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如何阅读一本书 » 如何阅读一本书全文在线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附录二 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

关灯直达底部

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这个附录提供了极为精简的文章,读者可以自己做阅读练习,或是像读书会一样做小组的阅读练习。当然,这些习题不能像某些参考书一样,提供详尽完整的练习,但是却能告诉你基本的练习模式,同时找出所有的答案。

针对四种不同的阅读层次,这个附录含有简短的练习与问题测验:

第一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这是两位作者的传记,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及牛顿,这两篇文章都收在《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中。

第二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这是两本书的目录,但丁的《神曲》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收录于《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

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出自本书的内容。

第四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这是由两本书中摘要出来的章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均收录于《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

读者可能会发现,比起后两种层次的阅读,前两种层次阅读中的例子比较熟悉,也比较传统。这个附录没法和复杂的参考书相提并论,只是把各种不同层次的阅读,以及各种不同书籍区分得清楚明显而已。这个附录并不能算是一种综合又密集的练习手册。

一般人批评阅读测验练习的理由很多:没有科学标准;有文化的歧视性;这些测验并不能预期学业上或事业上的成功与否;这些问题通常包含了一个以上的适当答案或“正确”答案;种种理由都在说明拿这样的测验来做评分标准是很武断的。

许多类似的批评理由都成立,尤其是某些重要的决策,诸如学校的评分标准或对学生的评估,关于员工的雇用机会,如果完全采用这类测验的结果为依据的话。然而,许多这类测验确实能有效地区分出不同层次的能力,也会持续广泛运用在判断个人学业或工作的倾向上。就算没有其他的理由,光是这种测验本身能让读者熟悉一些阅读技巧,也就值得一试了。

要特别提醒的是,大部分这种阅读测验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为了测验题目而挑选出来的。因而大部分文章互相没有关联,只是一些片段而已——一些科技上的知识或是一些讯息。

在这个附录中,虽然只是一些范本,强调的重点却大不相同。这些文章不只是可供测验之用,实际上也值得一读。事实上,任何人想要超越阅读的第一个层次,这些文章都是不可或缺的读物。这些挑选出来的文章,根据文章所设定的问题,都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工具。

接下来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的形式。一般来说,这样的测验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当然,短文式的问题,要求受测者回答的也是他所阅读过的某种声明。多重选择题的形式也有很多种,通常是整组出现的问题。有时候测验中会出现一连串的声明,受测者要能指出哪一种声明最能诠释主旨或文中含意。另外有些问题是针对文中的某个细节,让读者作选择,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或比较适合的答案。还有一种方式是只有一个答案是不正确的,其他的都正确。这些问题也可能是一段原文的引述,看看读者是否注意到或记得这段文字。有时候一个问题可能会引用原文,或是直接取用原文,让读者在这段声明中发现一些空白处,看看删掉了哪一两个字。还有一些是选择题,让读者从中选择其一,使这段叙述变得很完整。

大部分问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但有些问题要求读者运用他所知的其他资料,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还有些问题是推论的:先从文章中引出一些推论的问题,然后要受测者从一堆推论中找出哪些出自文章之中,或是要他辨认或删除一些假的,或与文章无关的推论。

如果一个人要设计的是某种标准测验,可以广泛运用在学业或工作上的严格评估,那么问题的选择与问题本身的形式也就更严格了。幸好在这个附录中,我们用不着面对这样的问题。相对的,我们只是要提出一些建议,试着帮助一些自己练习阅读的人增进他们的阅读技巧。我们所用的形式大多是我们刚描述过的形式-——不像通常分隔成一组组的形式——再加上一些其他的问题类型。有些很简单,有些则很困难。要找出这类难题的答案,其实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因为有些问题非常困难——这是我们故意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刺激你回想曾经读过的文章——所以我们的答案也比平常会出现的答案短,又比较晦涩难懂。尤其是在这附录中最后一部分的问题都是如此,那是主题阅读的部分。现在,我们冒昧地引导着读者,设计出一些问题来,这些问题可以当作对文章本身的淦释,而且尽可能写出答案,就像我们亲临考场一样。

第一个阅读层次的练习与测验:基础阅读

这是两篇简短的人物素描。一篇是有关密尔的生活,另一篇是关于牛顿的。密尔的传记先上场,不过当然牛顿的时期比他早了两个世纪。

这篇密尔的传记取材自《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第43册。除了独立宣言、联邦条例、美国宪法与汉密尔顿、麦迪逊与杰伊的联邦公报——这些是美国立国的基本文献——之外,这一册还包括了密尔所完成的三件作品:《论自由》(On Liberty),《代议制政府》(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及《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这三部是密尔伟大的作品,但却并没有耗尽他的写作才华。譬如像《妇女的屈从地位》(The Subjection of Women)一书,是当代非常感兴趣的书。这不只是因为密尔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拥护女权的人,也因为文章的锐利风格吸引人,同时对男女之间的关系还表达出了超越时空的深刻洞察。

在第一种层次的阅读中,速度不是基本的问题。密尔的生活传记约有1200字长。我们建议你用自己觉得舒服的速度来阅读--一大约六到十分钟。我们也建议你将特别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圈出来,或一记一些笔记,然后试着回答我们附加的问题。

密尔(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密尔在他的自传中说过,他在心智上的发展主要是受到两个人的影响:他的父亲詹姆斯·密尔,及他的妻子。

詹姆斯·密尔为他的儿子精心设计了包罗万象的教育课程,这是根据爱尔维修(Helvetius)与边沁(Bentham)的理论所设计的。那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让密尔在13岁时就已经完成了大学教育所教导的学科。这位父亲就像这个男孩的教师,而且经常陪伴着他。他让密尔跟他在同一个房间里工作,甚至当他写《印度史》(History of India) ,《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时,也让密尔进来打扰他。稍后密尔形容这样的结果,是让他“成为一个‘制造’出来的人,一些特定的观点牢牢附着在我身上,我所能做的只是重复这些观点”。

这样的教育是从3岁开始的,一开始学的是希腊文与算术。到了8岁时,密尔已经读完了希罗多德的全集,六本柏拉图的对话录及相当多的历史书。在12岁之前,他研读欧几里得与代数、希腊与拉丁诗人及一些英国诗。他对历史的兴趣持续下去,他甚至试着要写一本有关罗马政府的书。12岁时,他开始学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中的逻辑观,还有一些拉丁学者对这主题的教学手册。在他父亲教导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13岁时,主力放在政治经济学。这个儿子长大之后,提到这一点对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他的教育有一段时间是由父亲的朋友们来教导的,跟着奥斯汀(Austin)读法律,李嘉图(Ricardo)念经济。最后他以读边沁有关立法的论文完成自己的教育。他觉得这些书给他“一种信条、学说、哲学与宗教”,让他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虽然密尔从未正式与父亲断绝关系,但是到了20岁时,他产生了心理“危机”。那是从一个出现在他心里的问题开始的:“假设你生命中所有的目标都实现了,假设所有你期望的制度与思想的改变在此刻都发生了,这对你来说是不是极大的喜悦与幸福?”他说一种“不可抑制的自觉清楚地回答说:‘不!’”,结果他被忧郁症纠缠了好几年。后来首先让他破茧而出的是一本马蒙特尔(Marmontel)的《回忆录》(Memories)“我……读到他父亲去世的那一段。全家人都很悲痛,但突然间他受到启发,他不过是个小男孩,但他觉得,也让家人觉得他就是全家人的依靠了——他会提供所有他们失去的一切。”他被这一段景象感动得落泪了,从那一刻起,他的“重担减轻了”。

从17岁开始,密尔就在东印度公司工作以养活自己。他的父亲是那里的官员。虽然一开始他只是个普通职员,很快就晋升为助理审察员(assistant-examiner),一直做了20年。从他父亲去世的那一年,1836年,到整个公司的业务被英国政府收回为止,他主管的都是与印度的关系,让他对政府的问题有更广泛的实际经验。除了日常工作外,他还参与许多活动,准备重整公共舆论的法规。他,他的父亲,与他们的朋友形成一个人称为“哲学激进派”(philosophical radicals)的团体,他们所领导的一个辩论会带动了1832年的法案修正。密尔积极揭发他认为违背国会公正原则与法庭正义的事。他经常替对“激进派”很友善的报纸写稿,帮助成立并编辑《西敏寺汇报》 (Westminster Review) ,当作是“激进派”的一个组织。他还参与了几个阅读与辩论的协会,讨论当代的知性与社会问题。

这些活动并没有妨碍他追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他编辑了边沁的《司法审判证据的原理》(Rationale of Judicial Evidence)。他还学习逻辑与科学,希望能用科学的归纳性原理以调整三段论的逻辑,他还出版了《逻辑体系》(System of Logic)一书。在这同时,他继续探讨经济的问题。最早写出来的作品是《有关政治经济学一些未定案的问题》(Essays on Some Unsettled Questions in Political Economy),后来又写成系统化的论文《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r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1848)。

他将这些年的发展与贡献归功于他与哈丽雅特·泰勒(Harriet Taylor)女士的交往,她在1851年时成为他的妻子。密尔是在二十年前,他刚得优郁症的“危机”时期不久认识她的。他对她影响自己作品这方面的贡献赞誉有加。虽然在他结婚的七年当中,他的出版品比过去少了许多,但他的思想更透彻了,也开始写作一生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包括《论自由》(1859),《关于议会重组的思考》(Thoughts on Parliamentary Reform),后来这本书就改写成为《代议制政府》(1861),以及《功利主义》(1863)。他推崇她让他了解到人性中抽象的一面,这重新整合了他的主张。她去世后,他说道:“她的回忆对我来说是一种宗教,她认可的标准总括来说都是值得尊敬的事,我会尽力去调整我的生活。”

密尔将余生大部分时间贡献在政治活动上。除了写作之外,他还是第一个女性投票权组织的创始者。1865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他是工党的激进派分子,在讨论迪斯雷利(Disraeli)的修正法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鼓吹他长期研究的一些议案,像女性代议制、伦敦政府的重组、改变在爱尔兰占据的土地权。主要因为他支持的都是些不受欢迎的议案,所以他没有再被选为国会议员。他退休后住在亚维农的农庄中,这处农庄原本就是为了让他能接近妻子的墓园而建造的。1873年5月8日,他在农庄中去世。

注意:这个测验里的问题并非全是同一种类型,有些是多重选择题,有些是申论题。有些问题牵涉到一些并未在本文中出现的资讯——擅长阅读的人能从其他阅读中找到的背景资料。你要把所有你觉得好像正确的答案都选出来——无论是文章中明说还是隐含的,无论是你根据基本的逻辑还是你个人已经知道的背景资料。

测验一: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传的问题

(1)在密尔的后半生,英国被谁统治着?(a)乔治四世(b)威廉四世(c)维多利亚女王(d)爱德华七世。

(2)密尔的早年教育大半是被谁设计出来的?(a)边沁(b)他的父亲詹姆斯·密尔(c)他父亲所编写的《大英百科全书》(d)马蒙·特尔的《回忆录》

(3)密尔8岁的时候,读了(a)希罗多德(b)柏拉图的六部对话录(c)林肯的盖茨堡宣言。

(4)密尔到东印度公司工作以养活自己,当时他几岁?(a)14(b)17(c)21(d)25。

(5)在20岁时,密尔经历了(a)与父亲争吵(b)心理上的危机(c)心理上的“危机”(d)与一个已婚的妇人有婚外情。

(6)密尔,他父亲,他们的朋友们自称为“哲学激进派”,因为他们相信(a)用暴力推翻政府(b)必须由国会议员来重组政府(c)大学课程中应该删掉哲学课。

(7)在密尔年轻时所读的书中,哪一位作者对他的影响最大?(a)亚里士多德(b)杜威(c)李嘉图(d)边沁。

(8)以下几本密尔的著作中,哪一本没有出现在本文中?(a)论自由(b)代议制政府(c)功利主义(d)女性的屈从地位。

(9)如果密尔活在今天,他会不会做以下的事?

(a)女权运动的支持者  会  不会

(b)支持全民教育  会  不会

(c)主张种族隔离主义  会  不会

(d)强烈主张新闻审查制度  会  不会

(10)从文中可以推测密尔认为他的妻子(哈丽雅特·泰勒女士),在他们的婚姻期间与她去世之后,都是他的(a)严格的批评者(b)最好的朋友(c)最伟大的敌人(d)缪思女神。

☆答案见注释☆

对当前的学者与科学史学家来说,艾塞克·牛顿爵士是位极为有趣的人物。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老生常谈的理由。像伽利略或牛顿这样的人,能将分析与实验结合起来——能结合理论与系统化的观察来解说自然的现象——开创了思想上的革命,引导我们进人现代科学的世界。不只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物理世界的真相,而且这些发现一直是至关重大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出研究自然的新法则,被证明为在各种学术研究中都极为有用。

我们说过,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理由。关于牛顿的一生及其成就,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近年来,牛顿更成为全世界研究天才特质的焦点。科学与文学界的学者及学生不断将一些作者及科学家作伟大等级的排列,或是将这些人从卓越排名到天才。而大量研究结论指出牛顿是个超级天才——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描述天才特质与成因的研究有很多。早熟,专心一致的能力,强烈的直觉力,精确的分析理解力——这些术语都是用来形容天才的。这些形容词似乎全都适用于牛顿。

以下的牛顿传记速写取材自《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第34册。那一册也包括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通常称作牛顿原理)与他的《光学》。另外还包括了荷兰的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娜·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的《光论》(Treatise on Light)。牛顿传比密尔传稍长一点,因此要花上十到十二分钟来阅读。跟以上一篇一样,把最重要的段落圈出来,作笔记,然后试着回答问题。

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2-1727)

1642年圣诞节那一天,牛顿出生于林肯郡的沃雪浦(Woolsthorpe)。他的父亲是一个卑微的农夫,在他出生几个月之前就死了。1645年,他的母亲再嫁给北威斯敏地区的牧师,牛顿被留下来跟着外婆住在沃雪浦。在邻近的一所小学里受过基础教育后,12岁时,牛顿进入葛森姆文法学校,住在一位药剂师的家中。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一开始他是个心不在焉的学生,直到有一次跟一个男孩吵起来,激起了他的竞争心,使他成为班上的第一名。他很早就表现出对机械设计的天赋与判断力,他做出了风车、水表、风筝、日暑,还有人说他发明了一种由骑士所带动的四轮马车。

1656年,牛顿的母亲在第二任丈夫去世之后,又回到沃雪浦,并要大儿子从学校回家,好准备接管农庄的事。但是她很快就知道他的兴趣不在农事,因此在他的叔叔,布登可格里斯的牧师建议之下,他被送到剑桥的三一学院。1661年他被正式录取时,跟其他一些男孩一样,要在学校做些杂事以支付学费。虽然学校并没有关于他就学时的正式记录,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读了很多数学与机械的书。他在剑桥一开始读的是开普勒有关光学的作品,后来又回到欧几里得,因为他很困扰自己不能理解他在市集中买到的一本天文学书中某些特定的图表。等他发现书里一些命题不证自明,就当作是“一本无聊的书”扔到一边。直到他的老师,艾塞克·巴罗(Isaac Barrow)督促他再拿起来研究,他才又继续下去。他似乎是因为研究过笛卡尔的《几何学》,才启发他开始做原创性的数学工作。牛顿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有一本很普通的小本子,其中记录了关于尖角面积与四方形的曲线的文字,还有一些关于音符的估算,维耶达(Vieta)及范史考顿(Van Schooten)的几何问题,关于沃利斯(Wallis)《无穷大算术》(Arithmetic of Infinities)的注解,此外再加上一些对折射现象的观察,对磨光的球状光学镜片的看法、镜片出现误差的看法及各种开方根的方法。1665年,大约在他拿学士学位的时期,牛顿发现了二项式原理,第一次就记在他所发现的“流数法”(method of fluxions)旁边。

1665年,大瘟疫从伦敦传到了剑桥,学院关闭了,牛顿回到林肯郡的农庄,在那里做了光学与化学实验,并继续有关数学的思索。也就在1666年,他被迫离开学校的这一年,他注明了发现万有引力理论的日子:“在这同一年,我开始想到万有引力会延伸到月球……将月球固定在她的位置上的力,与地球表面的万有引力的力量相比较,发现两者的力差不多。”同时,对于光学的研究让他写出了关于白光的作品。关于这几年的作品,牛顿后来写道:“所有这些都写于1665及1666这两年,因为那两年是我生命中主要的发明时期,对数学与哲学的体认也特别深刻。”

1667年,三一学院又开始上课了,牛顿被选为院士。两年后,在他27岁的生日之前,他被指派,接替亦师亦友的巴罗博士就任卢卡斯数学教席1668年,牛顿已经建造了一个反射式的望远镜。1671年的12月,他把自己制造的第二架望远镜呈献给皇家协会。两个月后,身为协会的一员,他开始传播有关光学的发现,结果引发了长达多年的论战,像霍克(Hooke)、卢卡斯(Lucas)、南勒斯(Linus)等多人都牵涉进去了。牛顿总觉得论战是很令人不快的事,“都怪我的轻率,放弃了平静安宁的生活,去追逐一个看不见的影子。”他有关光学的著作,也是从1672年到1676年他向皇家协会传播的最重要资讯,收集在《光学》一书中(1704)。

一直到1684年,牛顿才开始想要让人知道万有引力的概念。霍克、哈雷(Halley)及克里斯多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各自都对万有引力发展出一些理念,但都无法成功地解释有关天体运行的轨道。那一年,哈雷向牛顿请教有关的问题,很惊讶地发现他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牛顿向他呈递了四个理论与七个问题,后来知道这是他工作中最核心的发现。从1685年到1686年之间的十七或十八个月的时间里,他用拉丁文写作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甚至想到不要再写第三卷,而哈雷却坚持要他写完。1687年,皇家协会表示没法负担印刷费时,哈雷甚至自己掏腰包印制了这部书。这部书撼动了整个欧洲,1689年,当时最出名的科学家惠更斯亲自到英国来,对牛顿作私人的拜访。

在写作《原理》一书时,牛顿在大学教职上也更惹人注目了。因为他反对詹姆斯国王二世要破坏大学的忠诚与主权的誓约,被选为代表剑桥的国会议员。他再回到校园时,身体非常虚弱,在1692年到1693年之间几乎不能动弹,让他的朋友与同事们都很担心。等他恢复之后,他离开学校,开始替政府工作。他的朋友像洛克、雷恩与哈利法克斯勋爵(Lord Halifax)在1695年都被他任用为铸币厂的监督人,四年后他成为铸币厂的负责人,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里,牛顿只做过一点点原创性的数学作品。在这个领域中,他仍然保持着兴趣与技巧,1696年他一夜之间就替伯努利(Bernoulli)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而那是伯努利与人打赌要花六个月时间来解决的问题。1716年,他花了几个小时解决了莱布尼兹为了想要“感觉英国分析家的脉动”而向他请益的问题。这时他陷身两场数学的论战,深感压力。其中一个是皇家天文学会的天文观测的问题,另一个则是和莱布尼兹论战微积分是谁发明的。不过他还花时间对《原理》一书的第二版进行了校订,于1713年出版。

牛顿的科学作品带给他极大的名声。他经常出人宫廷,在1705年被封为爵士。欧洲大陆给了他极多殊荣,他和当时最顶尖的科学家都有来往。而络绎不绝的访客使他很苦恼。虽然名气很大,牛顿仍然一直保持朴实的本质。他在临死之前写道:“我并不知道我在世人眼中是什么模样,对我自己来说,我似乎只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男孩,不时找一颗平滑的卵石,或比较美丽的贝壳取悦一下自己,而真理的大海则横陈在我面前,一无发现。”

牛顿早年就对神学有兴趣,1690年他开始研究预言书。那一年,他写了一封信给洛克,就是《圣经中两位显要人物堕落的历史文献》(Historical Account of Two Notable Corruptions of the Scriptures),其中有两段是关于三一学院的。他还留了一份手稿《评但以理书与启示录的预言》(Observations on the Prophecies of Daniel and the Apocalypse),另外还有一些注解的作品。

1725年之后,牛顿的健康情况越来越糟,副厂长接下了他在铸币厂的工作。1727年2月,他在皇家协会担任了最后一次主席。那是他从1703年就开始担任的职务。1727年3月20日,他去世时享年八十五岁。他的灵枢停在耶路撒冷大厅让人瞻仰,最后被葬在西敏寺教堂中。

测验二:艾塞克·牛顿爵士传的问题

(1)在牛顿进入剑桥的三一学院之前,他已经对什么学科特别感兴趣了?(a)政治(b)神学(c)机械设备(d)科学与数学。

(2)牛顿是被哪一位国王封为爵士的?(a)查理二世(1666-1685)(b)詹姆斯二世(1685-1688) (c)安妮女王(1702-1714)(d)乔治一世(1714-1727)。

(3)1665-1667年,因为从伦敦传到剑桥的大瘟疫,使三一学院关闭了两年,在这期间牛顿跟其他的学生一样,到欧洲大陆度长假去了。(是或否)

(4)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因为(a)因为他主持学生反皇室的暴动(b)他反对唐姆斯二世要破坏大学的忠诚与主权的誓约(c)在面对由伦敦传到剑桥的大瘟疫时,他妥善处理学生及教师的恐慌状态。

(5)在他的后半生,牛顿被哪两场论战的压力占据了(a)皇家天文学家对天文观测问题(b)微积分的发明(c)但以理书的预言。

(6)牛顿是用哪一种文字写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希腊文(b)拉丁文(c)英文。

(7)关于其他的事物,他的作品说明了(a)苹果为什么掉下来(b)天体的运行(c)如何使圆形变方形(d)从某个角度来看,上帝是个几何学家。

(8)光学是(a)研究人眼可见的光线,及照射在其他事物上的能量的一种学说(b)研究人眼及动物眼睛的一种学说(c)这是一种产生镜片的技术,可以用来做望远镜。

(9)牛顿在他的《光学》一书中(a)证明光线一小时速度三十万公里(b)揭露了未来关于白光的作品(c)形容白光如何能经由棱镜被分解成七彩(d)列举军队使用望远镜的方法。

(10)牛顿年老时写道:“我并不知道我在世人眼中是什么模样,对我来说,我似乎只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男孩,不时找一颗平滑的卵石,或是比较美丽的贝壳来取悦自己,而真理的大海则横陈在我面前,一无发现。”请用250个字评论一下这段话。

☆答案见注释☆

第二个阅读层次的练习与测验:检视阅读

下面两本作品都取材自《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一书。我们拿这两本书的目录,一方面当作文章阅读,一方面当作附录二这个部分的练习与测验。此外,两位作者——但丁与达尔文的传记也附在这里,一方面提供给读者多一点的资讯,一方面测验题也会从中找出一些题目来。

但丁的传记及他的《神曲》的目录都取材自《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第21册。这一册全本所包括的内容就是《神曲》。不过但丁也写过其他作品,有散文也有韵文的,都非常优美又有趣,但只有他的《神曲》(这个神字是后人在他死后才加上的)被现代人广泛地阅读着。你应该还记得,在第四章中谈到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我们称之为预读或浏览,第二步是粗浅的阅读。由于我们并没有拿全本的《神曲》当作阅读练习,所以会把这里全部列出的目录当作全书来读。在这里,我们建议你花十分钟(速度是这个阶段的基础)有系统地浏览整个目录之后,再回答问题。然后我们要你再粗浅地阅读一次目录——大约要花二十分钟——再回答更多问题。

因此,花在阅读《神曲》上的时间一共是三十分钟。考虑到一些学者一生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在《神曲》上,我们敢说这三十分钟的检视阅读实在是很粗浅的。不过,这并不是胆大妄为或自视甚高,一个人确实能从这三十分钟的阅读中,对这本书有相当多的了解。对一个不太清楚但丁的《神曲》是什么的人来说,仔细检视这个目录能促使他们检视招本书,甚至带引他们对全书做分析阅读——第三层次的阅读。

在你开始检视——在预读或系统化浏览——这个目录之前请先花几分钟看一下但丁的传记。这会帮助你了解他是如何计划并写作《神曲》的同时也能帮助你回答一些问题。

但丁(Dame Alighieri,1265-1321)

1265年的5月中旬,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这个城市第一次受到民主的统治,急剧地分成圭尔夫(Guelphs)的教皇党与吉伯林(Ghibellines)的保皇党。但丁的家族支持圭尔夫的政党。就在他几个月大时,圭尔夫在贝内文托一战中旅得决定性的胜利。阿利吉耶里家族虽然有贵族血统,却没有变得富有或被特殊地提拔起来。

但丁应该是在佛罗伦萨的圣克罗齐学校接受早年教育。他很明显受到布鲁内托·拉提尼(Brunetto Latini)的影响。拉提尼是个哲学家及学者,在佛罗伦萨的议会中很有影响力。在20岁之前,但丁就开始写诗,跟“新甜美风格”派的拉丁诗人开始互相往来,这派诗人喜欢用含有哲理的诗句赞扬他们的爱情与他们所爱的淑女。但丁的“淑女”是他惟一挚爱的独一无二的贝雅特丽齐。根据薄伽丘所写的但丁传,她是贝雅特丽齐·薄特拉妮(Beatrice Portinari),佛罗伦萨一位市民的女儿,嫁给一个有钱的银行家,大约在24岁时就去世了。但丁在《新生》(Vita Nuova,1292)中第一次写到贝雅特丽齐,那是一连串的诗与散文,详述他的爱情故事:他们是在双方九岁时第一次相见,彼此打了个招呼。然后是1283年的一个5月天又再见面,再来就是1290年贝雅特丽齐去世之时。

快到30岁时,但丁变得积极参与佛罗伦萨的政治活动。这个城市的宪法由各种公会来执行,但丁加人了医生与药剂师公会(这个公会也包括了书商),于是有资格开始参与政务。他参与议会的审议,担任特别的大使1300年他与其他政府官员一共六人被选为最重要的政务官。过去在圭尔夫与吉伯林之间的冲突转化了一个面貌,又重新出现在政坛上,变成白(Whites)与黑党(Blacks)之争。身为政务官之一,但丁发挥影响力,降低了派系之争,将敌对的领导者逐出了佛罗伦萨,其中包括他妻子的族人,黑党可索·多纳提(Corso Donati),及白党中的诗人圭多·卡瓦尔康提(Guido Cavalcanti),那也是他的“第一个朋友”。尽管但丁与白党领袖反对教皇干政,教皇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还是在1301年邀请维洛斯的查尔斯(Charles of Valois),法王菲利浦的兄弟,来到佛罗伦萨将两个不同的派系压制下去。事实上,他却帮助黑党掌握权力,六百多名白党的人被放逐。1302年,但丁与其他四个白党的同志被指控腐败贪污,要在三天之内付出五千弗洛林的罚款,否则就要失去他的产业,放逐两年,而且被褫夺公权,永远不能再担任公职。三个月后,因为他拒缴罚金,但丁被放逐了,并且声明如果他敢靠近这个共和国的领土就要将他活活烧死。

“在罗马最美丽又出名的女儿,佛罗伦萨市做了快乐的市民之后,她却把我从她甜美的酥胸中放逐了。”但丁在《飨宴》(Convivio)中写到他的放逐,“几乎所有和我们说同样语言的地方我都去过,非我所愿地显示我命运的伤痕。”有记录显示但丁参加过在圣戈登佐(San Go denzo)的一个会议,被放逐的白党与吉伯林派在那里结盟,但是他似乎并没有参与这两股势力在1304年,于拉斯塔展开的战役。或许他已将自己与那些同样被放逐的“邪恶又愚蠢的同伴”区分开来了。“他自成一党”,而且在维罗纳的迪拉斯卡拉斯找到他的“第一个避难所与公寓”。接下来的几年,他大约到过博洛尼亚,又去了帕多瓦,据说乔托(Gioto)曾经在这里招待过他。1306年底,他在卢尼贾纳接受马拉撒皮斯人(Malaspinas)的招待,并担任他们的大使,与卢尼贾纳的主教(Bishop of Luni)缔结和平。过了一段时间,他到巴黎访问,并进入当地的大学作研究。

但丁在被放逐的初期,曾经作过一些研究,使他除了诗人以外,也赢得哲学家与神学家的美誉。《飨宴》一书可能写于1305年到1308年间,他在书中说明自从贝雅特丽齐死了之后,他怎么开始读西塞罗的《论友谊》 (De Amicitia)及波伊提乌(Boethius)的《哲学的慰藉》(Consolatio Philosophiae),这些书唤醒了他对哲学的喜爱。为了要歌颂这一点,他开始写《飨宴》。他用诗与长篇叙述的散文,想要让这本书成为一种世界知识的宝藏。在这同时,他写了《论俗语》(De Vulgari Eloquentia),这是本拉丁文的著作,他为把意大利文当作文学的语言而作辩护。1308年,卢森堡的亨利国王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激起了但丁政治上的希望。1310年,亨利国王带领军队进人意大利时。但丁担任了传递国书的使者,对意大利的君主与人民宣告亨利大帝驾临的消息。在米兰,他个人赞扬亨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而佛罗伦萨与那不勒斯的罗伯特国王结盟,准备抗拒这个新帝王。但丁第二次担任使者,斥责他们的顽固,并预言他们的毁灭。在第三次的传书中,他责怪新帝王的迟缓,催促他赶快来对付佛罗伦萨。大约在这个时期,他写了《论世界帝国》(De Monarchia),鼓吹帝王制度是维持当代秩序的惟一主宰。经历了一年多毫无作用的战争之后,亨利大帝在1313年去世了,终于打消了但丁及同党的政治抱负。佛罗伦萨在1311年及1315年两度重新为他定罪。

亨利大帝去世之后,但丁在伦巴第、托斯卡纳及罗马的几个君主保护下度过了余生。依照传统,他退隐到亚平宁的圣克罗齐德迪圣水修道院(Santa Croce di Fonte Avellana),开始写作《神曲》——这本书的写作可能最早在1299年就计划了。某段时间他大约在为康葛兰迪德拉史卡拉郡主工作,因为他将《神曲》的第三部《天堂》(Paradiso)献给了这个人。1315年,佛罗伦萨全面特赦放逐犯。但丁拒绝付罚款,“当祭品”,觉得这样返乡有损他的名誉与声望。到他生命终了之前,他似乎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借由《神曲》而让这个城市向他敞开大门。

这位诗人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拉韦纳度过的。他受到贵族圭多狄波兰塔(Guido da Polenta)的赞助,这人是法兰西丝卡·狄拉米妮(Framcesca da Rimini)的外甥。但丁的女儿贝雅特丽齐在这个城中当修女,他的一个儿子在那儿当牧师,而他的妻子在他被放逐的这些年来似乎一直都住在佛罗伦萨。但丁在拉韦纳很受敬重,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里他完成了《神曲》,并用拉丁文写了两首田园诗,对他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生活透露出一种满足感。1421年他代表赞助人到:威尼斯去了一趟外交任务,在返回途中患上热病,而于9月14日去世。他以“诗人及伟大哲学家的习俗”,极尽尊荣地葬在拉韦纳的大教堂正门前。

现在花十分钟浏览下面系统化的目录。这份目录使用的是查尔斯·艾略特·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的翻译。其他译者译出的目录当然会略有不同。

《神曲》目录

地狱篇

第一章:但丁在森林中迷路了,来到一座山脚下,他开始往上攀爬。他被三头猛兽挡住。他退了回去,碰到维吉尔(Virgil),他提议要引导但丁进入不朽的世界。

第二章:但丁怀疑自己的能力,一开始很迟疑。维吉尔鼓励他,告诉他是贝雅特丽齐在天堂派他来帮助但丁的,但丁抛掉恐惧,两位诗人开始前进。

第三章:地狱之门。维吉尔带但丁进入。这里惩罚一些活着时没有善行也没有恶行的人。冥界的阿凯隆特。罪人在岸边。摆渡亡灵的船夫卡隆。地震。但丁昏厥。

第四章:冥河的对岸。维吉尔带引但丁进入地狱的边境,这是地狱的第一层,这里住着一些活着时遵守道德,却没有信仰基督的人。维吉尔受到一群诗人的欢迎。他们进入一个城堡,那里住了一些古代知名人物的鬼魂。见了这些人之后,维吉尔与但丁又启程了。

第五章:地狱的第二层,住着色欲的罪人。但丁遇到米诺斯。出现了一些古代知名的鬼魂。法兰切丝卡·达里米妮。

第六章:地狱的第三层,住着贪吃的人。碰到冥府的看门狗。与但丁同一时代,贪婪的人恰科变成一头猪。

第七章:地狱的第四层,住着贪得无厌的人与挥霍的浪荡子。冥王。幸运女神。斯提克斯沼泽。地狱的第五层,愤怒之地。

第八章:地狱的第五层。弗列阿斯与他的船。来自斯提克斯沼泽 的旅客。愤怒的富人排力普·尔詹提。恶魔狄斯之城。恶魔拒绝让两个诗人进城。

第九章:狄斯城。女巫艾瑞邱。三个复仇女神。天堂使者。地狱第六层,住着异教徒的罪人。

第十章:地狱第六层。见到法里纳塔·德利·乌.贝尔帝,他是支持吉伯林党的

。另外还有诗人圭多·卡瓦尔康提之父,卡波康帖·卡瓦尔康提。腓德烈二世。

第十一章:地狱第六层。教皇阿纳斯塔修斯的坟墓。维吉尔谈论低层地狱的划分法。

第十二章:地狱第七层,暴力之城。第一环是对人施暴的人。见到米诺陀,半人半马的怪兽、奇隆、涅索斯。罪人沉浮在热气沸腾的血河中。

第十三章:地狱第七层,第二环:住着对自己及身边物品施暴的人。自杀者的森林。许多鸟身女妖。皮埃尔·德拉·维涅亚。任人宰割的西纳富人兰诺及其他人。

第十四章:地狱第七层,第三环:对上帝施暴的人。火雨纷飞的沙地。被雷打死的骄傲的卡帕纽斯。克里特岛的地狱之河。

第十五章:地狱第七层,第三环:对自然施暴的人。布每内托·拉提尼。预言但丁的不幸。

第十六章:地狱第七层,第三环:对自然施暴的人。圭尔夫党的圭多·格瓦、特基阿育·俄多布兰地、齐可波·瑞斯提古奇都在其中。火之河发出怒吼,上下翻腾。绳索扔进深谷。

第十七章:地狱第七层,第三环:对艺术施暴的人。怪兽格吕翁。放高利贷的人。下降到第八层地狱。

第十八章:地狱第八层,骗子之城。第一囊:淫媒与诱奸者。博洛尼 亚的圭尔夫党,维内地科·卡恰内米科、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都在此地。第二囊:虚假奉承的人,白党的阿纳西欧·因特米里、妓女泰丝都在此地。

第十九章:地狱第八层,第三囊:买卖圣职的人。教皇尼古拉三世。

第二十章:地狱第八层,第四囊:占卜者、预言者、魔术家。希腊预言家安菲亚诺斯。泰雷希阿斯。曼托。尤瑞波勒斯。另外还有佛罗伦萨的预言者亚伦斯。苏格兰的预言者麦可史考特。制鞋者及天文家亚斯坦提。

第二十一章:地狱第八层,第五囊:贪官污吏。路西亚的行政官在此。遇见鬼爪怪兽马拉布兰卡。与他们谈判。

第二十二章:地狱第八层,第五囊:贪官污吏。法国纳瓦尔的康波罗。修道士法·戈明塔。西西里人密歇尔·展区。怪兽马拉布兰卡在争吵。

第二十三章:地狱第八层,从第五囊逃出。第六囊:伪善者披着外面镀金的铅斗篷。两个享乐修士。大主教开亚伐斯及他的岳父安纳斯。又遇见两个修士之一的法提·康提兰诺。

第二十四章:地狱第八层,诗人从第六囊爬出。第七囊:布满狡猾的蛇,那是盗贼被折磨成的蛇。维尼·富奇在其中。又有预言说但丁将有大难临头。

第二十五章:地狱第八层,第七囊:诈欺的盗贼。卡西斯、安吉罗·伯尼纳西斯及其他人。

第二十六章:地狱第八层,第八囊:阴谋献计者。尤利西斯及狄奥墨德斯。

第二十七章:地狱第八层,第八囊:阴谋献计者。圭多·达·蒙泰菲尔特罗。

第二十八章:地狱第八层,第九囊:傅播纷争与分歧的人。穆罕默德与阿里。法·多西诺。皮耶·狄米德西纳。克瑞诺。莫斯卡。贝尔特朗·德·鲍恩。

第二十九章:地狱第八层,第九囊:吉里·德尔·贝诺。第十囊:各种伪 造者。炼金术士。阿雷左人。卡普吉诺。

第三十章:地狱第八层,第十囊:假扮他人者、伪造货币者、说假话者。麦斯亚。吉安尼·史奇邱。马斯特·亚当。特洛伊战争中的塞能

第三十一章:地狱第八层,三个巨人,尼姆拉、亚西艾尔斯、安提亚斯将诗人拉回了第九囊。

第三十二章:地狱第九层:背叛者。第一环:该隐环。蒙.格纳伯爵。那麦西亚诺·狄披撒。第二环:安特诺尔环。波卡·狄吉尔阿贝塔。波索·狄杜耶拉。乌戈尼诺伯爵。

第三十三章:地狱第九层,第二环:安特诺尔环。乌戈尼诺伯爵。第三环:托勒密环。亚伯戈修士。巴瑞尼西亚·狄欧雷阿。

第三十四章:地狱第九层,第四环:犹大环。卢奇菲罗。犹大。布鲁吐斯与卡修斯。宇宙的中心。走过了地狱。升到南半球的表面。

炼狱篇

第一章:新主题。向缪斯求助。在炼狱的东方岸边,天刚破晓。四颗星升起。炼狱的看守者卡托。但丁洗尽因为地狱而染上的一脸污垢。

第二章:日出,诗人在岸边。他搭上一艘船。天使在前领路,带领一些灵魂进入炼狱。他们着陆。佛罗伦萨的音乐家卡塞拉与他的歌。卡托训斥灵魂赶快上山。

第三章:炼狱外围。因为对抗教堂而死的灵魂。西西里人孟非德。

第四章:炼狱外围。爬升到山壁的岩石上。漫不经心延迟到生命最后一小时才忏悔的人。贝拉夸出现。

第五章:炼狱外围。拖延忏悔,因为横死而临终忏悔的灵魂。雅科波·德尔·卡塞罗。达孔特·达·蒙泰菲尔特罗。皮娅。

第六章:炼狱外围。更多不肯忏悔,因为横死才忏悔的灵魂。祈祷的功效。诗人索瑞多罗。对意大利的哀叹。

第七章:维吉尔让他知道索瑞多罗是谁。索瑞多罗带诗人去见山谷里的君主,他们疏于拯救百姓而下炼狱。他指出他们的名字。

第八章:君主之谷。两个守护天使。因忙于尘事而临终才忏悔的法官尼洛·维斯康提。巨蛇出现。科瑞多·马拉斯披纳。

第九章:但丁的睡眠与梦。老鹰。圣路西亚。炼狱之门。守门天使在但丁的前额写上七死罪。但丁进入了第一崖。

第十章:炼狱的规矩。第一崖:骄傲。岩石上许多谦卑的范例。

第十一章:第一崖:骄傲。祈祷者。欧巴托·阿多班德撒奇。奥德里西·达·古比奥。普罗文札诺·萨尔瓦尼。

第十二章:第一崖:骄傲。地面上刻有犯骄傲罪者受惩罚的事例。遇到一位天使,涂掉了一个死罪。升到第二崖。

第十三章:第二崖:忌妒。爱的例子。简陋的粗布所覆盖的身影,以及被铁丝穿透缝紧的眼睛。西雅拉的女贵族莎披亚。

第十四章:第二崖:忌妒。圭多德尔·杜卡。里尼耶里·达·卡尔博利。忌妒被惩罚的例子。

第十五章:第二崖:忌妒。一位天使擦去但丁头上的第二项死罪。有关分享仁爱的讨论。升到第三崖:易怒。看到自制力的例子。

第十六章:第三崖:易怒。马可·伦巴多讨论到自由意志与世界的腐化。

第十七章:第三崖:易怒。烟雾造成的问题。看到天使惩罚愤怒的例子。升到第四崖,怠惰的罪过。在炼狱的第二个黄昏。维吉尔解释爱如何成为善与恶的根源。

第十八章:第四崖:怠惰。与维吉尔讨论爱与自由意志。许多灵魂急着去赎罪。热忱的例子。圣左罗修道院长。惩罚怠惰的例子。但丁睡着了。

第十九章:第四崖。但丁梦到海妖。过去的天使。升到第五崖:贪婪。教皇阿德里安五世。

第二十章:第五崖:贪婪。一个灵魂赞美贫困与慷慨的例子。乌哥·卡培托讨论他的子孙。惩罚贪婪的例子。山的震动。

第二十一章:第五崖:诗人史塔提乌斯的影子。山震动的原因。史塔提乌斯称赞维吉尔。

第二十二章:升到第六崖。史塔提乌斯与维吉尔的谈论。进入第六崖:贪食。神秘的树。一些对膳食自制的例子。

第二十三章:第六崖:贪食。佛雷塞·多纳蒂。奈拉。对佛罗伦萨女人们的指责。

第二十四章:第六崖:贪食。佛雷塞·多纳蒂。披卡达。陆西加的波纳钟塔。教皇马丁四世。波尼法丘。马尔凯塞爵爷。波纳 钟塔关于“珍图卡”的预言,佛瑞塞关于可索·多纳提的预 言。第二棵神秘树。惩罚贪食的例子。节制天使。

第二十五章:升到第七崖:与史塔提乌斯谈论灵魂入一个身体,人死后灵魂的作用。第七崖:贪色。净化欲望的模式。贞洁的例子。

第二十六章:第七崖:贪色。罪人在火中,彼此走不同的方向。惩罚贪 色的例子。圭多·圭尼采里。阿那尔多·丹尼埃洛。

第二十七章:第七崖:贪色。走过火墙。岩石中的阶梯。夜色攀上了石 阶。但丁在做梦。早晨。升到伊甸园。维吉尔最后的话。

第二十八章:伊甸园。森林。一位贵妇人在溪边采花。与她谈论对自然的关怀。

第二十九章:伊甸园。神秘的队伍。凯旋车与狮鹰兽。

第三十章:伊甸园。贝雅特丽齐出现了。维吉尔离去。贝雅特丽齐责备但丁。

第三十一章:伊甸园。贝雅特丽齐的指责与但丁的忏悔。渡过勒特河。称诵贝雅特丽齐的美德。她显露真容。

第三十二章:伊甸园。凯旋队伍的归来。凯旋车绑在神秘树上。但丁入睡。他醒来时发现凯旋队伍出发。凯旋车的转变。妓女与巨人。

第三十三章:伊甸园的谈话。贝雅特丽齐预言某人将使帝国复兴。她与但丁。渡过欧诺埃河。但丁喝了河水,得升天堂。

天堂篇

第一章:序诗。祈愿。贝雅特丽齐与但丁转变了身形,穿越火焰带,朝月球前进。.贝雅特丽齐解释他们飞升的原因。

第二章:诗。升到月球天。月球上会有污点的原因。天堂的影响。

第三章:月球天。破坏了誓约的灵魂居住在此。皮卡尔达·多纳蒂。康斯坦丝女王。

第四章:但丁疑惑天堂的正义与永恒的幸福,贝雅特丽齐为他解答。但丁提出疑问,未偿的誓愿,是否还可以修补回来?

第五章:誓愿是神圣的,要立下誓愿或改变誓愿都是严重的事。飞升到水星天。见到朱斯蒂尼亚诺的影子。

第六章:朱斯蒂尼亚诺说出他一生的故事。关于罗马鹰的故事。住在水星上的灵魂。普罗旺斯伯爵的宠臣罗密欧出现了。

第七章:贝雅特丽齐的谈论。人类的堕落。救赎的计划。

第八章:飞升到金星天。爱人的灵魂。查尔斯·马尔泰洛王子谈论终有一死的事物之间的秩序与多变化。

第九章:金星。但丁与库妮札·达·罗马诺、马塞的佛尔凯托的谈话。妓女喇合。教廷的贪婪。

第十章:升到日球天。学识渊博的灵魂在学习神学。圣托马斯·阿奎那在众人中认出但丁。

第十一章:贪婪带来的世界性灾难。圣托马斯替但丁解决了两个疑惑。他说出圣方济的故事。

第十二章:第二圈学识渊博的宗教人物的灵魂:包括老师与教堂的医生。圣伯纳文图拉讲圣多米尼克的故事,并叫出身边的人的名字。

第十三章:圣托马斯·阿奎那再度开口,他比较所罗门王、亚当与耶稣的智慧,并说出世人判断的虚浮。

第十四章:贝雅特丽齐在祈祷时,所罗门王说出在最后的审判之后, 享天福的光芒。升到火星天。基督在一个十字架里光芒四射。灵魂唱着颂歌。

第十五章:但丁的祖先卡恰贵达来迎接他。卡恰贵达告诉他家族的故事,及佛罗伦萨过去的单纯生活。

第十六章:家族血统的颂扬。卡恰贵达继续谈到佛罗伦萨的新与旧。

第十七章:但丁向卡恰贵达问到他的未来。卡恰贵达的回答预言了但丁被放逐,他的诗名显天下。

第十八章:火星的十字架灵魂。升到木星天。不同星球的灵魂所说出的话有不同的光泽。谴责教皇的贪婪。

第十九章:老鹰的声音,谈到上帝的正义、得救之说,以及一些国王的罪恶。

第二十章:正义之歌。在老鹰眼中,喜爱正义的那些君主。有些灵魂,曾经是异教徒,现在受到了祝福。信仰与救赎。天命。

第二十一章:升到土星天。这些灵魂让自己虔诚地冥想。金梯。圣彼特罗·达米亚尼。天命。现代高级教士的奢侈。一个灵魂惊叫着警告但丁。

第二十二章:贝雅特丽齐安慰但丁。圣本笃出现。他说出他如何组织起信徒,又如何分崩离析。贝雅特丽齐与但丁飞升到恒星天。双子星座出现。看到地球。

第二十三章:基督的胜利。

第二十四章:圣彼得检验但丁的信仰,对他的回答很满意。

第二十五章:圣雅各检验但丁的希望。圣约翰出现了,闪亮的光芒让但丁的双眼一时看不见东西。

第二十六章:圣约翰检验但丁的爱。但丁的双眼又恢复了视力。亚当出现,回答但丁所提出来关于他的问题。

第二十七章:圣彼得斥责他的后继者的堕落。但丁遥望地球。但丁与贝雅特丽齐登上原动天。原动天的本质。贝雅特丽齐指责凡人的贪求。

第二十八章:天使的等级。

第二十九章:贝雅特丽齐谈到天使的产生与特质。她谴责传教士的傲慢与愚蠢。

第三十章:飞升到净火天。光之河。天国的玫瑰。亨利七世的座位。贝雅特丽齐最后的话。

第三十一章:天堂的玫瑰。圣.贝纳尔多。感谢贝雅特丽齐。圣母玛丽亚的荣耀。

第三十二章:圣贝纳尔多解释天国玫瑰中的秩序安排,并指出了许多圣者。天国中的孩童。天使的节庆。天国中的贵族。

第三十三章:向圣母玛丽亚祈祷。喜悦的景象。最终的救赎。

测验三:但丁《神曲》的第一组问题

(1)但丁将他的作品分成(a)三(b)四(c)六个主要部分。

(2)主要部分的名称为(a)地球、月亮、天堂、天使圈(b)地狱、炼

狱、天堂(c)似地狱、似炼狱、似天堂。

(3)主要部分的段落是用什么做区分的(a)篇(Canto) (b)章(Chapter)(c)节(Section)。

(4)每个主要部分区分出来的段落数目是(a)大致相同(b)33或34(c)从23到44。

(5)整本书的段落总和为(a)99(b)100(c)101。

(6)在地狱中进入的主要区域称作(a)层(circle) (b)崖(c)囊(pouch)。

(7)在炼狱中进入的主要区域称作(a)层(b)崖(c)囊。

(8)天堂的主要区域是用什么来划分的(a)依据美德与恶行(b)依据天使的等级((c)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秩序。

(9)在地狱,前进时是(a)往下走(b)往上走。在炼狱中,前进时是(a)往下走(b)往上走。

(10)但丁创造的伊甸园是在(a)在炼狱这一部中(b)在天堂这一部中。

☆答案见注释☆

现在你已经浏览完《神曲》的目录了,也回答了第一部分的问题,再花二十分钟将目录再看一遍。

测验四:但丁《神曲》的第二组问题

(1)但丁在地狱中是由谁来引导的(a)贝雅特丽齐(b)维吉尔(c)路丝佛。

(2)维吉尔被谁派来帮助但丁(a)贝雅特丽齐(b)上帝(c)圣伯纳德。

(3)但丁主要关心的是(a)人死后的生活(b)人活着的时候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4)《神曲》是(a)基本上是喜剧的诗(b)处理道德神学的一种诗意的态度(c)一个全宇宙的想象架构。

(5)这首诗主要的思想体系与教诲来自(a)人道主义(b)希腊与拉丁文化(c)基督教。

(6)在炼狱篇的第四章,怠惰要受到惩罚。在离开这一崖之前,但丁睡着了,是否有特殊的意义?(是或否)

(7)在地狱篇的三十四章,但丁与维吉尔抵达了宇宙的中心,为什么?

(8)在炼狱篇的第九章,但丁的前额被写上了七死罪。他每爬升一崖,就会被擦掉一个死罪。这些死罪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9)维吉尔陪但丁到达伊甸园(炼狱的第二十八到三十三章),却在三十章时与他分开了,没有跟他进入天堂,为什么?

(10)天堂篇的十一及十二章,圣托马斯·阿奎那说圣方济的故事,圣伯纳文图拉说圣多米尼克的故事,这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最后五个问题,与但丁的《神曲》所象征的意义有很大的关系。只读这个目录,可能很难甚至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只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后面有详尽的回答。我们提这些问题有两个理由。第一,我们并不确定由目录中能否回答这些问题。其次,这些问题是用来传达但丁作品中的主要特质:彻底的象征手法。几乎但丁所有的说明,他所形容的每一个人,至少都有两种意义,甚至三或四种。我们想光是读目录就可以相当清楚了,虽然其中并没有包括太多的细节。因此不论你以前读没读过但丁,试着不用其他帮助就来回答第六到第十个问题,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换句话说,就算你是猜的,也要看看你猜得有多准。

☆答案见注释☆

接下来达尔文的传记及他的《物种起源》目录都取材自《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第49册。这一册除了《物种起源》之外,还包括了《人类遗传》(The Descent of Man),达尔文用他在《物种起源》中阐述的一般理论,说明人类进化的过程。

跟读但丁一样,很快地读过达尔文的传记——五、六分钟——然后浏览《物种起源》的目录,时间不要超过十分钟。

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

达尔文写了他谦虚的自传。他在自传里就自己为什么会有一个“科学人的成就”而分析原因的时候,他说是“因为那可能会让我的孩子感兴趣”而写的。追溯他早年的记忆,不论他看到什么,他都会“有很强的好奇心想要去了解与解释”。他的童年过得精彩,尽情发现自然的历史。他对同学吹嘘说,只要向花朵浇一些不同色彩的液体,同一棵花就会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

他的父亲,一位非常成功的内科医生,对于二儿子奇怪的兴趣有点困惑,而且也担心他在巴特尔博士的学校里成绩平平,便决定送他到爱丁堡去学医。在爱丁堡,达尔文在池塘中收集动物,与纽海文的渔夫一起捞蚵蛎,以取得标本。他把自己两个小发现写成了文章,在普林尼学会(Plinian Society)中报告出来。他并没有真正很努力学医。无意之中,达尔文博士建议儿子参加一个传教士的旅程,当作是改变一下环境。乡间传教的生活让年轻的达尔文觉得很有趣,也打消了他对“教堂的教条”的疑虑,之后,他开始在剑桥展开了新生活。然而,他发现无法压抑自己对科学的兴趣,而且慢慢变成了一个热心的昆虫学家,尤其喜欢收藏甲虫,他很高兴看到自己收集的珍贵标本刊登在斯蒂芬的《英国昆虫图鉴》(Illustrations of British Insects)中。跟在爱丁堡一样,他很热心参与许多科学家很有启发性的活动。后来剑桥一位植物学教授韩斯洛(J. S. Henslow)安排他以博物学家身份加入政府的舰队“比格尔号”。

从1831年到1836年,“比格尔号”航行在南半球的海域。莱尔(Lyell)研究自然演进的改变而写成的《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给了达尔文一个方向,让他在观察维尔德角群岛的地质架构时,有了一些概念。他还对珊瑚礁作了广泛的研究,注意到大陆与离岛之间的生物的关系,也注意到同一种类活着的生物与化石之间的关系。

达尔文形容“比格尔号”的航行是“至今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除了让他成为当代首屈一指的博物学家外,还让他养成“活力充沛的勤奋与专心一致的态度”。在他远航归来,达尔文博士第一次见到他时,立刻注意到儿子充满了意志。这位父亲写道:“奇怪!他的头型完全改变了!”

达尔文回来之后,便开始在伦敦将他的观察作整理与记录。他变成莱尔亲近的朋友,莱尔是英国地质学界的领导人物。后来又成为非常出色的植物学家胡克(Hooker)的好友。1839年,他娶了表妹艾玛•威吉伍德。到了1842年底,因为达尔文的慢性病,他们搬到唐恩,余生都在与世隔离中度过。在伦敦的六年当中,他将旅行时的笔记整理出来,出版了一本严谨的研究报告《珊瑚礁脉》。

接下来的八年,他把时间花在费力地分类整理甲壳动物,那是他针对自己所记录的四大册资料作的研究。“我真的被吓到了。”他写给胡克说,“每一个种类都有一些不同的细微变化。”经过这一段针对单一物种的细节研究之后,达尔文准备好要开始修正有关物种的问题了,那是他深思熟虑了很多年的结论。

在“比格尔号”的旅程中,达尔文看到的一些事情让他觉得“惟一可能的解释就是物种在慢慢地调整转化的推测。”回到英国之后,他收集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深掘各种家养的动物与植物的资料”。但他很快意识到虽然“那样的收集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但是这些收集要如何组织应用在活着的自然生物上,却是持续不解的谜题。”后来有一天,当他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时候,突然想到,在为生存而挣扎的过程中,“物种有利的变异会保留下来,不利的部分会被摧毁。结果则会产生新的品种。这时我才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据以工作的理论了。”

他跟胡克及莱尔确认他的理论之后,他们鼓励他把这些发现写出来公开发表。达尔文写得字斟句酌,结果,在1858年的夏天,他的书才写到一半的时候,收到由东印度摩鹿加群岛的特尔纳特,一个叫华莱士(A. R. Wallace)的人写来的一篇文章,其中的概念正好跟他不谋而合。达尔文将他的窘境告诉了胡克与莱尔,他写道:“你们的话就像是预言成真——我该抢先行动的。”后来他们决定将他前一年所写的一封信,加上这位华莱士的文章,合作出版了一份报告:《关于物种变型、永远变型与自然天择的倾向》(On the Tendency of Species to form Varieties and on the Perpetuation of Varieties and Species by Natural Means of Selection)。

一年后,1859年11月24日,《物种起源》问世了。第一版的1250本在出版当天就销售一空。围绕这本书展开了猛烈的论战,最高层次拉到了牛津的不列颠学会(British Assotiation),赫胃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展开口头论战。达尔文在回应严苛的敌手的挑战之后,无法人睡,于是他接受了莱尔的建议,远离战火,以节省“时间与精力”。

然而,他在工作中仍然集中于自己的主题。他将《物种起源》第一章有关物种的资料又延伸为一本书,《家养动物与植物的变异》(Vari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Domestication,1968)。在《人类遗传与性选择关系》(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1871)中,达尔文将《物种起源》论述进一步丰富起来,“将对人类与历史的起源提供一些新的解释”。另一本书《情感的表达》(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1872)则就进化的观点很难解释的一种现象,作了自然的解释。他最后的作品则与植物的形状、演变、受粉有关。

达尔文在唐恩的生活,完全是为了适应他的需要,以保持他的精力,直接支配所有的活动。因为他长期的病痛,他的妻子小心翼翼地“保护他避免任何的干扰”。大约四十年间,他都保持同样的生活模式。他的一天时间被仔细地区隔出一块块运动和轻松的阅读时间,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四个小时来投入他的工作。他的科学阅读与实验,被安排得极其精简有效。基本上与他主要工作无关的智力活动,都成了他所谓的“萎缩”状态,让他觉得“失去了快乐”。这些非科学的阅读对他来说,纯粹只是为了放松自己,因此他认为“应该立法”禁止悲剧结尾的小说。

对于他的妻子与七个孩子,他的态度是异常的“热情与愉悦”。他的儿子法兰西斯很惊讶他能保持这样的态度“跟我们这些没有示范性的人种在一起”。他1882年4月19日去世时,他的家族希望把他葬在唐恩,大众却觉得他应该葬在西敏寺大教堂,结果他就葬在艾萨克•牛顿爵士的旁边。

《物种起源》的目录

绪论

第一章: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变异性的诸原因/习性和器官的使用和不使用的效果/相关变异/遗传/家养变种的性状/区别物种和变种的困难/家养变种起源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物种/家鸽的种类,它们的差异和起源/古代所依据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家养生的未知的起源/有计划的选择和无意识的选择/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第二章:自然状况下的变异。变异性/个体差异/可疑的物种/分布广的、分散大的和普遍的物种变异最多/各地大属的物种比小属的物种变异更频繁/大属里许多物种,正如变种那样,有很密切的、但不均等的相互关系,并且有受到限制的分布区域。

第三章: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关系/当作广义用的生存斗争这一名词/按几何比率的增加/归化的动物和植物的迅速增加/抑制个体增加的性质/斗争的普遍性/气候的影响/个体数目的保护/一切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界里的复杂关系/同种的个体间和变种间生存斗争最剧烈;同属的物种间的斗争也往往剧烈/生物和生物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

第四章: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它的力t和人工选择力量的比较/它对于不重要性状的力量/它对于各年龄和雌雄两性的力量/性选择/论同体间杂交的普遍性/对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和不利的诸条件,即杂交、隔离、个体数目/缓慢的作用/自然选择所引起的绝灭/性状的分歧,与任何小地区生物的分歧的关联以及与归化的关联/自然选择,通过性状的分歧和绝灭,对于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的作用/一切生物分类的解释/生物体制的进步/下等类型的保存/性状的趋同/物种的无限繁生/提要。

第五章:变异的法则。改变了的外界条件的效果/与自然选择相结合的使用和不使用;飞翔器官和视觉器官/气候驯化/相关变异/生长的补偿和节约/假相关/重复的、残迹的及低等体制的构造易生变异/发育异常的部分易于高度变异;物种的性状比属的性状更易变异;次级性征易生变异/同属的物种以类似的方式发生变异/长久亡失的性状的重现/提要。

第六章:学说的难点。伴随着变异的生物由来学说的难点/过渡变种的不存在或稀有/生活习性的过渡/同一物种中的分歧习性/具有与近似物种极其不同习性的物种/极端完善的器官/过渡的方式/难点的事例/自然界没有飞跃/重要性小的器官/器官并不在一切情形下都是绝对完善的/自然选择学说所包括的模式统一法则和生存条件法则。

第七章: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长寿/变异不一定同时发生/表面上没有直接用处的变异/进步的发展/机能上不大重要的性状最稳定/关于所想象的自然选择无力说明有用构造的初期阶段/干涉通过自然选择获得有用构造的原因/伴随着机能变化的构造诸级/同纲成员的大不相同的器官由一个相同的根源发展而来/巨大而突然的变异之不可信的理由。

第八章:本能。本能可以与习性比较,但它们的起源不同/本能的级进/蚜虫和蚁/本能是变异的/家养的本能,它们的起源/杜鹃、牛鸟、鸵鸟以及寄生蜂的自然本能/养奴隶的蚁/蜜蜂,它营造蜂房的本能/本能和构造的变化不必同时发生/自然选择学说应用于本能的难点/中性的或不育的昆虫/提要。

第九章:杂种性质。第一次杂交不育性和杂种不育性的区别/不育性具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它不是普遍的,近亲交配对于它的影响,家养把它消除/.支配杂种不育性的法则/不育性不是一种特别的票赋,而是伴随不受自然选择累积作用的其他差异而起的/第一次杂交不育性和杂种不育性的原因/变化了的生活条件的效果和杂交的效果之间的平行现象/二型性和三型性/变种杂交的能育性及混种后代的能育性不是普遍的/除了能育性以外,杂种和混种的比较/提要。

第十章:论地质纪录的不完全。今日中间变种的不存在/绝灭的中间变种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数量/从剥蚀的速率和沉积的速率来推算时间的经过/从年代来估计时间的经过/古生物标本的贫乏/地质层的间断/花岗岩地域的剥蚀/在任何一个地质层中中间变种的缺乏/物种群的突然出现/物种群在已知的最下化石层中的突然出现/生物可居住的地球的远古时代。

第十一章: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新种慢慢地陆续出现/它们的变化的不同速率/物种一旦灭亡即不再出现/在出现和消灭上物种群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与单一物种相同/论绝灭/全世界生物类型同时发生变化/绝灭物种相互间以及绝灭物种与现存物种相互间的亲缘/古代类型的发展状况/同一区域内同一模式的演替/前章与本章提要。

第十二章:地理分布。今日的分布不能用物理条件的差别来解释/障碍物的重要性/同一大陆上的生物的亲缘/创造的中心/由于气候的变化、土地高低的变化、以及偶然原因的散布方法/在冰期中的散布/南方北方的冰期交替。

第十三章:地理分布(续前)。淡水生物的分布/论海洋岛上的生物/两栖类和陆栖哺乳类的不存在/岛屿生物与最近大陆上生物的关系/从最近原产地移来的生物及其以后的变化/前章与本章提要。

第十四章: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分类,群下有群/自然系统/分类中的规则和难点,依据伴随着变异的生物由来学说来解释/变种的分类/生物系统常用于分类/同功的或适应的性状/一般的、复杂的、放射状的亲缘关系/绝灭把生物群分开并决定它们的界限/同纲中诸成员之间的形态学,同一个体各部分之间的形态学/胚胎学的法则,依据不在幼小年龄发生的、而在相应年龄遗传的变异来解释/残迹器官;它们的起源的解释/提要。

第十五章:复述和结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异议的复述/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的复述/一般相信物种不变的原因/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引申到什么程度/自然选择学说的采用对于博物学研究的影响/结束语。

测验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问题

(1)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主要描述的是人类的原始与进化?(是或否)

(2)这本书区分为(a)12(b)15(c)19章。

(3)这本书强调在自然选择中,家养的角色很重要?(是与否)

(4)达尔文坚持在同一种类之间的个体为生存挣扎,比起不同种类之间的个体为生存挣扎是(a)更困难(b)比较不困难。

(5)达尔文并没有说明自己的困难,也没有回答别人对他理论的反驳。(是或否)

(6)达尔文没有完成《物种起源》这本书,所以本书缺乏对全书理论的总结与结论?(是或否)

(7)达尔文喜欢争辩,争论最后便成为他的作品。(是或否)

(8)在牛津那场有名的论争中,赫脊黎与威尔伯福斯主义,谁在为达尔文的理论作辩论?

(9)达尔文形容那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指的是(a)他在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b)年轻时研读医学(c)“比格尔号”之旅。

(10)达尔文认为应该“立法禁止”(a)小说(b)色情小说(c)以科学家为主角的小说(d)以悲剧结尾的小说。

☆答案见注释☆

这些问题都很简单。现在再花二十分钟重新浏览一次《物种起源》的目录。然后我们要问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

测验六:达尔文《物种起源》进一步的问题

(1)达尔文尽量采用地质记录,他认为那些资料是(a)完整又令人满意的(b)并不完整,但却是物种原始的珍贵资料。

(2)动植物的“种”(Species)比“属”(Genus)要(a)低(b)高。

(3)分享相同的特质的同一物种,可以互相杂交,生育出同类的后代?(是或否)

(4)有相同特质的同一属的生物,并不必然能杂交,生育出相同的后代?(是或否)

(5)以下的因素中,哪一个在自然选择中占有重要角色,哪一个只扮演不重要的角色?(a)生存竞争  重要  不重要(b)个体的变异  重要  不重要(c)遗传的特征  重要  不重要

(6)达尔文比较自然选择与人类的选择。他认为哪一个比较伟大?

(7)第六章“自然界没有飞跃”(Natura non facit saltum)这句话,你能解释意义吗?你能说明这句话对达尔文的理论有何意义?

(8)地理的分布与自然的障碍如海洋,对物种的进化有何特殊意义?

(9)在《物种起源》的引言中,达尔文谈到物种的起源“曾被我们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称为神秘而又神秘”你能清楚说明他的作品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你可以用一两句话来回答。

(10)达尔文的理论是什么—简要说明?你能用一百字以内的篇幅作说明吗?

☆答案见注释☆

你已经完成了第二层次阅读中的两部分测验了。跟以前一样,你可能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不只是从你读过的文章中出的,也是从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出的。事实上,你可能觉得有些问题非常不公平。如果真的是重要的判断都得靠你自己的能力来下,那是不公平的。不过当然并非如此。我们希望你不要为那些你不能回答、或是很难回答的问题而恼怒,相反地应该借此对全书作进一步的研究,那里的资料会比我们提供的资料更能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答案就在书的本身。书还能回答更多更有趣的问题,或是我们没有时间与空间或智慧提出的问题。

第三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分析阅读

这一部分的练习所使用的文章是本书。我们情愿不用本书做例子。有很多书更好也更成功,更可以拿来作分析阅读之用。但是比起我们的情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考虑:那就是只有本书是所有参加测验的人一定都读过的书。惟一的变更方法是再印一本书,跟着这本书一起发行,不过这用不着谈了。

你应该记得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不论读什么书都要回答的四个问题:(1)整本书在谈些什么?(2)细节是些什么?如何说明的?(3)这本书讲的有没有道理?是整本都有,还是部分有?(4)这本书与我何干?本书第十二章结尾附近的分析阅读十五个规则就是要帮助读者回答这些问题。你能针对本书回答这些问题吗?

你自己能判断自己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对这四个问题,我们在答案栏没有附上解答。答案在书的本身。

不只是因为我们已经尽力在书中将这些声明说清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做得够多了,如果现在还要替你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太恰当了。这不只是因为分析阅读是个工作,而且是个很孤独的一工作。读者是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基本上,除了他自己的思想外,没有其他的帮助资源。除了他自己的头脑外,他没有办法到别处去寻找洞察与理解。

我们已经解释过为什么一定要回答这些问题,以及这些规则如何运用在不同种类的书本上。但我们没法说明这些规则如何运用在某一本书上,那是读者本身要做的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些事要作说明,这些说明都还算合情合理,不会太过分。我们并没有隐瞒说这是一本实用的书,所以应用结构分析的第一条规则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我们认为我们也都把这整本书在谈些什么讲得很明白了,现在你应该用比我们简要许多的话说明一遍。我们希望我们之所以把本书分成四部二十一章的道理,是很清楚的。然而,在你整理本书纲要的时候,应该针对本书不同阅读层次的不平均页数分配,发表一些看法。第一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毫无疑问是很重要的,在本书中谈得却较少。为什么?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比任何其他层次都占篇幅,解释也更详尽。还是同样的问题,为什么?

就结构分析的第四个规则而言,我们要强调的是,我们设定要解决的问题,并不能单纯地定义为教别人如何阅读。譬如说这本书中的建议,对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的老师来说就帮助不大。相对地,我们所关注的是某种特定的阅读,有一定目标的阅读。为了要能实际应用第四个阅读规则,这些方法与目标必须说明得格外清楚。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阅读——也是一样的问题。在这个阶段中,前三个规则必须要读者自己去运用,不用我们的帮忙。那就是:要找出作者的关键词义,找出主旨,架构出论述。现在要我们再把我们认为这本书的关键词义列一个表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本书整体而言是要沟通知识或教导技能的话,我们双方都必须共同了解那些重要词义。我们也不会将主旨说出来,因为一个做分析阅读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话将主旨说明出来。我们更不会将论述再说一次,如果要这么做,我们就得把书重写一次了。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谈一下我们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解决了一开始时面对的问题——也就是运用结构分析第四个规则时要认知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并没有解决今天所有学生或老师所面对的阅读问题。每个人所面对的问题都各不相同。没有任何一本一般性的主题书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你应该还记得,要评论一本传达知识的书时,要用上七个规则,其中三个是一般的智慧程式,另外四个是在作评论时需要的特殊条件。我们已经尽量说明有关智慧程式的事了(在第10章中的讨论),因此对这前三个规则我们不再多说。但是对后面的四个规则还有一些必要的提醒——也表示本书的某些分析还不够完整。

我们要说的是,我们的分析或说明有两个地方不够完整。第一个和第一个阅读层次有关。关于基础阅读确实还有很多要谈的,但我们

想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我们的首要目标。我们也不会号称我们在这个题目上所谈的就是什么定论——基础阅读也可以用许多十分不同的方式来讨论。

另一个不够完整的地方则更重要一些。关于主题阅读,我们说的还不够——甚至可能我们自己的话都还没全部说完。原因有两个。

第一,如果没有不同作者的书籍摆在面前,要说明主题阅读是非常困难的事。幸好,在附录的最后一部分,我们有这个机会做有关主题阅读的练习。不过我们也只能提供两位作者的两小段文字。完整的练习牵涉到许多书及作者,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有限的篇幅不容许我们这么做。

其次,如果没有共同分享过做主题阅读的经验,真的很难形容那种心智上的兴奋与满足,或是一个人终于达到目标的那种体会。要解开一个重要观点纠缠讨论的话题——很可能纠缠了几百年——可能需要好几个月或好几年的时间。在你真正了解这个主题之前,要走很多冤枉路,要对各种讨论作出许多很模糊的分析与架构。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吃过很多苦头,知道要作这样的努力是多么让人灰心丧志的事。然而,我们也知道当我们终于解决一个问题时,那种愉快满足的奇妙感觉。

还有其他我们没有说明完整的地方吗?我们还想到了几个可能的地方。譬如,我们是否可能没有将第一种企图的读者(阅读一本书),与第二种企图的读者(阅读一本书的导读)作相当的区分。或者,相对于“经书”之类的作品,如何阅读相反论点的书,我们谈得够了吗?或者,就如何超越经书与异端,从一个疏离的立场来阅读,我们谈得够了吗?或者,对于一些特殊用词,尤其科学或数学用词所引发的问题,我们讨论得够了吗?(这方面的一般问题在阅读社会科学作品时谈到了一些。)再者,谈阅读抒情诗的篇幅也不够多。除此之外,我们也不知道对这最后一部分会获得什么样的评价。不过,如果说有什么缺失是我们浑然不觉,而读者你却看得一清二楚,那也是毫不足为奇的。

第四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主题阅读

在附录的最后一部分,要用上两本书中的文章。其中一部分是由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一卷前两章中摘要出来的,其他则是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第一卷中摘要出来—其中有一些句子是从引言中摘出来,其他则是由第一、二、四、六章摘取的段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收在《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第九册。第八、九两册谈的全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除了《政治学》之外,第九册中还包括了《伦理学》、《修辞学》(Rhetoric)与《诗学》,另外还包括了一些生物学的论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现在第三十八册,其中也包括了卢梭其他的作品——《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及《论政治经济学》(On Political Economy)——另外还有一本重要的18世纪法国政治作品,孟德斯鸿的《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

你该记得,主题阅读有两个步骤。其中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恰当地进行主题阅读。以这个练习来说,我们假定你已经完成了第一个步骤——也就是已经准备好要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也决定要阅读的是哪些文章了。在这里,这个主题可以定.义为“自然与原始的国家”——这是许许多多人思考过也讨论过的问题。要读的两篇文章则如上面所述。

我们还要进一步假设,如果不是因为篇幅的限制,我们不得不将题目缩小,只能引用两本书的文章,我们要讨论的主题很可能应该陈述如下:国家是一种自然的安排,意含着所有的善意与需要——还是一种约定俗成或人为的安排?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现在仔细读这两段文字,你需要多少时间就用多少时间。主题阅读的速度并不重要。如果需要,就做些笔记,或划线,将段落圈出来等等。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也可以不时地重新再读一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一卷

第一章:我们看到,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很显然,既然所有共同体都在追求某种善,所有共同体中最高的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就一定是最高的善。那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第二章:家庭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加隆达斯将家庭成员称为“食橱伴侣”,克里特的埃比门尼德则称其为“食槽伴侣”。当多个家庭为着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起来时村落便产生了。村落最自然的形式似乎是由一个家庭繁衍而来,其中包括孩子和孩子的孩子,所以有人说他们是同乳所哺。所以最早的城邦由君王治理,其原因就在于此,现在有些未开化的民族仍然如此。……

当多个村落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美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于自足时,城邦就产生了。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事物的本性就是目的;每一个事物是什么,只有当完全生成时,我们才能说出它们每一个的本性,譬如人的、马的以及家庭的本性。终极因和目的是至善,自足便是目的和至善。

由此可见,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

很显然,和蜜蜂以及所有其他群居动物比较起来,人更是一种政治动物。自然,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不会做徒劳无益之事,人是惟一具有语言的动物。声音可以表达苦乐,其他动物也有声音(因为动物的本性就是感觉苦乐并相互表达苦乐),而语言则能表达利和弊以及诸如公正或不公正等;和其他动物比较起来,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具有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以及诸如此类的感觉;家庭和城邦乃是这类生物共同体。

城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因为整体必然优先于部分。例如,如果整个身体被毁伤,那么脚或手也就不复存在了,除非是在同音异义的意义上说,犹如我们说石头手(因为躯体被毁伤则手足也同样被毁伤),一切事物均从其功能与能力而得名,事物一旦不再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我们就不能说它仍然是同一事物。除非是在同音异义的意义上说。城邦作为自然的产物,并且先于个人,其证据就在此,当个人被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于整体一样。不能共同生活或因为自足而无此需要者,就不是城邦的一个部分,它要么是只野兽,要么是个神。所有人天性之中就有趋于这种共同生活的本能,最先缔造城邦的人乃是给人们最大恩泽的人。人若趋于完善就是最优良的动物,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变成最恶劣的动物。

我想就人性所然,法律所能,研究在国家秩序方面,究竟能否订立些公正确定的政治原则。……

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编

第一章:第一编的问题。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处都受着束缚。好些人自以为是别人的主人,其实比起别人来,还是更大的奴隶。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我不知道。什么能使之合法呢?这问题,我想我能回答。

第二章:原始的社会。最原始的社会,惟一自然的社会,便是家庭;但儿子依附父亲,亦只限于需要他保护的时候。一旦不复有这需要,天然的结合便分解了。儿子不再要服从他们的父亲,父亲也不再要照料他的儿子;彼此便变成同等独立的。如果他们仍然结合在一起,这结合也不复是出于天然的,而只是出于同意的;那时家庭本身的维持,全依赖契约。……

家庭可以说是政治社会的雏形:统治者相当于父亲,人民相当于儿子;大家都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只是为着自己的利益,才让与自由。……

第四章:奴隶。既然.人没有支配他人的天然权力,既然强力不能产生权利,那么契约便是人与人间合法权力的基础了。

第六章:社约(社会契约)。我认定人们曾达到这样的地步:在自然状态下,危及他们生存的阻力,比个人为维持生存而作的努力,还要厉害。这样,这种原始的情况不能继续存在;人们必须改变其生存的方式,否则便要危亡。

但因人们不能创生新的力,只能结合及引导原有的力,故他们除了集结足以克制阻力的力,使受一原动力发动,而一致动作之外,再没有别的自存的方法。

这种众力之结合,要好些人合在一起才能办到。但各人的力和自由既然是他自己求生存的惟一的工具,那他怎么能把它们提供出来,同时又不致碍及他自己,不致忽略对他自己的关心呢?这种困难应用于我这论题上,可用下面的话来表明:“问题是在找出一种团结,能以社会的全力保护每个分子的生命财产,同时每个分子一方面与全体相结合,一方面仍然可以只服从他自己并仍然和从前一样自由。”这是社会契约所给予解决的根本问题。……

如果我们删去了那些不是社会契约要素的各点,我们便可知道社会契约可简述如下:“我们每个人都把自身和一切权力交给公共,受公意之最高的指挥,我们对于每个分子都作为全体之不可分的部分看待。”

这种订约的行为,立即把订约的个体结成一种精神的集体。这集体是由所有到会的有发言权的分子组成的,并由是获得统一性、共同性,及其生命和意志。这种集体,古代称为城市国家(polis),现在称为共和国(republic)或政治社会(body politic)。这种共和国或政治社会,又由它的分子加以种种的称号:从其被动方面称之为“国家”(state);从其主动方面称之为“主权”(sovereign);和类似的团体比较时,又称之为列强的“强”(power)。至于结合的分子,集合地说来,称为“人民”,个别地说来,就参加主权言,称为“公民”,就受治于国家的法律言,称为“国民”。但这些名词常相混杂、误用。惟加以精确应用时,知道怎么区别它们便够了。

请你先根据上面两篇文章回答两组问题。

测验七:关于亚里士多德与卢梭的第一组问题

(1)亚里士多德定义出三种不同的人类组织,是哪三种?

(2)这三种组织有相同之处,却也有完全不同之处。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3)这三种组织因为包含的成员不同而有所差别。你能由少到多,列出先后顺序吗?

(4)这三种组织都在满足某种自然的需求——也就是追求某种善。一个家庭追求的善——也就是保护成员的安全与子孙的繁衍—也是村落追求的,只是层次更高一些。那么,一个城邦想要追求的善,是同样的善只是层次更高一些呢,还是包容了各种不同的善?

(5)另一个想要区分其中差异的方法是提出另一个问题。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所有这三种组织都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他们都是由同样的方式自然形成的吗?

(6)在进入卢梭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提出一个由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对第一个创造城邦的人十分称颂,他对第一个创造家庭与村落的人,是否也用了相同的语调?

(7)卢梭谈到国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8)卢梭认为家庭也有同样的问题吗?

(9)对卢梭而言,什么与“自然”相对的?

(l0)对卢梭而言,让国家合法的基本协议是些什么?

☆答案见注释☆

在做完第一组题目之后,我们似乎得到一个看法:这两位作者对我们所谈的主题,意见并不一致。你应该记得,我们的问题是;国家是自然形成的,还是约定或人为的?卢梭似乎认为国家是约定或人为的,而亚里士多德似乎认为是自然形成的。

现在花几分钟想一想这个看法正确与否。我们对亚里士多德论点的解说是否有些疑点?卢梭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些我们还没有讨论过,这会不会让我们怀疑这样的解说是否正确?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解说是不正确的,你可能已经知道我们接下来要问的是什么问题了。

测验八:第二组问题

(1)对卢梭而言,自然形成的国家,是否也是约定而成的国家?

(2)亚里士多德会同意这一点吗?

(3)亚里士多德与卢梭基本上相同的论点,能作更进一步的引申吗?

(4)在回答上一个问题时,我们谈到一个国家追求的“善”,是如果没有国家的本身就无法完成的目标。这个“善”对卢梭来说,也是像对亚里士多德同样的意义吗?

(5)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就最重要的那个问题发现两个作者相同的观点,是否表示我们所节录的这两篇文章中(虽然短了一点),所有的观,点都意见一致?

☆答案见注释☆

在这个测验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说过,只有细心读过这两篇重要的政治论文,就可以从中得出一些结论。其中之一是:基本上人是政治的动物——如果你想的话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容词来代替——这也是人与其他群居的动物不同之处。这也就是说,人是一种理性的社会动物,可以建立一个社会来服务他人,而不只是传宗接代。从这一点来看,国家既是自然形成的,也是约定而成的——换句话说,比家庭的组成也算自然也算不自然。同时,国家必须要正式地共同结合(Constituted),否则其他形式的社会都不算真正的国家。其次,我们可以合理地得出一个结论:国家只是手段,并非目标。目标,是人类共同的善:一种美好的生活。因此人并非为国家而生,国家却是为人而设立的。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结论很合理。我们也相信我们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比感觉或相信更重要的是:真正做一次主题阅读。我们提过,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读者自己从作者的文字中取得答案或结论永远是最有意思的。我们在这里没法这样做。你可以试着自己做做看。如果你对我们提供的任何答案有疑问,试试看能不能从亚里士多德或卢梭中,找到我们提供答案的来源。如果你对任何一种答案或结论觉得有不同意见,试试看能不能由作者自己的文字中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1. (1)(c),(2)(b)。如果你选(a)与(d)。并非真的全错。(3)(a)与(b),(4)(b)。(5)(c),这一题说(b)不正确是否太老学究了?如果没有(c)这个答案,情况是否又不同?(6)(b)。 (7)(a)与(c)及(d)。文中已经提到边沁对他的影响力了。(8)(d)。(9)(a)与(b)可能,(c)与(d)是不可能。(10)(a)、(b)及(d)。

  2. 微分法的古称

  3. (1)(c)。(2)(c)。(3)否。(4)(b)。(5)(a)与(b)。(6)(b)。(7)(b),如果第一个答案的说法是“苹果是如何落下的?”而不是“苹果为什么掉下来”,选第一个答案可能是正确的。——虽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并没有提及苹果。重点在这本书描述并说明了万有引力的运作,却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有万有引力。(8)(a)。(9)(b)与(c)。(10)这份饶有兴味的说明,吸引了好几代的牛顿迷的兴趣。要评论这段文字,你可能会谈到牛顿的谦虚。你是否也注意到牛顿所引用的隐喻?这是值得记下的一段话。

  4. (1)(a)。(2)(b),但丁自己取的书名是(c),所以如果你选(c),我们也算你是对的。(3)(a)。(4)(a)与(b)。(5)(b),当然,这并非偶然,每一个主要的部分包括三十三章,地狱篇第一章是全书的引言。(6)(a),只有第八层是再区分出“囊”的。(7)(b),选(a)也并非全错。(8)(c)但(b)也对。在但丁的世界里,天使的九个等级和九个星球是相呼应的。(9)(a)、(b)。(10)(a)。

  5. (1)(b)。(2)(a),贝雅特丽齐为上帝所做的事,所以(b)也不算错。(3)(b)。 (4)(b)与(c),但丁没有读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但他读过纲要,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喜剧的定义是结尾要幸福。但丁的诗终结在天堂,是一种幸福,所以他的诗原名为《喜剧》(The Comedy),但是当然这不是一部滑稽好笑的诗。(5)(c),这部诗三者的观念都用上了,但以基督教的最重要。(6)是。但丁觉得怠惰是他主要的罪恶,在这里他用入睡作比喻。(7)在但丁的宇宙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狱是地球的中心点。(8)七死罪代表人类的七种罪恶,每免除一种罪恶时,在炼狱中就上升了一级。(9)在这部诗中,维吉尔代表了所有人类的智慧与美德。但因为他是在基督出世以前就死了的非基督徒,所以不能陪着但丁上天堂。(10)圣方济教派与圣多明我教派是中纪最重要的两个教派。前者是冥想派,后者是学者及老师。但丁要在天堂中为两派的不同之处想出解决方案,因此他由圣托马斯,圣多明我教派的伟大代表,来讲述圣方济教派的创始者的生活。而圣方济教派的代表人物,圣伯纳文图拉,来说明圣多明我教派创始者圣多明我的生活。

  6. (1)否。(2)(b)。(3)否。事实上,这个说法毫无意义。(4)(a)。(5)否。(6)否。(7)否。(8)赫胥黎为达尔文辩护。(9)(c)。(10)(d),对达尔文迷来说,这是这个人最迷人之处。

  7. (1)(b)。(2)(a)。(3)是。事实上,这是对物种的一个很接近的定义。(4)是。只有当他们是同一种时,同一属的成员才能杂交与产生同一类的后代。(5)(a)、(b)与(c)在自然选择中都占有重要的角色。(6)自然选择。如果达尔文活在今天,看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他会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许。但他可能还是会坚持,长期来说,自然比人类更有力量。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7)自然选择并非跳跃前进的,意思是在自然中,并不会发生突然之间的巨大变异,而是慢慢地小型地变化。就算你原来不懂这句拉丁文,从目录中是否也能看出其中的意义?这个想法很重要,因为达尔文相信这一点,而且用来解释这是物种之间大不相同的主要原因。达尔文不是基于上帝创造不同物种之间差异的假设,而是由地质记录(也就是所谓“失去的连结”)的假设来说明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8)根据达尔文的说法,如果同一个物种的变异,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分隔而无法彼此杂交,那么其后代就会变成两种的观点。完全不同的物种—一也就是没有能力再杂交。这是他在“比格尔号”之旅中,观察各个海岛上完全不同的鸟类时,引发他第一次产生这个重要的观点。(9)可能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个方法是提出两个看来简单的问题:第一,为什么世上有这么多种的生物,而不是只有一两种?其次,一个物种如何开始生存,又如何消灭——达尔文和他同代的人从地质学上的记录看出这种情况发生过很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花上时间仔细想一想,以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如此困难又如此神秘——但的确值得想一想。(10)我们并不确定只阅读简短的《物种起源》的目录,就能恰当地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能以一百字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没有参考其他的书,表示你是一个成功的阅读者。事实上,这个问题不容易作简短的回答,就算我们读过这本书仍然这么觉得。你可以用第七章的理论来作总结。达尔文本人在他全书的绪论中有一小段话,可以当作是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段话值得我们全部摘录下来:每一物种所产生的个体,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个体,因而便反覆引起生存斗争,于是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这样便被自然选择了。根据强有力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下来的变种都会有繁殖其变异了的新类型的倾向。

  8. (1)家庭、村落、国家。(2)他们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人类社会的模式,都是自然形成的。亚里士多德对后一个重点说得很清楚:“由此可见,城邦是自然的产物。”无论如何,区分出不同社会之间的差异性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还不清楚其间的差异性,也就是还不清楚亚里士多德的描述,下面的问题能帮助你厘清真相。(3)家庭是最小的范围。村落包括了许多家庭,它的范围便大过家庭。国家包含得更广,因为国家的存在是由于“当多个村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4)亚里士多德说国家的起源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但能持续存在下去则是为了“生活得美好”。“生活得美好”与仅仅“生活”似乎是不同的。事实上,这似乎也是国家与其他两种形态的社会不同之处。(5)虽然各种社会的型态是自然形成的,但他们形成的方式并不相同。亚里士多德观察到许多动物与人一样生活在家庭中,他提到蜜蜂的组织就跟人的村落一样。但是人却不同,人虽然与其他动物一样是社会的动物,却也是政治的动物。他讨论到人类独有的说话能力,因此只有人是政治的动物。人自然而然就是个政治的动物,因此国家也是自然形成的—因为它满足人类在这方面的需要。但是,在人类经历的各种形态的社会中,只有国家能满足这一点独特的需求。(6)显然亚里士多一德不会像称颂创造国家的人那样称颂创造家庭或村落的人。他的说法造成了一个难题。如果国家是被某个人创造出来的,就可以说国家是被发明出来的,如果是一种发明,岂不就是人为的?而我们却已经得出国家是自然形成的结论。(7)卢梭所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国家的合法性。如果这个国家不合法,卢梭认为,这个国家的法律就不值得遵循。(8)他并没有对家庭提出相同的问题。他说得很清楚,自然的需要是一个家庭的基础——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同样的需要。 (9)约定。对卢梭而言,国家是约定而成的,如果国家跟家庭一样,就会把父亲在家庭里的那一套规则合法化——一个仁民爱物的专制君主,相当于一个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权力——这也是父亲的力量——不能让一个国家合法化。只有在相互理解下的同意——共同的约定——才能如此。(10)对卢梭而言,社会契约就是约定的基石,当一个国家所有成员在意见一致下愿意也作出选择时,这个社会契约就成立了。也是这个契约使国家这个机构合法化的。

  9. (1)是!他说得很清楚:人对国家的需要是自然形成的。国家所以成立,是因为人类自然生活的状态受到了威胁,没有国家,人类就无法继续存活。因此,我们必须要下结论说:在卢梭的观点里,国家既是自然形成的,也是约定而成的。说它是自然的,因为它满足了自然的需求,但是它的合法化却需要约定而成的基础——社会契约。(2)是。亚里士多德与卢梭都同意国家既是自然形成,也是约定而成的。(3)亚里士多德与卢梭都同意,国家的自然形成,与其他动物社会的自然形成不同。国家的自然形成来自人类的需要,所追求的“善”是没有国家就无法达成的。但是虽然国家就一种自然寻求的手段而言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必要的——但国家也是一种理性与意愿所形成的结果,要进一步引申这两位作者之间的共同观点,是“共同结合”(Constitute)这个关键字上。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第一个让大家共同结合成一个社会的人,就是“创造”了一个国家。对卢梭而言,当大家达成成立一个政府的约定,或是社会契约的时候,也就是“共同结合”了一个国家。(4)不同。对卢梭而言,国家所要达到的“善”,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善”是不同的。理由很复杂,这里提供的文章也没有真正解说这个问题。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好生活”,是一个国家的终极目标,这与卢梭观念中的“公民的生活”是不同的,而他认为那才是国家最终目标。要完全了解这些问题,最好是进一步阅读《政治学》与《社会契约论》这两本书。(5)很显然,这两本书的论点并不完全相同。就算在这短短的摘要中,每个作者所提出的观点都不是对方在讨论的问题。譬如在卢梭的文章中,就没有提到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显然很重要的观点——也就是基本上人是政治的动物,也是社会的动物。“正义”这样的字眼也没有出现在卢梭的书中,而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亚里士多德的书中也没有社会契约、个人自由、异化的自由、共同意志等这些基本概念或关键用语,而对卢梭而言,这些才是最主要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