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全文在线阅读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第三章 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关灯直达底部

笔记让读书成果一目了然

本章介绍的是读书笔记五步骤中的“③ 读书”和“④ 记录”两步。所以接下来要讲的不再是收集和记录信息,而是正式着手制作读书笔记了。这可以说是笔记读书法中最精彩的部分。

听说要写读书笔记时,你可能会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以前也写过,但是太麻烦了,坚持不下来。”

“这也太费事了吧?”

“做这种事有意义吗?”

也许说到读书笔记,你会想到那种为写论文做准备的研究笔记,整个本子上挤满了字,光是看着都让人打瞌睡。但其实读书笔记并不只有这一种,还有比较平易近人的类型,比如:

2013 年 8 月 5 日,我读了《○○○○》。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

如果写得这样简单,就更容易坚持下去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读书笔记绝不是这么肤浅的东西”,但是我认为,就算是这样简单地记笔记,也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因为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

至于能否得心应手地做好读书笔记,进而熟练地参考记录过的笔记,都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才能收到的效果。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

再以刚才的“一句话读书笔记”为例,这句话并没有给我们多少信息,除了读书的日期是 8 月 5 日、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以外,什么也看不出来。但是,正是这句话的存在,让这次读书成了一次看得见的体验。

别看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写和不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读书爱好者,他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坚持下去,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读书时应该时刻记得这个目的,正确地对待写读书笔记这件事。

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

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见图 3-1)。

图 3-1 目的不同的读书方式

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举个例子,我在我的读书法里介绍了一种“摘抄+感想”的组合方式。书写的确是一道很费时间的工序。谁也不想在结束了繁重的工作之后还要再趴在桌子上抄两三个小时的书。所以,写读书笔记应该尽量从简从速,尽量缩短记述的篇幅,但也要全面地反映文章的精髓。

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既简略又全面呢?

为了写出精练而深刻的读书笔记,你应该在读完一本书以后认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页哪一行,思考怎样撰写读书笔记,然后严格地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争取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

“这部分和那部分讲的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刚才重读的时候感觉这部分更容易看懂。”

“这一页讲的虽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但如果去掉这部分就没法承上启下了。”

“我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只要摘抄了这一句,其他内容都不用再抄了。”

当你像这样一边思考一边选择要摘抄的文章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多读几遍,尤其是对还没有读懂的部分。在不断思考、不断重读的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读过三五遍了。

如果某些内容你实在理解不了,或者没有兴趣,就没必要写在笔记本里了,只要略读一下就好,不要钻牛角尖。积极地“跳读”和“速读”,保持张弛有度的节奏,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好书的精华内容上。

就这样,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也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

从一句话开始

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那就干脆丢掉。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并将其彻底消化。从这一点来看,写在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可以只是一句话。因为有的书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也有的书“虽然大部分没什么意思,但有几页确实能给人很大启发”。这不是语文考试,没有必要去拼命思考“笔者想要传达什么”,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就好了。

在记录感想的时候,不要写一些揣测的或者外来的想法,而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声,也就是感受和想法,这样会让读书笔记更有内涵。哪怕是一句话,只要写的是发自内心的语句,那么这次读书笔记就是有意义的。

补充一下,书写这一动作,也有整理自己想法的含义。举个例子,读完冒险题材的纪实文学以后,就会想在读书笔记里写上“这个人真厉害”。你拿起笔时,会想到“等一下,不写上这个人是哪里厉害、为什么厉害的话,下次再读到这句话时会看不懂吧”,于是你会这样写:

作者的体力和精神承受力都太强了。普通人在失明后一定会感到绝望,就算他比一般人强壮,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很难生还。为什么作者可以如此坚强?

本来只想写一句话,却把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儿地写了下来,并由此展开思考,读书笔记就这样充实了起来。

所以,即使感觉自己没什么可写的,也要先拿起笔来写写,说不定就有惊喜在等着你。

无法坚持做笔记的原因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坚持做读书笔记呢?这就是我建议使用专用的笔记本的原因之一。读书笔记就像日记一样,一旦停止就很难恢复,如果搁置了很久,重新开始做笔记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感。

我上小学时,街边的公园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做广播体操,只要早早起床去参加,就可以在卡片上盖一个印章。看到厚纸片上罗列的红色印章,心情就会一片晴朗。相反,如果纸片上全是空白格,就会感到很不愉快。印章虽小,却带来了很大的动力,这是无法用理论解释清楚的,或许是一种本能反应。而读书笔记也有同样的作用。

在做一件事的中途如果出现了一天的空白,或者做事的频率放慢了,就会让人感到失去乐趣。同理,几天不记读书笔记,再翻开笔记本的时候就会觉得提不起精神。但是,写读书笔记比积累印章的难度要小多了,就算只写一句话,也能让人感觉充实。

准备好专门用来写读后感的笔记本,每次读完一本书后才需要打开笔记本做读书笔记。所以只要不是一天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的利用率是很低的。为了能坚持写读书笔记,在读书过程中做些应变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没有时间,就严格筛选要摘抄的段落,或是贴上标记代替记录,这些都是初级的解决方法。更高明的办法是利用坐地铁或公交车的一些空闲时间,拿出便利贴写写对正在读或已经读完的书的感想,贴在笔记里。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为了坚持写读书笔记而走形式主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要踏实地写笔记,并真正理解书的内容。

巩固印象的笔记

在说明具体做法之前,请让我阐述一个观点:做好读书笔记,会让自己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

在写读书笔记这个前提下,读书方法会发生改变,你会进入主动寻找书中“打动人心的内容”的工序。“工序”一词可能会让人觉得很死板,但这正是写读书笔记的必要步骤。

“这部分我已经了解了,再大致看一遍就差不多了。”

“这部分内容很新颖啊,我要仔细读一读。”

一边寻找,一边划分好“部分”,按照不同的方法阅读。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寻读”,就跟“跳读”“泛读”一样,是一种自成一派的速读法。

想更有效率地骑自行车,就要掌握窍门,根据路面的倾斜度更换大小不同的齿轮。读书的时候也一样,在较难理解的部分换上低速齿轮认真品读,而在较容易的部分就用高速齿轮快速浏览,这种边读书边“更换齿轮”的读书方法不仅不会造成疲劳,还能有效地缩短读书时间。

所以说,读书也可以是一项“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炼的工序”。不仅能去掉多余的细枝末节,还可以自然地调动起抱着目的去读书的意识。已经在购书清单环节中培养出来的自主意识,可以在阅读环节中再次得到发挥,围绕“为什么读这本书”重新展开思考。

写读书笔记可以达到的另一个效果就是加深记忆。关于这一点的具体过程,我会在日后的内容里说明,在此只简单解释一下。

笔记读书法需要我们进行读书、画重点、写读书笔记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阅读。这种多次阅读留下的印象肯定会比普通的阅读深刻好几倍。如果是亲手摘抄,效果会更好。

做记号的三个步骤

为了更有效率地写读书笔记,应该边读书边提前做好写笔记的准备,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读过后记不起精华在哪个部分。在动笔之前,如果看到书上什么标记都没有,会不知道该在笔记本上写什么。所以,在读书阶段就要在书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号,为写读书笔记做准备。

在书上做记号的方法有很多种。在阅读的同时在文章上画线,还要用多色笔做记号,这样一心两用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在拿起笔的瞬间,集中在书上的注意力会被分散。而且,如果没有笔就不能读书,那么读书也就失去了“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和吸收知识”的乐趣。

那么应该怎样做记号呢?我建议实施如下“筛选程序”,分阶段把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

① 通读

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② 重读

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见图 3-2)。

图 3-2 分阶段把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

③ 标记

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接下来,再读一遍③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像这样经过慎重思考后再在书上画线,还可以避免书中出现各种无意义的线条,最后连原文都看不清。如果日后想再看一遍那篇文章,可以径直去找书中做好记号的部分。如果没有找到,就扩大搜索范围,先去找折起两角的页数,还没有找到的话就找只折起一角的。

利用书签边读边写

阅读很厚或有难度的书,或是在旅行时对阅读感觉烦腻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同时进行以上①②③三道程序。这个时候,为了能区分每道程序中断的位置,需要用到书签。

具体做法如下(见图 3-3):

·准备三枚书签(通读书签、重读书签、标记书签)

·在“① 通读”一步中断时,夹好“通读书签”

·通读到某一部分时,开始“② 重读”程序,记得在中断时夹好“重读书签”

·中断“② 重读” 程序以后,开始“③ 标记”程序,中断时夹好“标记书签”

·三枚书签都夹在书里以后,就可以准备写读书笔记了

图 3-3 边阅读边做笔记

使用这样的三枚书签,在阅读的同时就不再需要钢笔或铅笔了。

读书的时候专心读书,要做记号的时候再拿起笔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感觉腻了,就返回前面的内容重读或是做标记,这样就有了多种阅读方式。

以我为例,我在地铁里站着的时候会集中精力进行“①通读”。如果有了空座可以坐下,就开始“② 重读”和“③ 标记”程序,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时变更读书步骤。

巧用标记区分对象

我一般会用黄色的三菱拉线笔来画线,这种铅笔是我在板坂元所著《思考的技术·绘画的技术》一书中看到的,至今依然爱不释手。铅笔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点是它的笔尖不会像荧光水笔一样易干,而且这种彩色铅笔即使在文字上写写画画也不会覆盖住文字,黑白复印后也看不出来。

不过彩色铅笔的缺点是比普通铅笔粗,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笔帽,所以在需要携带的时候,我一般会拿马克笔或圆珠笔的笔帽来盖住笔头。

可以用以下不同的画线方式对标记的对象进行区分:

·普通直线:用于“重要”“客观上很重要”“暂时先画出”的情况。

·波浪线:用于“非常重要”“主观觉得值得重视”“想记住这里,以后加以运用”的情况。

·圆圈:用来圈出重要的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内容。

如果笔记本上画的线条太多,重读的时候会影响心情,所以最好尽量少画线,具体例子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倭国不只是与朝鲜半岛往来,也开放了与中国直接交流的途径。由此可见,在日本列岛的文明化中,存在着朝鲜和中国两种外交途径,两者复杂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和王权》吉村武彦/岩波新书)

像这样使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既可以省去连续画多行直线的工夫,也可以利用不同的线条区分不同的意图,方便重读时理解符号。

“葱鲔火锅①式”读书笔记

做好标记后,可以暂时把书堆放在桌子上,准备有空的时候做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之前,要注意以下三项信息:

·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书名

·作者名

这三个要素足够让你想起“原来那个时候我读过这本书”。如果你还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从记述这三个要素开始。如果你想多补充一些内容,或是想让这次读书体验更加深刻,我推荐你尝试后面讲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这是个让你将读过的好书铭记于心的妙方。

除了上述三个要素,也可以加上以下两个要素。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接下来就可以着手写读书笔记了。

第一步就是按照前面所说的,写上六位数的日期,内容要用大一些的字体,写得越清楚越好。每次换行都要留一行空白,而每个段落之间留两行空白,写起来会更轻松,还便于日后重读、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第二步就是摘抄和写评论。首先,重读一遍用笔做过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经过五六遍的反复阅读,最后筛选出的内容不会太多。

接着,在摘抄完的文章后面留出一些空白,写上自己的评论。之所以把这种读书笔记取名为“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因其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

摘抄部分用“○”表示,而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感想和补充说明则标上“☆”,以此作为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

把“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落实在纸面上,就是如下格式:

[080715]《决定人类未来的 50 件事》/杰西卡·威廉姆斯/草思社

○自杀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因为抑郁。(P180)

☆作者说,世界上的自杀者比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多。人类在战争年代会死亡,在和平年代也会死亡,真是不容易。

○所谓奴隶,就是被剥夺了人权的人。即使是这样,奴隶社会中也存在对待奴隶人性化的情况,奴隶们在饥饿或者生病的时候是可以不工作的。但在现代社会,奴隶就是一次性的财产,被贱买贱卖。

☆以前的奴隶是长期雇佣制,而现在的则是因为抵押贷款而被人身买卖。为了事后不留麻烦,奴隶们被送去做合同工或零工,被任意驱使。一个人活在世上,最不可或缺的到底是人权还是金钱呢?

“○”后面是摘抄。注意不要省略,要保持原汁原味。 “☆”后面则是自己的评论,写一些对摘抄内容的感想、思考或补充说明。

看到不同的符号就能知道后面的是自己的感想还是作者的表述,这种区分方法很明确。如果这样做,重读的时候就不会分不清是摘抄还是评论了。

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是为了在摘抄以后,趁着印象还鲜明写下自己的感想。要是等摘抄完所有文章再去从头开始按顺序写评论,一定会忘记之前看文章时的感想。就像每做完一道数学题都要马上对答案一样,自己的思考也需要立即落实到纸上。

感想不一定是成形的东西,写几句“好棒!”“什么?!”也未尝不可。如果一心想写得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下笔。

只要记得重点放在“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文章”和“写主观评论”上即可。即使客观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再读多少次也不会有感想。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基本形式,目的是证明自己读过好书。但是如你所见,这样做笔记很花时间,我们不可能有精力把所有读过的书都做成这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所以我们还可以根据对作品的重视程度改变笔记的写法。

比如像“文件整理技巧”一类的纯实用技巧书,可以不去摘抄,而是只标记“☆”并总结要点。如果是小说等休闲读物,可以直接分条书写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

说句老生常谈的话,只有把读书笔记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所以,要选择对自己来说比较方便的笔记方法。

在精力不允许时,可以一边省略一边把“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摘抄和评论一口气写完。如果还是觉得不够快,就直接记下书籍资料,也就是把书名、作者和出版社写在笔记本上。即使记录得很简单,也可以让这次读书体验给自己留下鲜明印象。

也许你很想踏实地做读书笔记,可是抽不出时间。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这件事分成好几次来完成。关于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就算分散在几个地方,只要是在这本笔记里,之后仍然可以通过我将在后面介绍的检索系统来重读。

如果觉得“这就是属于我的那本书”, 就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来记录吧,这种细致的处理方式一定会让这次阅读成为难忘的体验。

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消化

摘抄是很费时间的,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你能尝试一次。不试试的话,你是无法体会摘抄带来的惊喜的。

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

作家井上厦在《书的命运》(文春文库)中提到,他会在看报纸或书时把有疑问的内容全都摘抄到一本名叫“摘抄本”的大号笔记本里。为了方便参考,还会写上出处和页码。“这样的笔记本,我一年能写完五六本。神奇的是,如果附上编号,你甚至能知道这段内容在哪一本书的哪部分。正是因为写过,你才能记住。所以,虽然只是把文章按原样抄写一遍,但这是效果最好的记忆法。”

也许你会觉得没必要抄写,可不可以只写要点?要知道,想总结出完美再现作者意图的要点是很困难的。试一试就知道,总结要点比抄写原文还需要动脑,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心理,所以还是抄写原文的好。

摘抄不需要多加考虑,只需要抄写原文就够了。而且,因为作业量=字数,很容易估算摘抄需要的时间。如果只写要点,日后重读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会感到迷茫,“这到底是引用原文还是我自己的感想呢”。

摘抄的第二个好处就是,这样做可以加深理解。

在摘抄的过程中,你很容易发现作者经过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虽然写得太详细容易脱离本书主旨,但这种发现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积累。

最后让我来介绍几个可以让摘抄变得更顺利的小窍门。首先,抄写时要尽量减少视点的移动。如果书和笔记本的距离太远,很容易在视线转移的过程中逐渐忘记自己要写的内容。还有,为了防止写串行,可以在想要抄写的内容上贴好便利贴再抄写,或是直接把笔记本叠在书上,让书离笔记本更近一点。还可以用大号的别针或镇纸等固定好书籍,这样即使不小心把书合上了也不用担心。

寻找最具代表性的语句

只有让自己感动的段落才值得摘抄,比如遇到以下的的情况时:

“第一次看到这种描述,可以把那种感觉表现得那么好。”

“原来还有这种看法!”

“这种说明让人信服。”

“这种表现太酷了!”

“虽然不太懂什么意思,但还是觉得挺棒的。”

重点是,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至于其他的内容,不管是客观来讲很重要的段落,还是作者想强调的部分,只要没有共鸣,都不用摘抄,毕竟那种内容只要看看目录和前言就懂了,其他人会在博客或亚马逊书评里替你总结好的。带着主观的心情去读书,是学者和编者都没有的、只属于普通读者的特权,应该放心享受才是。

另一方面,选择摘抄段落时,不是找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文章,而是觉得“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

读过一本书以后,对书中内容感同身受固然让人心情愉悦,但这也代表这次读书没有给你带来新东西。相反,如果一篇文章颠覆了你之前的想法,使你的认识发生动摇,在抄写和重读的过程中仍然会让人信服或是感觉震撼,这种文章才是值得摘抄的。

如果要摘抄的文章太多了,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经过严选文章来减少摘抄量。如果文章实在太长,就选择其中一个段落摘抄。找出代表这篇文章的关键句或者抽出关键词,削减不需要的部分。几个月后重读时再看到经过提炼的摘抄段落,虽然一瞬间看不太懂,但是几秒钟后就会反应过来,这样的摘抄效果是最理想的。

如果只看摘抄还是不懂,可以参考前述例句“作者说,世界上的自杀者比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多”,在☆记号后面的评价栏做好补充说明。

筛选关键句的工序本身也是一种重读。筛选关键句,就是在文章中找到所有语句围绕的中心句,而找到最能代表这次读书体验的语句是最理想的状态。举个例子,同样是比喻,把一件事比喻成下棋和打棒球在人心中引起的共鸣是不同的,这就全靠你的主观选择了。

抄写太长的文章太麻烦,但又找不出合适的关键句的时候,可以把小标题抄下来。小标题是作者或编者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提炼出的语句,可以将其当作最具代表性的语句摘抄下来。

还有,如果在一本书上做了很多标记,那么在写读书笔记之前还是暂时将其放置一段时间吧。即使是读完后认为受益匪浅的书,过一段时间以后也会变得“不过如此”,需要摘抄的内容也会随之减少。

正因如此,放置一段时间后仍然经得起考验的文章,才真有价值。

激发思想的火花

制作“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需要你在摘抄文章以后一定加个☆符号,并在后面写上自己的评论。

也许你会问,既然都已经摘抄过了,就没必要特地把自己的感想和思考也写上吧?你可能觉得如果写上自己的评论,好不容易提炼出来的书中精髓会被自己的文字干扰,影响读书的心情,但我觉得这一点无所谓,自己当下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摘抄这一段文章的原因和自己当时的想法才是日后值得参考的贵重资料。而且,把作者的话与自己的话放在一起,也是感受“落差”的好机会。自己的评论可能只有“真棒”之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语句,但也可以通过这件事来正视自己的不成熟,从而养成不管是什么想法都立即写下来的习惯。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思考,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所以不管是多简陋的一句话,都应该转化成语言,踏踏实实地落实到纸上。

好主意不会凭空出现。不论是什么想法,都一定是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回应。所以,只有看到一个名为“好书”的好球飞过来,我们才能打出那个名为“好主意”的绝妙击球。

这样看来,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举个例子,读过《上两年班就辞职》(山崎元/幻冬舍新书)以后,我是这样在读书笔记里做摘抄的。

○正如 2007 年浮上水面的“次贷危机”造成了海外大型证券公司市场信用急剧下降,如果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出现了不正之风,造成的后果大多很严重。功利主义就是一种放大风险的装置。(P47)

针对这样的内容,我写下了如下评论。

☆既然不管损失 10 亿日元还是 100 亿日元,横竖都是死, 身为上班族的投资者会选择赌成功后报酬多的,也就是 100 亿日元的那个选项。所以功利主义是诱发赌博经济的起因。

“功利主义=危机扩大装置”这一说法,只要理解了书中内容就能明白。也就是说,这只是现学现卖,但是读了这些,再像下文一样写评论,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也引发了亚洲的通货膨胀和美国等多国的泡沫经济现象。这样看来,难道功利主义不止会招致危机,还会制造泡沫吗?如果功利主义这样根深蒂固,那么从长远来看,岂不是会导致泡沫经济连续发生?所以也有人说,泡沫经济就是美式功利主义和金融经济的结局。

姑且不论这个学说正确与否,这篇评论就是以这本书为契机而发散出的“自己的原创思考”。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虽然我们不必做得那么决绝,但读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让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车”。

既然已经被书带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上,那么接下来的路多少也要依靠自己的思考来走完。具体来说,就是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来做摘抄、写评论。这样的一本读书笔记,是以书为媒,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思想的舞台。

剪报式读书笔记

目前为止,我介绍的都是“写出来”的读书笔记,接下来我要说说“贴出来”的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把下列“与书相关的东西”收集起来,结合读后感等内容收藏起来的笔记方法(见图 3-4)。

把书腰和信息卡片贴在读书笔记里。贴上不同的纸片不仅会让笔记看起来更丰富,还会因为接触到了“实物”而印象深刻。

制作剪报式读书笔记时不可或缺的就是书腰。书腰的外观设计和摘抄的关键句都是很有特点的。重读的时候看到笔记本里的书腰,你会自然地回想“这样特别的书腰是哪本书的呢”,接着就会想起书的内容了。

图 3-4 剪报式读书笔记

·书腰:把书腰剪裁成适合笔记本的形状后粘贴在笔记本上。书腰上不仅印有提示书中内容的关键句,还有作者的照片等信息,贴在读书笔记上可以加深印象。

·信息卡片:卡片上印有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等书籍信息,可以节省抄写时间。

·书签:每个出版社的平装书或新书中都可能夹着不同样式的书签。在书名旁边贴上书签会很醒目。

·其他:也可以把夹在书里的广告、宣传单等与书相关的部分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里。

还有,在旅途中买到的书有时会贴有当地书店专属的卡片,这些有特色的卡片都可以撕下来贴在笔记本里。日后重读笔记时,可以通过这些实物回想起买书的地点和情形。

这些“纪念品”会陪伴你走过从买书到读完的整个过程。如果是在旅行途中就已经读完了,可以把火车或飞机票也贴在笔记本里,以此来提醒自己读这本书时的地点和场景。

正如在电影院看电影比在家里要印象深刻一样,采取这些行动后,你一定会对书的内容印象更深刻。

像这样利用一切相关事物记录与书的交流过程,可以加深大脑对读书体验的印象。回想起来的概率增加了,针对书中内容的思考也会因此增加。

复印粘贴以备重读

出人意料的是,把书中的内容复印下来贴在笔记本里也有不错的效果(见图 3-5)。

为了写好读书笔记,要严格筛选需要复印的一页。复印件便于阅读,方便养成阅读习惯。复印件的字体和排版也更容易让人回想起阅读时的场景。

图 3-5 把书里的内容复印下来粘贴好

在书中做完标记以后,挑选一两处内容复印下来并裁剪好,再把剪报粘贴在笔记本里,最后在旁边写上评论或做标记,这样做并不会费多少工夫,却把书中的字体、排版和页面布局等元素都原封不动地留在了笔记本里,更加深了你对书的印象。

有时,你在用完参考文献的复印件后会当场扔掉,那样未免太浪费了,应该贴在笔记本里。也许你会问,这样偷懒不太好吧,难道不应该抄写下来吗?但是你试着做一做,便会发现这也有一定的效果。

首先,如果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粘贴上最喜欢的书里最有意思的几页内容,心情也会跟着明朗起来。其次,复印件会比手写件更便于阅读,便于养成“一取出笔记本就翻看几页”的阅读习惯。

读书的时候,要注意认真用笔做记号、写评论。如果已经用圆珠笔做过记号了,那第二次标记就用签字笔,或者根据阅读次数更换画线的种类,这样就能一眼看出贴上去的文章读过的次数了(见图 3-6)。

与手写摘抄不同,粘贴复印件更便于用钢笔或马克笔进行标记,这也是复印件的一大优点。每次重读都可以留下不同的标记,日后可以通过标记的种类得知自己对文章的兴趣深浅。

图 3-6 不同的重读标记

那么,怎样选择需要复印的文章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最贴近这本书主旨的一页。这一页,正是这本书里最具代表性的一页。 比如,我最近读了三岛由纪夫的随笔集《为了年轻的武士们》,这是本很有深意的书,因此我做了十几处标记,但最后贴在笔记本里的复印件只有一页。

那一页的内容是三岛与福田恒存的对谈,关于死亡,他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把对死亡的觉悟挂在嘴边,总让人感觉有些虚伪。”这句话最能体现三岛由纪夫的作家天性,也暗示了他日后自杀的结局。

如果像这样自主地选择“能够代表这本书的段落”,那么在重读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一页连锁式地回想起这本书的其他内容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只需要读短短几行字就可以引发各种各样的思考,是不是很有效率呢?

重读书评以加深思考

写完读书笔记以后,如果笔记本里有这本书的书评,建议重读一遍这篇书评。

假设几个月前你在看过书评剪报后买了一本书,这几天刚刚读完。采取“葱鲔火锅式”或“剪报式”笔记法做完读书笔记以后,可以重新往前翻阅笔记本,找到之前的书评重读一遍。

读书笔记是自己和书的对话,所以不需要别人的观点,但如果在做完读书笔记以后重读书评,就可以参考“第三方的观点”,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这次读书体验。于是你会发现,“原来对自己来说有着某种意义的书,在这个人眼里是这样的”。

当你感受到自己与他人观点上的差异,就可以在读书笔记里补充一些内容了。我甚至还会把笔记本里的书评重新复印一遍贴上去,虽然内容有些重复,但是更方便参考。

让我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明吧。

几个月前,我在浏览《读卖新闻》时,看到齐藤美奈子的连载《名作背后的故事》里提到了冈仓天心②的《茶之书》,当时就觉得“几年前我好像读过这本书,当时很受触动,不如再看一遍好了”,于是我把报纸上的连载剪了下来。

隔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开始重读这本书了。这次我把重点放在了第四章“茶室”上,并展开了写读书笔记的工作。

○人无法同时倾听多首音乐,这是因为想真正理解美的事物,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

☆只有不断地削减和精炼,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核心。“一丝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其实是一种奢侈。(P59)

○实际上我们常常因为虚荣心过剩、过度表现自己而苦恼,有时候连退一步只做到自爱都觉得索然无味。

☆这句话真妙。通过在茶室(空间)里倒茶(行为),使自己摆脱了自我意识。日本人的精神文明在镰仓和室町时代简直到达了顶点。

直白地说,我是为了让混乱迷茫的心平静下来才开始读《茶之书》的,摘抄完文章以后重读书评时,却意外发现自己读这本书的方法是错误的。

比如,针对《茶之书》一书结尾千利休③切腹的场面,齐藤是这样抒发自己的感想的:

最后的茶会之后,千利休穿上白色寿衣咏唱了辞世的诗句。“汝来吧,永世不朽之剑!见佛杀佛,见鬼杀鬼,汝将开辟出汝之道路。”然后,“利休脸上浮现出微笑,去往未知的天国”。

这也太酷了吧!

啊,确实壮烈,但这本书里写过这样的片段吗?我重读了一遍《茶之书》,发现作者真没这么写过,有的只是两句简短的绝唱:

人生七十,力围希咄,吾以此剑,祖佛共杀。

利休脸上浮现出笑容,随即命赴黄泉。

出于好奇心,我重新研究了书评,发现原来是翻译的不同(《茶之书》以英语撰写)造成的。齐藤的书评是参考讲谈社学术文库版的《茶之书》而写的,而我读的是岩波文库版。

但我还是好奇为什么这首辞世诗会被翻译成“汝来吧,永世不朽之剑”,读过岩波文库版的解说以后,我发现利休的诗句中的“力围希咄”是一种感叹词,相当于“哎呀”或“怎么回事”,这样的译法也有道理,这让我对英文版原著充满了好奇,还想读一读讲谈社学术文库版的翻译。

看来读这本《茶之书》,不止能领略茶中蕴含的精神,根据阅读角度的不同,还可以认识利休和冈仓天心这些为了“美”而付出生命的人物——通过书评,我脱离了我习惯的角度,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一本《茶之书》(见图 3-7)。

图 3-7 比较自己的感想和书评

由此可见,对比书评和自己的感想,可以让后者变得不那么绝对化。所以,只要把书评报道保存好,多读几遍,就可以享受多重的读书体验。

经过时间积淀的精华

按照刚才的步骤做好标记的书,可以先在桌子上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做读书笔记。只要堆放在桌子上,那些图书自然就是提醒你写读书笔记的定时器。如果读完就放进书架,恐怕过一阵子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如果需要写读书笔记的书积攒了好几本,该怎么办呢?

举个例子,有一本书已经读完半年多了还迟迟没有着手做笔记,该怎么处理呢?先别觉得懊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是件幸运的事。因为读完一本书的时间越长,在读书中产生的感情变化就会越模糊,你就越能冷静地看待书中的观点。

所以,写读书笔记时不要在意这本书已经被放置了半年,而要更加关注那些依旧魅力不减的内容,摘抄、复印那些你仍然觉得很棒的文章,写上过了半年以后你又想到的事。 这些都是需要经过时间积淀才能做到的。

这样一来,也许你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画出了十处以上自认为不错的内容,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两三处。按照刚读完时的感动程度,写这本书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需要一小时以上,而过一段时间后只需要十五分钟就能轻松解决了。

尽管如此,没处理的书堆得太多还是会造成心理压力,而且放在桌上也会很碍事。为了不积攒太多未做读书笔记的书,还是规定自己每周做一次读书笔记比较好。

笔记塑造生活

读书笔记是与书交流过的证据。一般来说,把书放上书架就代表自己已读过这本书了,但做过读书笔记以后,即使手边没有书,也可以留下与书交流过的证据。

如果没有重读一本书的计划,可以通过重读读书笔记来重拾对这本书的了解。

可以这样说,只要在写“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时把书中重要的部分和自己的感想统一总结在笔记本里,就没有保存原书的必要了。如果日后想读那本书,就可以拿出读书笔记来重读。

我每年都会处理几次旧书,把不用的书扔掉,藏书就不会挤占生活空间。《书斋曼荼罗》(矶田和一/东京创元社)一书用形象的插画表现了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读书爱好者们如何对待不断堆积起来的书籍——有人把书铺在地板上,踩着书籍生活,确实很有意思。

这里我推荐用读书笔记来减少藏书量。如果有些书真的令人爱不释手,或是需要经常重读,可以放在家里取放方便的书架上,不必丢弃,只留下真正的好书。丢弃其他书籍时,你会有一丝不舍,因为这可能是你与这本书最后的诀别。所以,至少要做好读书笔记,在想起那本书的时候才能有所慰藉。

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

请找到那本能够成就自己的书。失落的时候,走投无路的时候,那本书都会成为自己的心灵支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很多书塑造了现在的我,但如果一定要挑出一本,那本书就是法国哲学家阿兰的《幸福散论》。

作家北方谦三先生曾经写道,去旅行的时候,他会在行李里塞上一本自己已经读过的很有意思的书。理由很简单,就是“很想把这本书带在身边”,仔细想想,这样做确实有道理。

我们需要一些能与自己长期共处的书,比如旅行时想读的书、难过时想读的书,而寻找它们正是我们平时读书的目的。等精神上感到挫败后,再去寻找能让自己振作的书就来不及了,所以平时要多做笔记,把能让自己焕发精神的书记录在笔记本里,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时才能及时得到帮助。

通过写读书笔记,你就可以找到一本“读了它我就可以做自己”的书,给自己坚实的心理支撑。

我在书架的一角开辟了“爱读之书区域”,这里放着对工作有帮助的实用技巧书、值得参考的优秀文集、令人心旷神怡的文艺作品、帮助梳理心情的哲学书,还有烦恼的时候阅读会为你提供启示的励志书。平时读书的时候,不断寻找能放进这片区域的书也是一种乐趣。


① 即葱段金枪鱼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葱段属于配菜而非调料。——译者注

②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美术家,“亚洲一体论”建立者。——编者注

③ 日本茶道鼻祖,因触怒丰臣秀吉被勒令自杀。——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