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朗宁夫人爱情十四行诗诗集 » 白朗宁夫人爱情十四行诗诗集全文在线阅读

情诗赏析十二首

关灯直达底部

先介绍一下十四行诗体。

十四行诗的故乡在意大利,原是配合曲调的一种意大利民歌体,后来演变为文人笔下的抒情诗。文艺复兴早期,著名的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1304—1374)采用这一诗歌体裁,写下了著名的歌颂爱情的诗集。到16世纪下半叶,英国一些宫廷诗人把“十四行”这一诗体从南欧移植过来,在英国诗坛上风行一时,而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1598)最为著称。以后英国文学史上每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象弥尔顿、雪莱、拜伦、济慈等都写过十四行诗。《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是白朗宁夫人的代表作,历来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相互媲美。

从个别的单篇而言,我们很可以举出莎士比亚的一些使人反复吟诵、难以忘怀的十四行诗来;如果从诗集的整体看,白朗宁夫人的爱情组诗前后贯穿、脉络分明,内容更集中、整体感更强,一腔幽怨,象春蚕吐丝那样,语语出自肺腑,句句诉述亲身经历,因此更委婉亲切、更富于激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十四行诗的格律多种多样,例如《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的韵脚排列方式:abbaabbacdcdcd,不同于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abab,cdcd,efef,gg。当然,写好一首十四行诗,并不是按照格律的要求、凑满行数、凑齐韵脚就算数了。在艺术手法上,它有自己的要求,正是那独特的艺术手法,才构成了十四行诗歌艺术的主要特点。

一首好的十四行诗一般往往要求能表现出一个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或者发展过程;这和我国旧体诗的七绝、五绝有些相类似。绝句讲究构思布局,要求在四行诗句中写出起承转合,这样,诗歌就有一个深度,就有回味,耐人咀嚼。十四行诗体同样讲究构思布局,要写出层次、写出深度、具有饱满的立体感;开头第一行诗句和最后的结句不应该处于同一个思想感情的平面上。从起句到结句,已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

举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第29首诗作例子。这是很有名的一首诗,有代表性,很能说明十四行诗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间的相互关系。“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的结构,很象西洋音乐中奏鸣曲的三段体,每段四行,留下最后两行构成骈韵双行,作为结尾。现在且看这诗的具体内容。

开头四行,诗人的情绪很低沉,是身世飘零的悲叹,又为生不逢辰而痛苦。这第一段就是“起”:——

当我受尽命运和人们的白眼,

暗暗地哀悼自己的身世飘零,

徒用呼吁去干扰聋聩的昊天,

顾盼着身影,诅咒自己的生辰;

接着,跟别人相比,他自惭形秽,觉得处处不如人家,这第二节进一步吐露了他的自卑感,是“承”:——

愿我和另一个一样富于希望,

面貌相似,又和他一样广交游,

希求这人的渊博,那人的内行,

最赏心的乐事觉得最不对头;

他正在自怨自艾,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忽然想起了可贵的友情,于是精神顿时振作起来,这第三段是“转”:——

可是,当我正要这样看轻自己,

忽然想起了你,于是我的精神,

便象云雀破晓从阴霾的大地

振翮上升,高唱着圣歌在天门:

这就引出最后两句结尾,这时诗人意气奋发,神采飞扬,诗句的色调十分明亮,和开头的抑郁消沉、自怨自艾的阴暗心情,恰好成为一个对照:——

一想起你的爱使我那么富有,

和帝王换位我也不屑于屈就。

这样,在总共十四行诗句中,完成了一个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诗人写自己从消沉到振作、从忧郁到舒畅,从自卑到自豪,正是反衬出友谊(或者爱情)的精神力量,也是对友谊(或者爱情)的歌颂。这首诗的整个布局,起承转合,轮廓分明,线条清晰,最后一结,概括全诗、点明主题,又十分醒目,形成了一对警句。一首诗最怕写得平淡空泛,而这首诗波澜迭起,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十四行诗,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以及和思想内容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协调,可以看作古典诗歌的一种典范。

跟“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相比较,白朗宁夫人的“意大利式”十四行诗在结构上犹如单乐章的协奏曲。段落的划分不太明显;就连诗句也常常“跨行”(换行时不能用标点切断),有一种连绵不绝的情致。但是诗的内在感情并不凝滞,仍然可以让人感知,在流转、在起伏、在跳荡。不妨拿第32首“当金黄的太阳升起来”一诗为例:

本来,女诗人一直把白朗宁对她的一片情意,当作错爱,不敢相信这就是爱情,这样的爱会是天长地久的。她总以为一切是个梦,昙花一现,接着就是凋落;太美的梦经不起跟残酷的现实生活接触,是注定要破灭的啊:“爰情”当着金黄的阳光,立下盟誓;银白的月亮照见,这脆弱的情结已经给解除了。(全诗的第一个主题:疑虑。)

她惴揣不安,因为她是一只破琴,只能发出喑哑的声音。谁会拿这样一只破琴去给金色的情歌伴奏呢?一听到发出沙沙的声音,破琴就会给厌恶地扔下了。(第一主题的发展:绝望。)

可是谁想到,一只破琴落在乐圣的尹里,忘记了它只会发出沙沙的破声——听哪,完美和谐的旋律从琴孔里流出来了!(第二个主题:惊讶。)

满天疑虑,现在全都消散了,她已不是原来的她,而是一个得到点化的新人了。爱情在祝福她的同时,也改造了她;好象一位小提琴圣手用一张弓在爱抚琴弦的时候,硬是叫破琴唱出了它从不知道的动人的歌声。(第二主题的发展:信仰。)

从爰的疑虑到爱的信仰,从动摇到坚定,这一段不平凡的心路历程,在十四行诗里曲折地表达出来了。

此外,象第23、第35首诗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说明一首十四行诗要求有深度、有布局、有思想感情上的盘旋曲折;要求在相对小的体积内包含较大的诗的容量。这样,诗创作就必须苦心经营、写得精练含蓄、情绪饱满,避免写得太松、太薄、太直、一览无遗。

我们的前辈诗人曾作过努力,想把十四行诗这朵花移植到我国的新诗园地中来,也的确取得了成绩。在今天百花齐放的诗坛上,十四行诗体这一严谨的外来的艺术形式是否还能发挥它的生命力呢?这很难说,但至少十四行诗的艺术手法,有它可取之处。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抒情诗集,不仅意境美,对于我们的诗创作,在艺术上应该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吧。

第一首

这是整个组诗的一首序曲,以伤感的、回忆的调子开始:

我想起,当年,希腊的诗人曾经歌咏……

女诗人生长在英国中上层社会,她的天地本来就是狭小的,后来终年卧病,和现实生活隔离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这种令人痛苦的局限性,在这首序诗里显示了出来。

人生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她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不是抬眼望向未来,而是低头吟思,留恋往昔,在古希腊诗篇里遥寄着她的一片憧憬。

也许真象传说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曾经有黄金时代吧——那时候,人们已拥有了劳动生产的工具:弓和箭、斧子和绳索,却还没有作为战争武器的弓箭,斧子和绳索也绝不是杀人、绑人的刑具;人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生产经验,可以在秋熟季节、在狩猎季节,用载歌载舞、芬芳的醇酒来庆祝自己的收获了;而在史前的氏族社会的大家庭里,人和人之间还不存在压迫与剥削,壁垒森严的阶级分化的过程还没开始……总之,对于失没在遐思中的女诗人,人类在他的透露曙光的幼年时期、是最值得羡慕的黄金时代了。当她吟读着古希腊诗人的诗篇时,在她模糊的泪眼前,展现出一幅类似我国《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太平、欢乐的景象;那时候的人,就是无限自由、无限希望的象征。慷慨的时间女神,年年都为老老少少的人们带来了一份厚礼,带来了新的祝福……

再回顾自己在病床上年年月月挨过来的那一长串没有欢乐的日子,却象是接踵而来的黑影,重重叠叠地投掷在她的心灵上……她正在顾影自怜,却忽然惊觉到她的身后晃动着一个庞大的、神秘的黑影,它一把揪住了她的头发往后拉,逼着她抬起头来,无从躲避,正眼看向她不敢正视的未来。

于是在这生命的危机里,出现了全诗的两个主题:期待中的“死亡”和向她突然袭击、跟“死亡”一样威猛的“爱情”。

第二首

在万分惊惶中,她抬起头,睁眼看见了“爱”的周影,她的耳边,又响彻了一阵银铃似的震荡。这声音充实、明朗,不容她再有怀疑了。可是就象瞎眼的人,一旦重见天日,受不住万道光芒的刺痛;她,一个如同残废的人,忽然发现自己正对着“爱情”的不可逼视的光彩,她那颗眩晕的心,

立即往下沉,

就象堕落是它的本性……

--第25首诗

这闪电般的一瞥光明,带来的反应是那么强烈:她眼前立即扑过来一片天昏地暗的黑影。命运岂不是太残酷了,拿无比美妙的幻象来嘲弄一个对人生已经放弃希望的人!她能够拿她的哀怨去跟爱情交换?还是能够伸出手来,象接受布施似的接受人家的爱情——她,一个颠扑在生死边缘的女人?

唉,并不是她不懂得珍惜那人间最可贵的爱情,实在是她太寒伧了;要不然,哪怕隔离在她和她情人中间的是高山,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可畏的世俗毁谤,她还是要坚强地站起来,冲破重重阻碍,跟她所爱的人手儿相携,向天上的星辰宣誓:“人间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隔我们!”

可是如今把她的情人从她眼前挡住,不让她致以崇拜的眼光的,是威严的死神所投下的一片庞大的黑影!

那银铃似的一声“爱”才响彻在她痛苦的心里,她耳边就同时轰响着闪电之后的雷鸣,上帝的一声诅咒:“不行!”

第三首

在虔诚的教徒的心目中,上帝不是虚构的幻象,上帝的诅咒可怕极了,比现实生活中的重重阻力更可怕,更显得命运的不可抗拒,更叫人死心塌地的认了命。

出身于庸俗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女诗人,她一向耳闻目见的所谓“爱情”,无非是那个阶级用来掩饰买卖婚姻所奉行的门当户对的交换条件而已。女诗人向来反对把婚姻建筑在金钱和社会地位上(读她的诗可以知道),可是,有意思的是,在诗集的开头几首情诗中,为了向情人表示她怎么也不配接受他那么高贵的爱情,她一再借用贫贱富贵之间不可超越的鸿沟来形象性地强调他们两个原不是一对称配的情侣:

你是宫廷里后紀的嘉宾……

千百双明眸都集中在你一身,那你为什么还要从灯火辉映的窗子里望向我:——

我,一个凄凉、流浪的歌手,疲乏地靠着柏树,哀吟在茫茫的黑暗里。

从世俗的眼光看,那两个身分悬殊的人无论怎样也拉不到一块儿。褴褛怎么能和华贵匹配?她的凄凉的归宿又怎么能向他的锦绣前程看齐?这是绝望的爱情啊,唤起的只是痛苦,叫她更强烈地意识到了死,因为——

只有死,才能把这样的一对扯个平。

第四首

在结识白朗宁之前,女诗人曾经写过一个歌颂爱情的叙事诗《杰拉婷郡主的求爱》,这篇长诗值得我们注意。讲到《十四行诗集》的由来,追本溯源还得归功于它促成了两位诗人的一段姻缘;爱情在这篇长诗里同样蒙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那种情调和《十四行诗集》是多么地近似。

出现在叙事诗里的一对主要人物是美丽高贵的杰拉婷郡主,和富于天才、但是清贫的诗人。他有幸拜识郡主,有机会在她济济一堂的贵宾中间奉陪末座。诗人在内心里把他们俩的社会地位对比一下:郡主是养尊处优,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

她的脚下铺展着殷红的地毯,

她呼吸着的空气都薰过了香料。

多少王孙公子拜倒在她的裙下;而他呢,——

只是一个微贱的诗人,只配

象一头画眉,象一只小雀子,

在她的窗前卖弄歌声,

那会儿,她只顾想她自己的心事。

然而他偏不由自主地爱上了郡主。这分明是一段绝望的、只能埋藏在心坎、给他带来痛苦的爱情罢了。

现在再看《十四行诗集》,在上一首诗里同样出现了这么一对贵贱悬殊的人物形象(只是彼此的性别颠倒过来了),这首诗里又把“宫廷诗人”和“流浪歌手”作了进一步的对比:

你曾经受到遨请,进入了宫廷,

英俊的歌手!你唱着崇高的诗篇;

贵客们停下舞步,为了好瞻仰你,

期待那丰满的朱唇再吐出清音。

另外一个呢,——她正躲在墙坍壁倒、夜禽出没的破屋里独自哀泣着。这样一对情人,居然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彼此擦肩而过,所谓萍水相逢,这已经够叫人瞠目吃惊了,难道还能存着把彼此命运结合在一起、终生厮守的痴念吗?

《杰拉婷郡主的求爱》在结尾一转,成为一个象春梦般美丽的喜剧。美丽的郡主鄙弃了金钱和门第,看重的是才华和深深地感动了她的真挚的爱情。她把自己的芳心交托给了一怒之下,正要和她告别的平民诗人。女诗人在构思这一部富于浪漫气息的叙事诗时,她绝对想象不到,几年后她还得再写一部同样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歌颂爱情的诗篇——只是她写的不再是虚构的人物的虚构的爱情,不再是出现在梦境中的爱情了;现在她是在写她亲身经历的爱情,她不敢相信、不敢接受的爱情。使人惊奇的是,这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甚至比她曾经用彩笔描绘的虚构的爱情更美妙,更富于理想的光彩!

第五首

我在你面前只是往后退缩,难道我真是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人儿吗?我一再指着自己那副寒酸的模样儿来回答你的求爱,难道我不感到一些儿辛酸?我的心儿,难道真给年年月月的忧伤蛀空了,真象一泓不起波澜的死水了吗?

不,我但愿能把自己的心儿掏出来就象把一坛死灰一古脑儿倒出来,全堆在你脚下。啊,有多大一堆悲哀埋藏在我心里!可是,在这灰暗深处,请看吧,还隐约燃烧着一星星惨红的火烬呢。快别去拨弄吧,鄙夷地一脚把它踏灭,这样倒更好些,如果你偏要守在我身边,那么等一阵风吹来,难保不会死灰复燃,顿时燃烧起一大片火焰来。亲爱的人儿呀,你该知道,火焰是猛烈的,火势是一发不可收拾的,这给你救活了的火苗,会反而扑过来烧坏了你!你听听一个女人的迫切的呼吁吧:——

快站远些呀,快走!

第六首

“舍下我,走吧。”女诗人把前言重申了一遍。这一句从痛苦中迸发出来的恳求,呼应着上一首诗,总结了前面反复诉说的哀怨和绝望。顶到这时候,诗篇的调子始终是低沉、辛酸的。可是接下去,我们看哪,女诗人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爱情,象一弯纤细的新月,终于渐渐地从浓密的乌云堆里透露出来了——

可是我觉得,从此

我将会始终徘徊在你的身影里。

一旦你明白过来,看清楚这是一段没有希望的情谊,把我留在死亡的边缘,走了,奔你的前程去了;可是在我的心里,我却仿佛还是偎依在你身边,哪怕是天悬地殊的隔绝,也不能磨灭珍藏在我心里的这段回忆;我一闭上眼睛就浮现起你的手指在我掌心留下的温暖。

在那漫长的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一定曾经有过尾随着人类祖先、跟人做过“朋友”的野狼,虽然还没有完全被驯化,它的野性里已贮存了“人”的可亲近的影子,纵然有一天重又流落在荒野里,比原来的那头野狼已多了一点灵性。这好比我们的女诗人,一旦意外地饮下了那浓浓的一杯爱情的苦酒,也不可能完全是她从前的本人了。在她的心灵里浮起了另外一个人的形象;在她的生命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因素。死神再不能绝对控制她了。她那表面上依然是孤独的生活已经起了看不见的变化了。请听她的自白吧。从今再不能——

把这手伸向曰光,象从前那样,

而能约束自己不感到你的手指

抚摸过我掌心。

你无时不在我的身边:我的思想里有你,我的行动里有你,我的梦里也有你;我的心儿在为你而跳动,我的泪珠因你而流,我为自己向上帝祷告,他却在我的声音里听见了你的名字。……

读着这首深情的诗,仿佛让人听到了贝多芬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一开始,是弦乐队的齐奏:粗暴、威猛,显示出一阵阵浪卷潮打的声势(象是命运在发出严厉的警告);第一阵浪潮过后,我们才听到钢琴正在那儿怯弱地低诉着人们的卑微的愿望。这强弱悬殊的对比真够叫人心寒。但是听哪,钢琴和乐队经过了几次对答(或者说,经过了几个回合的较量),形势转变了。乐队的力量逐渐减弱,正在向后退却;终于只剩下依稀的梦影,而钢琴以独奏乐器的身分,唱出了舒畅的、充满着信心的歌声。

把诗比作音乐,这整个十四行组诗可说是一首《爱情和死亡的协奏曲》,其中展现的是“爱情”和“死亡”两个主题的不断冲突,反复较量,和“爱情”的最后胜利。在这首诗里,死神还在那儿不断地咆哮着,威胁着,仿佛乐队鼓铙齐鸣的全奏;可是在这一片粗暴、凄厉的不协和的音响里,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听到了“爱情”开始唱出她那动人的、但是在最初还带着涩味的歌声。

第七首

这倾吐心声的旋律眼前还是怯弱的,断续的,但是它毕竟逐渐在变得明亮起来,舒畅起来;那一弯眉月似的情思在逐渐饱满起来。感激和喜悦,在每一个音符里跳荡着;在每—行字句里预示着圆满和光明。有那么一刹那,死神收敛起它的庞大的黑影,悄悄地退到了即将被遗忘的一个角落,万分不甘心地瞪视着它从前统治过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

全世界的面目,我想,忽然改变了,

自从我第一次在心灵上听到了你——

轻轻的步子,在向我走近……

当她把感激,渗和着爱情,这么轻柔地倾诉的时候,有那么一会儿,她当真忘了她的悲哀,她的疑虑,她的苦泪;空气里,甚至仿佛有一串早已祜萎的笑声在隐隐荡漾。

爱情——对,爱情给我们的女诗人带来了希望和新生。

第八首

在中外的情歌里有很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少女的种种痴情娇态,例如我国古代的一首民歌(《子夜歌》)这样形容道: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

腕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这位焕发着青春美的姑娘,饮着爱情的蜜汁,是多么的幸福啊,情歌的色调又何等鲜艳!我们的女诗人已是年近四十了,半辈子的光阴都是消磨在寂寞的病室中,当她的情人把宝贵的爱情献给她时,她真是自惭形秽,代替朱唇玉颜的夸耀,她只能用这样灰暗的色调来刻划自己的形象:

那连绵的泪雨冲尽了

我生命的光彩,只剩一片死沉沉的

苍白,不配给你当偎依的枕头。

她几乎怀着绝望的心情问自己道:“叫我拿什么来作为你应得的报答?”一首情诗往往是一篇海枯石烂的宣誓,特别是出之于女性口吻的情诗,对爱情的忠贞最看重;难得见到的是,这含着眼泪的呼吁,一次又一次恳求情人舍下自己,“走吧!”

没有倾心于一颦一笑的欢乐,为了对方的幸福而不愿忠诚的爱情受到信誓的束缚;这就是这部情诗集在感情色彩上和一般的恋歌很不一样的地方,这第八首情诗同样清楚地表明了这个特点。

第九首

她把忠诚的爱情看作人性中的金碧辉煌的宝藏,她把自己的情人看作是世界上最慷慨的施主,然而她却是那么疑虑不安:

该不该让你紧挨着我,承受那

簌簌的苦泪;听着那伤逝的青春,

在我的唇边重复着叹息……

她只有两道常流的苦泪,夹着一声声的叹息,半辈子都是这么挨过来的。难道就能拿自己年深月久的悲苦作为她情人应得的报答吗?——“啊,我但怕这可不应当!”她终于把心一横,回答道:

我什么爱也不给,因为什么都不该给。

先前她不加思索地拒绝爱情,是出于恐惧的畏缩,她是不敢相信,只道自己是被错看错爱的对象,只道对方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谁知她的情人情深如海,并没掉头就走,还是耐性地守在她的门口,一声声唤她、求她;情人的忠诚使她不能再有所怀疑了。她“动情”了,然而到底还是狠着心拒绝了他。但现在她是不敢接受——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连累她这么爱着的人,要知道,这也算是她对于爱情所表示的忠贞啊:

唉,可是我怎能够

让满身的尘土玷污了你的紫袍。

这是她被爱情彻底征服之前的最后一次挣扎。让人感动的是,她终究敢于把埋在内心深处的爱情第一次明确地吐露出来了:——

爱呀,让我只爱着你,就算数了吧!

第十首

在这首情诗中,出现了女诗人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满天的惨云愁雾消散了,地平线上浮现起迎接熏风丽日的片片朝霞;幽微曲折的感情的细流盘旋到这里,突然迸发为一股不可抑制的汹涌洪流,向来的哀怨、疑虑、畏缩都给淹没了……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十四行诗,使人眼前为之一亮。

向来有这句话:“相敬相爱”。的确,真诚的“爱情”和由衷的“钦佩”往往携手同行。爱慕到极点,也就成了倾心的崇拜:既为自己又敬又爱的人儿感到自豪,又自愧不如,唯恐辜负了那份深厚的恩情。这耿耿于怀的不安、惭愧,就成为爱情的一种鼓舞的力量,成为鞭策自己不断上进的积极力量:

扩大些你的爱,好提高些我的价值。

——第16首诗

我们的女诗人一向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对于她,战胜了死亡,克服了世俗偏见的爱情就是创造奇迹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她本人就是这一奇迹的见证人。于是她抑制不住心头的感激,用她全部的热情,为爱情唱起了一曲“生命的新歌”(第7首诗)。爱神,在她的笔下,仿佛具有神奇的点金术,她的光辉所照耀之处,顿时成了一片金光灿烂的世界:当我——

不由得倾吐出:“我爱你!”在你的眼里,

那荣耀的瞬息,我成了一尊金身,

感觉到有一道新吐的皓光从我天庭

投向你脸上。

优秀的诗篇,由于丰富的形象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留给读者以宽广的想象余地,使人浮想联翩,想得很多很远,以下的诗行就是这样,很富于启发性:

是爱,就无所谓卑下,

即使是最微贱的在爱:那微贱的生命

献爱给上帝,宽宏的上帝受了它,

又回赐给它爱。

我们为之献身的事业所要求于我们的,和我们个人的能力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差距;但即使个人的能力、个人的作用很有限,当我们真心诚意地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崇高的事业,那人格美、精神美,同样使得一个人的形象(不管他怎样貌不惊人)焕发出一种光彩:

我那迸发的热情

就象道光,通过我这陋质,展现了

爱的大手笔怎样绐造物润色。

在这里,情诗达到了感情升华的境界。深沉的感情,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加上鲜明的形象,凝聚成一首使人难忘的好诗。

第十四首

她曾经恳求他:舍下她快走吧;现在却唯恐失去了他——她用整个生命爱着的人。她曾经犹疑重重:象我这样寒伧的人,该不该接受爱情的祝福?现在她担心的却是:我怎么能永久保持这无价的爱情?——我,这样一个全然不值得爱的人。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十四行情诗,经常被选入各种英国诗歌集,但我以为最好不要把这首诗从整个组诗中抽出来,单独成篇,仿佛这里诉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实际上,它只是反映了女诗人在恋爱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思想情绪而已。换句话说,这首诗写的是女诗人的新的不安和疑虑:她唯恐爱情得而复失。她并不是在总结她对于爱情的认识。我们最好是从戏剧性、从内心独白的角度(而不是从哲理性的角度,给予它以某种普遍化的意义),去欣赏这首情诗。

伊丽莎白时代有一首无名氏的短歌,叫做《爱我别为我长得漂亮》,他希望他的情人别为他的外貌爱他,也别为他的内心爱他;人的容颜要憔悴,情意会冷淡,到那时候彼此就不免拆散了,所以他这样要求道:

睁着你一对真正的女人的眼睛,

只知道爱我,却不懂得原因。

那么凭着这一个理由,

你就能把我永存在心头。

藏在内心深处的爱,有时的确很难形之于言辞,但如果完全是没有理由可言的“无名之爱”,却近乎痴恋了。白朗宁夫妇这一对诗人之间的爱情原是心心相印、最富于诗意的,但是现在女诗人也在情诗中这样写道:

如果你一心要爱我,別为了什么,

只是为了爱才爱我……

我们不妨读一下她在订婚后写给未婚夫的一封信(1846年5月12日),看看她在初恋时曾经经历过怎样一番惶惑不安的心情:

你以为当初我俩刚相识的时候,我对你的“只是为了我的诗才爱我”感到不满吗?我才不呢,我就是不相信你会爱我——不管你为了什么理由。除此之外,人家还有什么好爱我的,我想我并不怎么在乎。真的,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好爱我呀;我一心只希望(这是我一再提到的)根本没有什么理由好表白。要是总得有个什么理由的话,那么为了这个,或是为了那个,都没有什么两样。只要你高兴,就为了我的鞋子爱我好了——只怕我这双鞋已穿破了。我当时以为你根本不爱我呢……

这种“处于痛苦的不安中”(第21首诗)的心情,她曾在好几首情诗中表达过,例如:

当金黄的太阳升起来,第一次照上

你爱的盟约,我就预期着明月

来解除那情结、系得太早太急……

——第32首诗

现在这首诗正是集中地写她后来在情绪上变得“坦然、坚定”(见第36首诗)之前那一个恋爱阶段的心曲。光是为爱而爱,不知其所以的爱,有时可以很热烈,却又显得很冲动、很肤浅;而女诗人由于她特殊的身世遭遇,表达了这样一段婉转曲折的心路历程,给他们的倾心之恋,终生不渝的爱,更添上一重戏剧性色彩。

第四十首

这是一首富于社会意义的诗。一个精神空虚的世界所显示的一个病症是:那儿开不出爱情的鲜花——那儿没有闪耀着理想的光彩、永不凋落的爱情花朵。

是啊,咱们这世道,谈情说爱,多的是!

女诗人出生于英国中上层社会,在那里那些红男绿女是怎样谈情说爱的呢?且听听王尔德的喜剧《温德米尔贵夫人的扇子》(1892)中贝维克公爵夫人的一段现身说法的“恋爱经”吧:

贝维克口口声声闹着要自杀了,真吓死人,我才接受了他的求婚。可是不到一年,只要是女人,不管是老是少,是美是丑,是什么货色,他都钉着不放。事实上,蜜月还没度完呢,就给我捉住了:他正在跟我家女仆人做迷眼!

这位公爵夫人又一手安排,把她的女儿嫁给了一个来自澳洲的暴发户,而她那宝贝女儿阿迦莎郡主只是个感情苍白,没有个性的小东西,在整个剧本中她只会说一句话:“是,妈妈,”对于这一桩没有感情基础、“金钱”和“门第”达成交易的买卖婚姻,她作为当事人,却仍然只有一句话:“是,妈妈。”这意味着她答应下来了,这是她的终身大事,声调却还是那么平淡、呆板。

女诗人的这几行诗对于那个精神空虚的上流社会是多么深刻的一种批评啊:——

从没想把这称做

“爱”的东西,跟他们的“恨”并列,

或是跟“淡漠”比。

他们的谈情说爱,象是在做游戏:“笑一笑,手绢儿就摔过来”,可是一哭(破坏了打情骂俏的游戏规则),“谁也不理了。”

只有心胸高尚的人,才能真诚相爱,把爱情升华到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美,和市侩习气、世俗作风有泾渭之分,就象一朵洁白的素莲“从山头往上挺伸,高出于世间的攀折”。(第24首诗)

出污泥而不染,一朵洁白的素莲——这也是整个情诗集给人的印象。

  1. 引自梁宗岱译《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全集》第十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