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全文在线阅读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共同知识的作用

关灯直达底部

       有两个土匪抢劫路人,抢了一大笔钱,然后就跑到荒郊野外的城陵庙里。土匪甲对土匪乙说道:“这笔买卖让我们做成,是城隍老爷给我们发财的机会,我们应该买些酒菜在他面前拜一拜,感激他的恩典。”乙马上同意:“这样很好,你去买菜,我在城隍庙前等你。”

       甲走了以后,乙心里就打起了算盘。他想:“这笔钱两个人分,一人只有一半,这一半能用多久?”想到这里,他就准备了一把斧头。甲买酒菜回来,远远地就喊:“大哥,酒菜买回来了。”不料刚一进门,锋利的斧头一下子从脑后砍来。

       甲死后,乙欢喜非凡,打开甲买回来的酒肉自斟自酌。吃饱喝足以后,他刚要站起来拿着那笔钱逃之夭夭,忽然觉得天旋地转,腹痛如绞。他挣扎了一会儿,就口鼻流血一命呜呼了。原来,甲也想独得那笔钱,提前在酒菜里放了毒药。

       学者赵汀阳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中,通过一个类似的故事来注明“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情况。不过,在他的案例中,假定的条件是这两个歹徒同样聪明、同样理性、同样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么这个时候不但同时想到:“我必须干掉对方,这个时候我能够独吞这笔巨款。”同时脑子里头又会迅速地进行着理性思考:“我知道他知道我怎么想,我也知道他怎么想,并且我也知道他知道我怎么想”,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知识。这时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要抢先下手,但是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速度一样快,理性程度一样髙,所以就会同时下手,两个人就都死了,这也就叫双死的均衡。

       我们可以说,让这两个歹徒同时毙命的关键因素,就是共同知识的假设。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共同知识的一种作用机制。事实上在生活交际中,共同知识起着一种须臾不可或缺的作用,只不过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著名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有一个《知县见巡抚》的著名段子,说的就是一个因为缺少共同知识而产生的笑话。

       光绪年间,浙江杭州有个茶叶铺,掌柜钱如命深通生财之道,十几年的工夫就开了好几个分号,还在安徽买了座茶山,坐庄收茶,大发财源。钱越嫌越多,钱如命就开始看当官比做买卖好,又嫌钱,又威风。当时做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科举及第,凭学问本事考中;另一种是捐班,花钱可以买官。钱如命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于是就花银子买了个实缺知县,走马上任。

       钱如命做了一年多知县,官瘾越来越大,想弄个知府做做。于是他带着大批银两到省城,托人给巡抚送了一份厚礼,另加一张一万两银子的银票。巡抚一看礼物不轻,当时就派人传唤。钱如命换了身新官衣来到衙门,见了巡抚,行完礼,落了座,差人献茶。

       在当时,官场上为客人献茶只是一种形式,客人并不真正喝茶,尤其是当下属拜见上司时,即使面前有一杯茶,也绝对不能喝,当正事说完后,主人会举起茶杯说“请喝茶”,那就是告诉你应该走啦。这时客人会识趣地赶快告辞。因此端茶是一种送客的暗示,这实际上也是官场上的一种共同知识,无须交代。像巡抚这样的官,只要一端起茶碗,底下的差人马上就喊“送客”,你有多重要的事情没谈也得告辞。这个官场规矩叫“端茶送客”。

       可是钱如命是茶叶铺掌柜出身,不懂这一套,他心想:他是巡抚,我是知县,应当主动客气。坐了一会儿,他双手捧起茶碗对巡抚说:“大帅,您喝茶!”巡抚听了心里一愣:怎么,你跑到我这儿“端茶送客”来啦?!你打算把我轰哪儿去呀!钱如命看巡抚没言语,又奉承了一句:“大帅,您这茶叶真不错,我一尝就知道是地道的西湖龙井!”巡抚心里不高兴,脸上可没露出来。倒不是这位巡抚大人宽宏大量,实在是看在那银票的分上,要不然早就翻脸啦。

       没有共同知识的博弈,会给整个社会无端增加许多交易成本。

       在社会上无处不在的这类知识,当然并不仅限于端茶代表送客这样表层的东西,这一类约定俗成的规矩在整个官场交际体系当中,甚至连皮毛也算不上。但是通过这个笑话,我们却可以从中了解到,共同知识对于生活于社会上的人们,具有如何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