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全文在线阅读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鹬蚌相争的困局

关灯直达底部

       在藩镇和宦官夹缝中,唐王朝中央政府又出现朋党之争,使唐王朝的命脉悬于一线。9世纪20年代后,唐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分裂为两个政客集团,一称“李党”,一称“牛党”。李党的重要人物有李德裕、李绅、郑覃;牛党重要人物有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李党多是出身高贵门第和士族世家,而牛党多是出身寒门的进士。

       唐朝政府在朋党斗争的26年间(821~846年),人事变动极其混乱,几乎每一年都要发生一次“轰然而至”和“轰然而去”的浪潮。李党当权则李党党羽弹冠相庆,全部调回中央任职,牛党党羽则扫地出门。牛党当权亦然。比如到832年,牛僧孺被迫辞职,李德裕人朝后,出现了一个能使两个政客集团和解的很好的机会。身为牛党的长安京兆尹杜棕向李宗闵建议:由李宗闵推荐李德裕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知贡举,李宗闵不同意。李德裕出身士族世家,虽然恨透了考试制度,并故意炫耀他不是进士出身,但其实内心何尝不羡慕?只有杜棕洞察到这个秘密,所以出此建议,企图使世家与寒门在李德裕这里融合。可惜李宗闵没有这种智慧。杜棕又退而求其次,建议由李宗闵推荐李德裕担任地位跟宰相相等的御史大夫。

       李宗闵勉强同意,杜棕就去通知李德裕。李德裕听后惊喜不已,感激得流下眼泪,连连请杜棕转达对李宗闵的感谢。然而李宗闵到底没有这种胸襟和见识,他又听从了给事中杨虞卿的意见,变了卦。李德裕认为受到戏弄,怨恨更深。从此和解的机会一去不返。

       从此以后,每一个党派都发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力求把对手斩草除根,不给对手喘息机会,于是一场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战争把朝廷变成了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但是最后得到的,却是一种“驴子式的胜利”。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驴子和驴夫”的故事。驴夫赶着驴子上路,刚走一会儿,就离开了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去。当驴子贴近悬崖时,驴夫一把抓住它的尾巴,想要把它拉过来。可驴子拼命挣扎,驴夫抓不住,一下子让驴子滑了下去。驴夫无可奈何地说道:“你胜利了!但那是个悲惨的胜利。”

       如果凡事一定要争个输赢胜负,那么必然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在政坛也随处可见。在这方面,西方政坛上“费厄泼赖”式的宽容,也就是网开一面避免把对手逼人死角的政治斗争,相形之下显得更为可取。这不仅是一种感性和直观的认识,而是有着博弈论的依据。

       这种依据就是斗鸡博弈。在这种博弈中,只有一方先撤退,才能双方获利。特别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如果具有这种以退求进的智慧,提供给对方回旋的余地,也将给自己带来胜利,那么双方都成为利益的获得者。

       有时候,双方都明白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也都不愿意成为牺牲者,可是他们往往又过于自负,觉得自己会取得胜利。所以,只要把形势说明,让他明白没有稳操胜券的能力,僵持不下的斗鸡博弈就会被化解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实中运用博弈论中的斗鸡定律,是要遵循一定条件和规则的。哪一只斗鸡前进,哪一只斗鸡后退,不是谁先说就听谁的,而是要进行实力的比较,谁稍微强大,谁就有更多的前进机会。但这种前进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而是前进和后退都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两只斗鸡都能够接受的。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只要有一只斗鸡接受不了,那么斗鸡博弈中的严格优势策略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