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暗物质与恐龙 » 暗物质与恐龙全文在线阅读

《暗物质与恐龙》译者后记

关灯直达底部

相信不少读者童年时最感兴趣的话题都与宇宙和恐龙有关。“暗物质”与“恐龙”这两个词放到一起,即使对一些专业的科研人员来说,大概也会觉得十分奇怪。正如作者兰道尔教授所说,人们一般会想到的可能是即将上映的某部科幻大片。当然,这也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和《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在世界各国都非常流行的原因。

相比于大家没怎么听说过的暗物质,恐龙大概是大家非常熟知,并颇受小朋友喜爱的一种动物了。然而,这个曾经一度统治地球的“大爬虫”为什么在6 600万年前突然就灭绝了?这个困扰了科学家多年的问题似乎能被位于由恒星构成的银盘中的暗物质盘所解释。

其实,暗物质作为宇宙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一直以来都是物理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之一。可惜迄今为止,我们对于暗物质性质的了解还非常少。天文观测表明,太阳系在围绕银河系旋转的同时,还在银盘中上上下下地振动。科学家发现,其振动周期和地球上大规模生物灭绝的周期有着某种关联。作者兰道尔教授及其合作者由此推测,太阳系每次经过银盘时,都会引起位于太阳系边缘处的彗星的轨道发生变化,其中一些脱轨的彗星会飞到地球附近,并因地球的强大引力而改变轨道,最终可能冲向地球。你可不要认为这些天体只是晴朗夜空中浪漫的流星,它们撞到地球上的冲击力相当于几十颗原子弹,其后引发的地震、海啸和酸雨等灾害,更是具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灭绝的。

《暗物质与恐龙》一书不但展示了相关学科最前沿的进展,而且细致描述了这些学科中与暗物质和恐龙相关的课题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趣事。在开始翻译这本书之前,我们曾尝试着猜测暗物质与恐龙背后的联系:暗物质作为宇宙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它对恐龙灭绝的最大贡献可能是其自身引力势对彗星轨道的改变,因此诱发了6 600万年前那次导致了恐龙灭绝的大撞击。随着翻译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事情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作者兰道尔教授分别从宇宙学、天体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粒子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对此问题作出了详细且严谨的论述和分析,涉猎之广、之深都是我们翻译前所没有想到的,所以对于知识有限的我们还是有一定挑战的。

翻译过程虽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整体来说是被惊叹与快乐之情主导。惊叹的是兰道尔教授知识面之广,她从西班牙海滩的化石聊到北美洲矿井下的暗物质直接探测器;从奥尔特云附近的周期性彗星现象聊到当代人类活动对物种多样化的影响。我们在每一个章节几乎都能学到新的东西。快乐的是兰道尔教授用诙谐的笔法把那些看上去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描述得直观且活泼,甚至有时,我们会为她睿智的类比而拍案叫绝。我们在翻译时,力争和原书的风格保持一致,即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希望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

此外,我们想强调的是,兰道尔教授在书中提出的暗物质模型也只是一种理论猜想,其正确性还有待实验观测来验证。然而,自然界中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们在看待这个世界时,永远充满好奇之心与惊讶之情。更重要的一点是,正如兰道尔教授所指出的,科技进步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其后续影响是否真能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还难以事先准确估计。所以,我们在对待新的科学技术时,应该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和真正科学的观点。兰道尔教授提到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在很多地方被科学家们指出,这次大灭绝完全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同于彗星那一次相当于几十颗原子弹的能量,人类日常生活的种种小事同样拥有如同原子弹一样的能量,并能逐渐破坏地球环境。为了我们唯一的生存家园,我们也希望大家能更多地关注科学的发展,并为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尽一份力。

对于我们来说,翻译此书不仅是文字、语言上的简单转换,更是学习、思考与理解的一次自我升华之旅。真心希望我们的这个翻译作品能帮助读者领略宇宙的奇妙,感受科学的魅力。由于知识、人力以及时间等限制,书中的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朋友们不吝指正。

最后,感谢湛庐文化,将如此优秀的科普图书引入了中国;感谢湛庐文化的编辑和其他几位老师,在翻译过程中,她们给了许多帮助和建议。

以此来纪念我们共同翻译的时间。是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