不爱自己。缺乏能动性的人可能会这样问:“我的男朋友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或者“要怎样证明他是真的爱我?”甚至会直接拿“我和你妈同时掉到水里,你先救谁”的问题去质问自己的男朋友。

可是,具备能动性话语习惯的人,提出的问题则会是:“我要怎么做,才能确保我的男朋友真的爱我?”或者“如果他并不是真的爱我,我又该怎么做?”很明显,后者是比较独立和可爱的,前者只会给双方平添纠结和麻烦。

总之,世界上的事情虽然大多不尽如人意,但是你完全无所作为的情况也不太多见。很多时候,看似你只能被动地接受结果,但其实都可以通过说服、谈判来影响别人的决定。你用被动的方式说话,就会用被动的方式思考。而一旦深陷这种思维模式,就会看不到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你成了自己说话方式的奴隶。

+•延伸思考

这种“使用能动性话语”的思路,不只可以用来安慰他人,更可以用来激励自己。当你遇到挫折,在心里跟自己对话的时候,也要注意别陷入“他凭什么这样做”“结果会怎样”之类的思维模式,而是要让自己多想想“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想安慰人,别说“不要想太多”

让痛苦的人“不要想太多”,

只会给他带来双重的痛苦。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好朋友失恋了,萎靡不振。我尝试开导他、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尽快忘记不开心的事情,不过效果甚微。我该如何安慰处于痛苦中的人呢?

常见的说法:“不要想太多,放心,一切都会过去的。”

更好的说法:“请你现在帮自己认真想一想,眼前的这种痛苦、这件事带给你的经验,在两三年之后,甚至十年之后,会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帮助?”

?•为什么要这样说

对于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来说,“不要想太多”是最常见,也最没用的一句话。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本能地认为,痛苦就是因为想太多,只要不去想就没事了;而之所以没用,是因为所谓痛苦,本来就是一种逼着你不能不去想的力量。如果说不想就能不去面对,那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

更重要的是,“不要想太多”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像××这么痛苦的事,我们逃避就可以了,不用去面对,毕竟一切都会过去的”。可是谁都知道,人生那么长,我们不可能一直都有人陪,一直都有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而当某一次你终于独处,不经意间又想起那段经历的时候,就会发现,由于没有自觉地锻炼自己面对痛苦的能力,这个突如其来的瞬间,就会更加难熬。

而且,即使只谈当下,你安慰别人的时候反复说“不要想太多”,反而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因为对方原本只是因为失恋而痛苦,而现在还得为“不能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而痛苦,会觉得“我怎么这么没用?我为什么就是不能忘记?为什么我脑子里总是有这么多负面的想法?”

所以说,无论是从长计议还是只看当下的效果,劝人“别想太多”,都不是个好办法。事实上,负面的想法只能被覆盖,不能被凭空清除,所以你真正要做的,是引导对方以正确的方式看待这种痛苦。不是不去想这件事,而是换个方式想这件事。

比如,你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而且一时走不出来,这很正常。不过你可以认真想一想,两年后、五年后、十年后,你现在这段经历,会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这种说法的好处在于,首先,它承认对方现在的痛苦是合理的,不造成额外的压力;其次,它把对方从当下的感觉,引向未来的预期,而且是从“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这个角度去想问题。而只要这样一想,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成长”“成熟”“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之类的好处。

总之,让痛苦的人“不要想太多”,不但不现实,而且会给他带来双重的痛苦。既然免不了总是要想,不如换个方式去想。

这个思路,不但可以用来安慰人,还可以用在诸如子女教育等“需要正视痛苦”的场合。比如说,小孩子玩火被烫伤,这很痛,但同时也是一次很重要的教训经验,没被烫这么一下,你怎么说玩火很危险都没用。所以,你既不要勃然大怒,也不能轻描淡写,而是要让他正视眼前的痛苦,总结经验教训。

+•延伸思考

人们面对痛苦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太纠结于眼前所受到的伤害。可是人生很长,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放大,往往就会发现,现在伤害作为一种经验,日后是可以对你有所帮助的。请相信,只要愿意这样去看待问题,大多数痛苦,都可以让人学到东西。

即使你一时想不到这个痛苦有什么意义,也别着急。因为,首先能认真地这样去想,也就是用几年之后的视角回头看现在,这本身就是一种缓解痛苦的方法。其次,你不妨回想一下,过去的人生经验里,有哪些痛苦曾经给你带来成长,既然那时候可以,为什么觉得这次不行呢?而当你终于能想到的那一刻,这段痛苦的经验,才会彻底停止对你的伤害。这个瞬间,才是真正的看破和放下。

正确的吐槽,必须是“有我”的视角

不带主观因素的客观,

根本不是真正的客观。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工作的时候,难免有些对老板和同事的负面看法。可是跟朋友吐槽的时候,经常有人会反过来说我是个爱抱怨的人。难道说,真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只能憋着,不能客观公正地讲出来吗?

常见的说法:“我的老板,实在是太坏了!”

更好的说法:“我的老板,今天对我的态度,跟我预期的不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说

之前我们讲过,跟亲人或者朋友提要求时,很多人有个误区,那就是害怕从自己的角度讲出自己的感受。他们会习惯性地在对方身上找理由,以论证“你应该如何如何”,而这难免会引起反感。

同样的道理,在表达负面意见的时候,很多人也会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客观”,所以上来就直接吐槽,似乎自己反对的现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客观事实了。而这种“无我”的叙事视角,同样是不正确的。

这是因为,你有那么强烈吐槽冲动的对象,通常都是跟你有密切关系的。你本来就不是个置身事外的人,却偏要装出一副跟你毫不相干的样子,进行斩钉截铁地“客观”评述,又怎么能不引起怀疑呢?听你这样讲话的人,只要稍有社会经验,或是稍作思考,就会觉得你很不靠谱,没有公信力。

就拿吐槽自己的老板来说,如果你直接讲:“我的老板太坏了!”就算之后给出了一大堆的论据,听众也可能会觉得,你想说的是老板跟你有冲突,可是讲了半天都没讲到你自己,在这个关系里,你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不是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才导致老板对你另眼相看呢?

所以,你倒不如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角色代入进去,以“有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比如这样说:“老板对我的态度,跟我预期的不太一样。”就会引申出你对老板的预期、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老板是怎么对你的、他这样做应不应该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个时候再让听众得出“老板太坏了”这样的结论,他们才会觉得你是客观的,你的吐槽是可信的。

不带主观因素的客观,根本不是真正的客观。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放进去,告诉对方,你是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样的预期、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对方才会觉得,你是客观中立地在叙述这件事情。而你想得出的结论,也会觉得可靠很多。

进一步说,当你要就更为私密的事情表达看法时,就更是需要这种“有我”的视角。比如,如果你想提醒自己的朋友,你们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不值得信任。那么,最好别用“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方式,要么就不说,要说就说透。到底是哪件事情让你觉得他不可信,前因后果要说清楚。这样,对方才不会觉得你是在扣帽子或是报私仇。

更重要的是,在你这样说以后,你和你的朋友才有深入沟通的可能性,他才能继续追问你一些重要的细节。通过你的描述,你的朋友能够完整地了解事情的经过。这时,你的话对他来说就会更有分量。

总之,当我们想吐槽一个对象的时候,都希望表现出客观的样子。但越是这样,就越是不能情绪激烈地直接下结论,因为情绪只不过是你的感受,而你的感受,对于他人来说是没有信息量的。所以,你应该克制这种“无我”的叙事习惯,以“有我”的视角,给他人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一来,你的意见反而会更具价值,更有公信力。

+•延伸思考

思维会被说话的方式影响。当你用“无我”的方式叙事时,你和听众的想法和注意力全都在对象身上,而没有你自己。因此,你的表述是表面和片面的,而且你的听众也只能跟你聊这个对象,话题受到了很大限制。可是,一旦你开始在讲话里代入“有我”的视角,你的叙事就会立体起来,你和听众能聊的东西也会更丰富。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真难看!”你的朋友要么附和,要么反对,话题很难深入。可是如果你说:“这部电影跟我想的不一样,也许不是我的菜吧!”那就有很多角度可以跟朋友探讨了。

室友总打扰我休息,怎么办

生活习惯这种东西,

并没有对错之分。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住宿舍的大学生,睡觉时对声音和光线异常敏感。我的室友是个“富二代”,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作息不规律,时常打扰到我的睡眠。我曾经反映过,没太大改善,但我又不想把话说得太重而得罪同一个屋檐下的人,我该怎么办呢?

常见的说法:“你的作息太不规律了,非常影响我休息,能不能拜托你早点睡呢?”

更好的说法:“我跟你的生活习惯很不一样,该怎么想办法互相配合跟调整呢?”

?•为什么要这样说

“标签”跟“对错”,往往是阻碍沟通最大的绊脚石。因为你一旦开始在意标签跟对错,事情就会陷入非黑即白的冲突之中。既然你非要争个输赢,也就不太可能达成沟通的效果。

比如说,有过集体生活经历的人,大都会遇到“就寝时觉得吵闹”这个问题。可是,对这个问题的界定不一样,你的感觉也会大不相同。假设你的眼睛盯在“我被吵得睡不着觉”这一点上,就会觉得是别人在干扰你。

按这个思路想,你的作息是“正常”的,别人的作息是“不规律”的;你是“安分守己”的,别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么一来,立马就出现了四个标签,而且什么都是你对,对方不管在生活习惯上还是在道德素养上,都是有问题的。你带着这样的成见去跟别人说早点睡,不管自己觉得多客气,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的。

但是你反过来想想,你的这个想法,一定就是对的吗?有没有可能,这些标签都只不过是你硬加上去的?当你试着把先入为主的东西都去掉,就会发现,很可能并没有什么高高在上的“富二代”,也没有谁是成心跟谁过不去、生活习惯又糟糕的自私鬼。真实的情况,不是谁对谁错,只不过是“作息习惯不一样”而已。有些人睡觉比较挑剔环境,有些人睡觉不太容易被干扰,有些人习惯三四点睡觉,有些人习惯五六点起床,仅此而已。

而如果只是习惯的不同,这就比较容易沟通了,因为你们需要的只是彼此配合而已。但是要注意,如果想让对方配合,你就不能先用负面标签看待对方,也不应该用负面的情绪去揣测、归类对方,让空气里充满火药味。

也就是说,你要提醒自己,没有人特意“吵你睡觉”,只不过是有人“跟你作息习惯不同”而已。晚睡的人固然会干扰早睡的人,可是早睡的人早起的时候,又何尝没有干扰到睡得正香的晚睡者呢?所以,谁也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习惯这种东西,通常都跟对错没有关系,只不过是看个人怎样才舒服罢了。

这样一想,你就会发现,即使最终商量出来的结果,是对方“尽量早点睡”,这也不是因为你对他错,所以他要听你的,而是因为这是最简单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方式。它并不是始于指责,成于争执,终于对方的让步;而是始于彼此承认,成于协商智慧,终于各退一步。

本着这种“协商”的态度,你们完全可以想出更多的对策,比如购买眼罩、耳塞,或者是制订一个有弹性的寝室作息时间表,等等。只要双方都表现出善意而非抱怨,一切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就算最后你们发现,根本没办法解决,只能调换寝室,甚至是有一方搬出去住,这个结果也不会伤害大家的感情,而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总之,每个人都不太一样,而且这种差异性,大多数时候都不存在对错之分。但是,到了社会上,有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学会适应”。和室友的作息时间不同,却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其实就是学习适应的功课。不仅要和对方沟通,更要学会跟自己沟通,学会用不带成见的方式想问题,才能用聪明、不引起纠纷的方法,为自己争取利益。

+•延伸思考

很多人会担心,大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如果直接跟室友表达自己的需求,会不会得罪了他,不利于日后的相处?其实,只要你是不带指责地提出协商的请求,这种担心就是多余的。因为此时只是“有不同,要协调”,不存在谁对谁错。而且进一步说,你不愿得罪室友,室友又何尝会希望平白无故地得罪你?你们是谈判时的平等主体,而不是相互指责的对手,这就叫“和而不同”。

不是不喜欢,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

“喜欢”的反面未必是“不喜欢”,

很可能只是“不了解”。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想把我的一些爱好介绍给不了解或不喜欢它的人,比如我喜欢京剧,对方却对京剧不感兴趣,这时我该怎么说,才能让他愿意听下去呢?

常见的说法:“我知道你不喜欢京剧,但是京剧有很多迷人的地方……”

更好的说法:“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为什么要这样说

“喜欢”的另一面,未必是“不喜欢”,很可能只是“不了解”。把人区分成“爱好者”和“反对者”,会限制一个人的视野,阻碍他去了解和体验。

第一季《奇葩大会》曾经邀请到著名的京剧演员王珮瑜老师。她在节目上讲了一句非常漂亮的话:“这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还有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一般人遇到王珮瑜老师的情况,往往会把人区分成“喜欢”或是“不喜欢”。但这种说法,会把话说死,如果不是“喜欢”,就会被归类为“不喜欢”,这会让人自我设限,从而更不愿意去了解、尝试新事物。

而王珮瑜老师的话,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她发现,“喜欢一件事”的对照组,其实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这种说法,就保留了可能性,为京剧的外行人留下了一个空间,给普通的群众留下一个了解京剧的动机。哪怕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也得去看看为什么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喜欢”。

其实,所谓的“喜欢”,都是接触了事物“好的那一面”。就像爱吃草莓的人,也不是一出生就爱吃草莓的,肯定是因为吃过好吃的草莓,有过美好的体验,才会认定自己喜欢这种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