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全文在线阅读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第五章 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 19 个技巧

关灯直达底部

为了让读书体验更加愉快、充实,让自己更乐于坚持写读书笔记,本章将介绍一些小技巧。

1 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

简单地说,参考书就是像百科全书一样,在想研究某些内容的时候可以拿来做参考的书。

只要身边有本参考书,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保护好内心每一颗好奇的种子。通过参考书调查到的信息更直接、准确,不用担心像网络搜索一样偏离正题或是充满冗余的信息。

总体来说,参考书分为以下几种:

·地图

·图鉴

·统计数据

·百科全书

·年表

·词典

很多出版社都出版过地图与统计数据相结合的书籍,比如《值得一“读”的世界地图》《透过数据看日本地图》等。同样,年表类参考书也可以在历史类或参考书书架上找到。

除了上面列出的类型以外,初高中生使用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也值得一读。你可以按照自己关注的领域挑选感兴趣的书,需要的时候随时拿出来参考。平时把参考书放在家里,看国外纪录片的时候翻一翻,看历史剧的时候再翻一翻,不知不觉间就能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如果发现了感兴趣的事物,就马上写到笔记本里吧。没错,这就是“随想笔记”。只要想到了,不管是什么内容都可以写下来,无论是红白喜事的礼仪规矩还是正式信函的书写格式,与其在网上到处搜索,不如直接买来参考书学习一下,通过书中附带的统计数据或地图加深理解。

还可以随身携带小开本地图册去旅行。透过移动的车窗,看到山就打开地图查一查山名,为旅途增添一丝趣味。

2 多读百科全书

为了能随时调查感兴趣的事物,可以把百科全书存在电子移动终端里(见图 5-1)。举个例子,如果看到叙利亚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可以首先通过百科全书了解叙利亚相关资料,然后翻阅历史书籍,研究一下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战争的国际背景和现代发展,最后在亚马逊上检索关于最近中东局势的书,添加到购书清单里,以便日后购买。像这样忠于自己的兴趣找想读的书,一定可以提高读书的积极性。

图 5-1 收录百科全书的电子词典

这款卡西欧的 EX-WORD 我用了八年。小小的电子词典里收录了《大英百科全书》和日本平凡社出版的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它的信息检索系统不仅能提供前方一致的结果,还可以检索包含关键词的内容。用这种方法检索时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内容,非常有趣。

旅行途中带上百科全书,可以随时随地调查地名和人物,自己做自己的导游,想想就觉得很有趣。通勤或上下学的路上,也许你会用智能手机查看申办奥运会的新闻,如果再用百科全书调查近代奥运会的历史,一定会收获良多。

松本清张就是在百科全书里偶然看到了有关“西乡札”的内容才得到了灵感,写出了处女作《西乡札》。百科全书就是这样一种能将好奇心与思想输出结合起来的工具。

3 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

既然每期杂志都会买,不如干脆订阅一整年的。交上一年份的钱,接下来就只要每个月定期从邮箱里拿出杂志就好了。每次收到订的杂志都会很愉快,就像收到了礼物一样。

周刊类的杂志比较轻便,可以在通勤路上买来看。但像《文艺春秋》《中央公论》等分量较重的杂志,最好还是通过邮购直接送到家里,出门的时候包里的杂志太重会影响读书的兴致。

另一方面,我之所以推荐直接订购杂志,是因为这样更容易遇到意想不到的新知识或新信息,而这种“意想不到”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只是在想读书的时候读想读的书,那么输入大脑的内容一定是有限且程式化的,比如疲劳的时候看随笔,头脑清醒的时候看评论,想要给自己加油打气的时候就看励志类的书籍等,所以我们要通过订购杂志来打破这种设定好的协调关系。这就好比你本来对某件事有偏见,有一天却意外地发现这件事其实很有意思,转变了态度。

订购杂志就是这样一个“意外”,可以定期带来多角度的视点。

我经常买生活类杂志,并不是为了学习怎样做蛋糕、缝制围裙,而是因为每天的生活都以工作为主,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心里满是戾气。这种时候翻翻充满生活气息的杂志,感受那令人怀念的家庭气氛,心情也能得到调节。

这样看来,书籍或杂志是一种传播隐藏于生活中的智慧的媒介。既然如此,为了以后不再因缺乏灵感而苦恼,让灵感源泉——也就是书籍和杂志——自动送上门来就好了。

4 书店里不只有新书旧书,还会有意外发现

我在前面曾经说过,不会在书店里冲动购物,但在旧书店里就不一定了。我家附近就有一家旧书店,每隔两三天,书架上的书都会彻底更换一次,让我流连忘返。

旧书除了售价比新书便宜,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能让你遇见意料之外的好书。

我们现在接触的书籍中最多的是近两年发行的,但是在旧书店的货架上能看到很多绝版的、很难入手的书籍,这一点是普通书店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书店里能接触到的同领域的书籍恐怕都是一模一样的。书籍的查找不只会在种类上受到限制,其内容也会受到时代精神的共同影响,导致每个人获取的信息都大同小异。所以我们需要定期去旧书店转转,去发现出乎我们意料的那本书。那些与现代视角截然不同的思想输入可以让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得到进一步的飞跃。

另外,如果是在旅行途中看到了书店,即使是新书店也一定要进去看看。不要以为只有那些历史悠久或口味独特的书店才值得一逛。机场、车站的商店也会在土特产专柜旁边放一组不起眼的书架。在这里,也许能找到你想要的书。

英雄传记和乡土历史等都是只有当地书店才有的至宝,它们有时候还会突破丛书和单行本之间的界限,作为同一主题的书籍被统一摆放在同样的位置,比如日本鹿儿岛机场的商店里肯定会开辟一部分书架,专门陈列西乡隆盛和桐野利秋等萨摩藩士的评论传记或历史小说,这种书是很难在普通书店里买到的。

说到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我曾经随团去鹿儿岛旅行,刚到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直到在萨摩藩武家宅邸观光游览以后,在机场的商店里买下了西乡隆盛的传记,在返程的飞机上读得津津有味。

人都会对和自己有些联系的事物抱有兴趣,所以,写读书笔记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抒发感想,以此来丰富笔记的内涵。

书籍会因为跟自己的关联而变得有趣。比如游戏攻略书,虽然书里只是列出了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据,但是读者会因为玩过这款游戏而看得尤为认真。有关养生、减肥的书籍之所以会大热,也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很重视自己的身体。

因此,去旅行的时候一定要趁着自己对当地景色的兴奋劲还未消退,尽量去当地的书店看看,买下跟那片土地相关的书籍,这样你就能得到一本让你着迷的书了。

5 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

第四章介绍过怎样用读书笔记来加深理解。读古典名著或内容较难的书籍时,更要注意先抓住软肋。所谓“软肋”,就是入门书或解说版,比如刚才介绍的可以收集研究各种信息的参考书,还有各类书籍的图解版和漫画版,都是这样的软肋。

中等难度的则是大字版、注音版和精编版的图书。举个例子,日本人想读《堂吉诃德》时,除了去找岩波文库的全部六卷书以外,还可以选择下面几个版本(见图 5-2):

·岩波少年文库版:面向高中生读者,篇幅较短

·河出书房新社的《世界文学全集》(已绝版):省略了与主题无关的情节描写

·新潮社版:适合背诵的优美文章和精美插图

也有人说精编版不够正宗。话虽如此,难道说想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就要先去学俄语吗?读书不是这么狭隘的事情,不应该有禁忌。

右为岩波文库版的六卷大长篇。这部小说中有很多与主线无关的描写,因此也出了很多精编版。岩波少年文库版将堂吉诃德从出发到死亡的全过程浓缩成了 367 页。

图 5-2 日本各种版本的《堂吉诃德》

欲速则不达,其实读三本好懂的书比读一本难懂的书要简单得多。所以,如果书里的内容太难,实在看不进去,倒不如退一步,看看这些版本:

·漫画版

·解说版

·图解版

·精编版

·讲演录

·对谈

·大字版

·现代译制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砍树之前要先把斧头磨得锋利无比,砍起树来才能省时省力。所以在遇到难题时,不要勉强自己正面强攻,要先找到一个比较简单的切入点再发起进攻。把理解难题的过程或感想写在笔记本里,也是可以促进理解的。

在简单一些的书里找到线索后再去读稍难的原版书,等完全理解后就可以写在读书笔记里,下次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看看,说不定就能成为解决难题的关键。

6 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

一说到“把书堆成山”,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读书不勤奋,但我有一个奇特的读书方法,就叫“把书先堆起来”。

把书买回家,先堆在附录里介绍的“一字板书架”上。书架上还有其他正在阅读的书,之所以放在这里,是为了跟已经读完并做好读书笔记的书区分开(见图 5-3)。

图 5-3 书的堆放与收纳

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够同时阅读多本书。因为我是个缺乏耐性的人,经常想读符合当时心情的书。在这里,“一字板书架”起到了书店书架的作用,想读什么书都可以去书架上选购。

假设旅行时想筛选十本没读完的书带在身上,如果普通地堆放书,会很难从各个位置抽出想要的书,但使用这种“一字板书架”就不会有这种顾虑了,想拿哪本就可以轻松地拿到哪本。

第二个理由与前面提到的“加深理解”有关。举个例子,我有一本书叫《大审问官斯大林》(龟山郁夫/小学馆),买了五年多都没有读过,至今还在“书山”里。像这样把没读完的书放在显眼的地方是有意义的,并不是在浪费空间。下次再读其他俄罗斯相关书籍时,我会马上想到还有一本讲斯大林的书,然后出于兴趣翻阅起来。

“暂时撤退,养精蓄锐,做好准备再来挑战”,这就是“把书堆成山”的意义所在。

除了未读书的书山以外,还有一座 “未做笔记书”的书山。按照第三章的介绍,这些就是为了能够冷静地筛选出要摘抄的内容,需要暂时放置一段时间的书籍。虽然比作“山”,但其实不足十本,可以在缺乏工作热情的时候拿出来写几页读书笔记,以此来转换心情。

7 把名著放在枕边

经典名著是不朽的,值得阅读。这种书的好处是不管内容多乏味,一定有其可取之处。而且,名著是无法通过主观思考来评价的。也许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有些乏味,但经过几年的积淀以后就会知道它的价值所在。即使不通读全书,也可以当作资料来参考,所以名著是一项买了就不会吃亏的保本投资。

名著是一种很神奇的书,有一天你会忽然觉得它读起来很过瘾。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呢?这是因为名著经历了太长时光的洗礼。如果普通书籍是猫,那么名著就是猫妖,已经不能仅仅被称为书了。经得起时光洗礼的书一定有流芳百世的价值。

所以,读名著的窍门只有一个,“等这本书变得有趣的那一天再读”。

你可以把名著带去旅行,或是带到地铁里看,让自己在潜意识里习惯这本书;也可以事先读一读精编版或解说版,这些都不会影响原著的魅力。直到有一天,你会忽然发现,你很想读那本书。

我以前读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的时候,只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感觉这本书写得太无聊。后来也尝试过继续读下去,可是很多次都半途而废。直到两年后,我忽然燃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只用三天就读完了全书。这在我的读书历史上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次体验。

这次经验告诉我,即使不想马上阅读,也要为忽然想读的那一天做准备,重要的是让这本书保持自己随时可以接触到的状态。不管是放在枕边催眠用,还是随意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只要能在想读的那一个瞬间拿起书来,除了书架哪里都可以放。现在有很多名著都被翻拍成了电影或画成了漫画,也可以拿来借鉴。

当你终于凭借阅读的激情把名著读完,会发现自己感受到了它们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新的精华。

仔细想想,也许这种无法被轻易读懂的特质也是古典名著的魅力之一。如果你受不了开始读、读不下去、遗忘、接着重新开始读的循环模式,也可以先读读其他相关书籍,为读原著的攻坚战做好准备。

8 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

我是没什么耐性的人,因此经常会带三本书在身上,以应对看腻了某本书的情况。再加上收录了百科全书的电子词典,所以我是绝不会无书可读的。

决定好这三本书涉及的领域也很重要。贪心地说,我得把包括古典名著、现代小说、报告文学、随笔、评论、实用技巧书和商务书籍在内的各种图书,不管平装精装各带一本在身上才能 100% 安心。但是这样包会很重,而且出一次门是不可能读完几十本书的,于是我决定,三本中就应该带一本平装书。因为如果拿着精装书,很难在电车上一边抓着吊环一边读,所以要选择轻便小巧的书作为其中一本。

读小说的时候,如果对冗长的故事感到不耐烦,就马上换成政治评论;读了两三篇又觉得厌烦的话,可以再换本书读读轻快的随笔。没错,你可以根据心情随时转换目前阅读的书,别让多变的心情影响了读书。只要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即使读到一本非常不好读的书,也可以通过换书来转换心情,轻松地渡过阅读难关。

如果你对读书感到厌烦了,那就开始写笔记吧。按照第三章的说明,马上开始在书上做记号、写笔记。同时阅读三本书,就意味着同时完成了三本书的通读、重读、标记这九道程序(见图 5-4)。

图 5-4 同时阅读三本书,完成九道程序

把读书过程工序化以后,你在通勤时间里都会变得很忙:站着的时候要抓着吊环读书,坐着的时候要在书上做记号、画线、贴标签,通勤时间就这样变成了集中思想输入的时间。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已经不习惯在电车里睡觉了。

慢慢地,你会觉得坐下以后不做点什么会很浪费时间;站着的时候则会抓紧时间读书,为之后做记号、写笔记做准备。

9 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满书

我听说有人会买几本词典类工具书放在家中各个角落,一旦有什么疑问就可以直接打开书。这种做法虽然会让我们多花几本书的钱,但节省了每次查字典都要往书房跑的时间。

推翻“词典只要一本就够”的常识,以调查时的方便快捷为优先,这是个很妙的想法。随着时间推移,遇事马上查证和遇事毫无作为的人在知识和词汇量上的差别会越来越大。

与此同理,也可以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上其他类型的书。日本的小酒馆都会在卫生间里贴一些类似人生哲理的字句,醉醺醺的客人看到以后也会不知不觉地思考起人生。由此可见,空间也能左右感受语言的方式(见图 5-5)。比如在卫生间放本诗集,在饭桌上放本有关食物的随笔,效果一定会让人惊讶。

根据空间摆放不同领域的书籍,读书时的感觉和吸收的内容也会不同。

图 5-5 空间能左右感受语言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玄关开辟一个放书的地方是很方便的。比如在玄关旁边放一组可以把书横放的“一字板书架”,或是在鞋柜上竖两个书立,放一些平装书等小开本图书。出门的时候就从玄关直接选出一两本书带走,回家的时候直接放回原位。

这样做的话,不需特意准备,就可以利用穿鞋出门的一段时间挑选当天想读的书,于是自然而然就能根据当天的心情选好想读的书,外出也变得愉快了。

10 去掉外封,让读书变得轻松

日本的书籍通常都是双封设计,可以效仿欧美平装书,在通勤的电车等场所读书时去掉外封。这样更便于将书从包里拿进拿出,书腰和封面也不容易被挂住。

这种做法还有一个优点,可以留下“未读书=有外封”这样一个记号。即使拿出这本书做参考的时候放在了桌子上,也不会和已经读完的书混淆。

那么问题来了,取下的外封之后放在哪里呢?我会把这些外封统一保管在透明文件夹或大一点的箱子里(见图 5-6),这样就不至于在要读完的时候才到处去找了。这样做还可以在翻书皮的时候发现自己许久未读完的书,激起读书热情。

图 5-6 只收纳外封的文件夹

取下外封可以,但是书皮要怎么放呢?收纳在文件夹里就可以了。这本文件夹可以成为阅读中的书的总目录,翻一翻也很有乐趣。

11 杂志要边撕边读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杂志是在车上读的。但杂志一般尺寸都比较大,带在身边会很麻烦,而且有的会很重,再加上平时我就已经随身携带平装书,真不想再给提包加重量了。

所以,我平时更注意的是如何把杂志轻量化(见图 5-7)。

图 5-7 撕出来的杂志轻量化

第一,把读过的几页直接撕下来,丢进车站的垃圾箱。像《文艺春秋》《中央公论》等杂志都是用胶固定书脊的,只要把书用力压开到最大角度,再轻轻一扯,就可以轻松地撕下一页。

我会直接把照片、广告和不喜欢的连载小说等页面用上面的方式撕下来。读杂志并不一定要按顺序从头读到尾。像这样读完就扔,只留下未读的几页,能更好地把握未读页数。

第二,在家或公司里把想看的几页撕下来带到外面。只要对折两下,就可以把书页放进西装的口袋里,在人满为患的地铁里也可以轻松地拿出来阅读,下了车就可以直接扔掉,这可真是轻量化的极致。

现在有很多杂志是用订书钉固定书页的,这种情况对应的解决方式有些不同:撕的时候离开装订线一段距离,就不会把对应的那一页一起撕下来了。使用不锈钢尺压住边缘撕取会更简单。

采用这两个方法,可以让杂志更便携。只要将想看的报道折叠好放在口袋里,就可以两手空空地散步、喝茶。

学会了如何熟练地撕杂志或报纸,也会对制作剪报有帮助,比如,纵向撕报纸的时候不需要直尺就可以撕得很直。工厂在造纸时会统一纸张的纤维走向,所以或横向或纵向,总会有一个容易撕开的方向。不信的话,可以拿身边的纸巾试一试。

除了报纸,书本和杂志的纸张纤维走向也大多是纵向的。只要知道这些,在电车里也能轻松地开始制作剪报:把报道纵向撕下来放进口袋里,带回家熟读一遍,并剪去多余的内容,贴在笔记本或剪报本上即可。

即使用便利贴或马克笔做上记号,之后也有可能会忘记剪下来,但如果用上这个技巧,就可以一边读杂志或报纸一边徒手做剪报了。

12 不能小看的有声学问

就像此前说的,对较难的内容,要先找“软肋”。从这个角度看,知识的获取途径并不仅限于读书。有时候针对某个领域,听演讲、看视频比读书更合适。所以,有声图书也是一种“软肋”。通过耳朵进行思想输入,得到的刺激一定与看书时不同。

不过最有效果的,还是在现场听到的。去参加研讨会和演讲会是非常主动的行为,所以更容易记住。而且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你会同时用到视觉、听觉和嗅觉,这比只听声音更让人印象深刻。

大型连锁书店会定期邀请作家举办演讲或研讨会,如果想去,可以定期查找这方面的活动信息。而各地的企业大厦会举办演讲活动,大学也会开设公开讲座,只要多去官网看看就知道。

如果不想为这件事花钱,也可以多加注意,找到可以免费参加的演讲会或研讨会。比如在日本,各个代表活动团体相应的活动领域如下:

·商工会议所:商务、手工、人事、人才培养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贸易、国际商务、海外投资

·自治体:文化、历史、趣味、健康

·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历史、学术

做笔记的方法和读书笔记一样,都是“葱鲔火锅式”的。这就像跟讲师对话一样,○后面是演讲者发言,☆后面是自己的感想,两者交互写在笔记本上。由此看来,笔记并不只是单纯的听写本,也是重要的思想仓库。

13 准备一支你想珍藏的钢笔

为了写读书笔记,我建议准备一支陪伴自己工作的钢笔(见图 5-8)。用起来舒服的笔肯定比随手拿来的普通圆珠笔好多了。

图 5-8 关键时刻使用的钢笔

图为我最爱的百利金“帝王”系列。用这支笔写字时会有种“闪亮登场” 的感觉,因此让人精神一振。心情好了,摘抄自然也会变得顺利。

对我来说,钢笔是读书笔记用笔的不二之选。德国品牌百利金旗下“帝王”系列的一款钢笔可以写出笔触较有分量的文字,正好适合用来踏踏实实地写读书笔记。用这支笔写字时既有充实感,又能在日后重读的时候感受到乐趣。

另外,使用用起来比较麻烦的笔,比如钢笔或铅笔等,会更容易激发干劲。据说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在写作前就会先用小刀削几支铅笔。削好一打左右的铅笔以后,他才会觉得“好,差不多该写稿子了”。大概在卡波特眼里,削铅笔就是调动起工作热情的方式吧。

心理学家指出,出于大脑构造的原因,简单作业的过程会带动起人们的热情,使其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这就是工作热情。晚上收拾好房间以后反而会变得精神饱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我眼里,钢笔是最适合带动工作热情的文具了。想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可以先观察和调节出水状况,然后吸足墨水、用纸巾擦掉多余的污迹。虽然准备起来工序很多,但从激发工作热情这一点来讲,钢笔比其他更顺手的笔更适合写字。而且,保养和维护自己喜欢的工具也是很令人惬意的,这一点只要看机动车迷对自己的爱车有多爱不释手就知道了。

14 名言要贴在显眼处

遇到让你深受感动的某句话时,就应该一字不差地记在读书笔记里。尽管只要重读几遍就不会轻易忘记,但我还是推荐下面这个方法,它可以把这句话更深刻地印在脑海中。

如果一本书中有句话让你觉得“一辈子都不想忘记”,可以把这句话复印下来,用透明胶带贴在桌上,笔记本的封面、文件夹等收纳用品的表面也都是适合贴名言的好地方(见图 5-9)。

图 5-9 在笔记本的封面上贴名言

剪下复印好的文章,用透明胶带贴好。既然是想要铭记于心的名言、 令你深受感动的文章, 当然要放在显眼的地方。

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们每次看到贴着名言的东西,就会习惯性地注意到上面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行动,名言拥有了强大的存在感,十分吸引眼球。

你想把名言贴在手机背面、笔记本电脑上也可以,把文字贴在这么显眼的地方是很需要勇气的,我相信,这样做一定会更有效果。

15 读后感从摘抄开始

写读后感的时候,先摘抄一段文章再写评论会比较容易下笔。这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做法,也是书评的写法。

写文章时遭遇了瓶颈,可以尝试先把喜欢的文章抄写下来。在抄写的同时,想写的东西就会从脑中不断涌出。从引用开始写文章,避免了无话可说的情形,即使抄写不用动脑,也一样可以促进文章的写作。

有位作家说过,“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会让下笔更流畅。

16 用复印机让读书更方便

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在读过自己感兴趣的书以后总结内容、写下感想,所以,重读几次读书笔记,说不定就能遇到有利于工作甚至是人生的好想法。

在想不出创意、下不了决断的时候,都可以通过翻阅读书笔记来找到解决方法。这个时候方便的复印机就能派上用场了。如果在重读的时候看到符合自己想法或是能带给自己灵感的内容,都可以先复印下来。把过去的读书笔记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按照这样的工序复印一遍以后,就可以只研究复印件了。

整理好复印件,就能整理好自己的想法。我被邀请写稿却又毫无头绪时,就会进行这样的工序来寻找灵感。复印好几十张资料以后,我会带着这些笔记去咖啡馆或图书馆慢慢阅读,在这些资料里发现灵感,并把自己的构想记录在笔记本里:

“啊,这次就以这本书的主题为基础写文章好了。”

“这份笔记似乎可以拓展为一篇文章。”

“这句话或许可以用在文章里。”

通过认真阅读笔记复印件,脑子里的信息和知识一一得到了清点。从这本复印的笔记展开思考的话,即使是平时没有留意的主题,也可以写出 10 页左右的文章。

17 用“独创版权页”记录书的履历

书的最后部分都有版权页,这一页上记录了作者名、出版社名、发行日期和版次(再版的次数),就像书的简历一样。如果在买下一本书以后继续记录它的履历,那么关于这本书的一切都会一目了然。

具体来说,就是将书中原有的版权页变为自己的“独创版权页”(见图 5-10)。如果没有书写的空间或者不想直接写在书上,可以用大一点的便利贴贴在书里。拿我最近买到的书举个例子,写在版权页上的内容是这样的:

SHOP ○○书店梅田店(购书店铺)

BUY 130725 (购买日期)

READ 130813 (阅读结束日期)

MARK 130820 (标记结束日期)

NOTE 130901 (制作读书笔记日期)

看到这些,你就会知道这本书是 7 月 25 日入手、8 月 13 日读完、8 月 20 日做完标记、9 月 1 日制作读书笔记的。

图 5-10 最近购买的书中的“独创版权页”

版权页本身就记录了很多信息,如果再加上书到手以后的数据,那么就能通过这一页知道更多信息。这就是一份履历书, 讲述自己是在哪里、如何与这本书相遇的。

通过推论,我知道我用一个多月就做好了读书笔记,说明买到书以后没怎么放置就做好笔记了,从这点看,这样的记录是很有意思的。另外,从“独创版权页”上还可以得知,如果想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可以直接去找 2013 年 9 月 1 日的笔记。

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把价格和购买动机都写在版权页上,但为了节省精力以便长期坚持,只写上述内容就够了。

18 书与笔记交叉使用

如果家里有可以复印文件的多功能打印机,可以在做完读书笔记以后直接复印一两张,把复印好的读书笔记夹在读完的书中,收纳在书架上,这样每次抽取这本书后都可以直接参考读书笔记(见图 5-11)。如果在复印件上标好笔记编号,甚至可以在参考复印件的同时找到读书笔记的原件,进行整体、全面的参考。

图 5-11 把读书笔记的复印件夹在书里

在把书收到书架上之前, 把读书笔记的复印件夹在书里,可以在重读的时候直接参考读书笔记。

你想重读某本书的时候,在抽出原书的同时就可以看到读书笔记的复印件,由此找到读书笔记的原件,同时看到读书笔记里当时报纸上的消息……这就是由重读引发的一连串思考。

既然有时候看了读书笔记会想再看看原书,那么自然有时候在看过原书后又会想看读书笔记。就这样,我们可以交叉使用书与笔记,让读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19 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

在我的书房里,书架占了一面墙的空间。它的尺寸刚刚好,一眼望去就会知道想要的书放在哪里。

虽然我平时不怎么整理书架,但一定会分出如下几个区域:

① 爱读之书一角

我把读起来最方便、取放书最容易的位置留给了喜欢的书。这个区域只存放我眼里超一流的书,比如最近读过后深受感动的书、以前读过很多遍的发人深省的书、读过以后让人头脑清醒的书和失落的时候可以激励自己的书。

② 废弃书一角

与爱读之书一角相对的这片区域是最偏僻、最底端的空间。书架被塞满的时候,就从所有书里挑选出 10 本左右再也不会读的书,放进这个区域。放在这个区域里的书不久以后就要被扔掉或是卖给旧书店了。

③ 读书笔记一角

这个区域放了 30 本左右最近写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也需要经常参考,所以也要放在比较方便拿的位置。读书笔记可以让人了解你这几年的读书生活,也算是日记的一种。所以要经常读读放在这里的读书笔记,找找还想重读的书。

规划出这三个地方,就可以省去很多整理的时间。我的读书生活都集中在这组书架上。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跟书有关,都可以在这个书架上得到解决。

你也一样,不管遇到什么疑问都去书架上找找看,只要养成这个习惯,自然可以提高读书的“劳动生产率”。无论是书还是读书笔记都能得到更频繁的运用,自己的读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