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极简科学史: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2500年 » 极简科学史: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2500年全文在线阅读

《极简科学史: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2500年》05 真空

关灯直达底部

第一篇完全摒弃了上帝的有关自然的论文

一切都失败了,并在一个瞬间消亡。

——卢克莱修(Lucretius),

《物性论》(On the Nature of Things,约公元前60年)

阿基米德坚持计算的方法,亚里士多德致力于研究变化,柏拉图传授理想(世界的)形式,原子论者却仍坚持物质现实仅仅是由那些在无限真空中做不规律运动的不可分割的粒子组成的。

德谟克利特承认了众神的存在,但同时还认为神灵也仅仅是由原子和“真空”构成的,约公元前400年,德谟克利特辞世;后来,一位编年史家记载,德谟克利特104岁的时候决定不再进食了。他的门徒一代接着一代传承,把他的箴言一代代地传了下来。其中最成功的是伊壁鸠鲁(Epicurus),但他也是最著名的。伊壁鸠鲁是一个哲学学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自大约公元前307年的时候就开始在他位于雅典的家中的花园里进行集会。伊壁鸠鲁将原子论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将在伊壁鸠鲁去世两个世纪之后被用于科学上的探寻。1

如同泰勒斯、萨摩斯岛的阿里斯塔克和早期的原子论者一样,伊壁鸠鲁的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极少的一些片段,以及伊壁鸠鲁写给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一封信留存了下来。偶然的是,这封信似乎是他教义的提要:他的教义则是极其世俗的哲学,世界上没有任何的范式或设计。

虚无中不可能产生任何事物……整体之外别无他物,其他的事物也不可能进入整体或对整体产生影响。

凡是存在着的,要么是实体,要么就是一个“空”间……我们管这个“空”间叫作“真空”。……在实体和“空”间二者之外,很难想象还有其他事物的存在。

构成实体自然的都是原子,或者说是不可分割物。

在恒久的时间里,原子在持续不断地运动。

因为原子和“空”间都是永恒存在的,因而这种运动没有绝对的起点。2

像德谟克利特一样,伊壁鸠鲁在他周围只看到了一个“无限的、机械化的、由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的宇宙”。我们周遭的物质实体,他解释道,并非是因神灵的介入而创造出来的,而是因为原子——在真空中不停地旋转——不时意外跳跃,它向旁边随意一跃,撞上另一个原子,然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实体。3

但伊壁鸠鲁对原子科学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他关注知识,并非因其是知识;他并不欣赏科学理论之美,对自然世界机制的理解也不会让他感到心满意足。他关注的是道德方面的东西:居住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类该如何行动?既然不存在神灵的计划、后世和不朽的灵魂,我们又该怎样活着?在这样一个冷漠的、没有人情味的宇宙里漂泊,没有引路人,只能冒险,也无法保证安全到达遥远的彼岸,人类如何才能得到ataraxia——心灵的安宁?“记住,”他在写给门徒比索克莱(Pythocles)的信中说,“跟其他所有事物一样,关于天体现象的知识……就是为了达到心灵的安宁,获得坚定的信念,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4

正如伊壁鸠鲁的敌人后来所坚称的,无所用心地沉浸于声色犬马之中是无法达到心灵的安宁的。但是,伊壁鸠鲁所看重的事物并不遵照上帝的规定。他认为,快乐在于没有恐惧:对疼痛、贫穷或死亡的恐惧。是的,恐惧可以通过感官的愉悦来消除,但是愉悦的前提是要做到谨慎、适度,且心怀道德和责任感。

伊壁鸠鲁去世200多年之后,他的门徒卢克莱修(Lucretius)——一位接受了希腊哲学教育的罗马人,以文风简明而著称——以长诗的形式重述了伊壁鸠鲁的教义。De rerum natura(《论宇宙的本质》,更为字字对应的翻译是《论万物的本质》)一书阐释了伊壁鸠鲁学派原子论可能对自然科学研究带来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卢克莱修坚持认为,只有伊壁鸠鲁学派纯粹的唯物主义才能使理智的观点——真正的科学观点——成为可能。只要人类仍然相信超自然设计者或运动者的存在,即便它很仁慈,人类也还是会继续遭受“恐惧以及心灵的黑暗”。

只有当人类承认宇宙除了物质之外别无他物时,才能获得清晰的思维,真正理解物质现实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心灵的安宁。再无他物:我们脚下没有地狱,我们头顶也只有天空。卢克莱修堪称是古时候的理查德·道金斯[1];他对自己的唯物论充满激情,对那些坚持超自然解释的人予以尖锐的抨击。他在《论宇宙的本质》第一卷中写道:

神灵之力从没创造出什么,它们不能无中生有。人类之所以被恐惧抓住不放,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地球上和天空中发生的一切,却看不到原因,因此他们将这一切归因于上帝的意志。相应地,一旦我们知道了无中不可生有,我们就对前方的道路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图景,我们就更清楚了没有众神的帮助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或发生的。5

摒弃了灵魂不朽并接受了一切归于死亡的观点之后,人类的心灵就获得了思维的自由。对“死亡时无尽惩罚”的恐惧除了模糊理解、扭曲理性之外别无他用。

不再相信灵魂不朽,卢克莱修推理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的断言。组成我们所见到的一切的原子在“不停地运动”,并且它们形状不同,大小各异。地球并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否则,它本该比现在更适宜人类居住。相反,地球产生了动物和人类,它“自己创造出了人类这个物种”。灵魂是真实存在的,就像我们的躯体一样,灵魂也是由物质粒子或者说是由原子构成的——这样说来,原子就是“最微小的”了。因为它们太小了,所以我们理解不了。当躯体死去的时候,它们就分散在空气中,因此灵魂也就不再存在了。

但是,如卢克莱修在《论宇宙的本质》第二卷中解释的那样,原子论最核心的真理是一切都会终结。一切自然实体——太阳、月亮、海洋以及我们自身——都会衰老腐朽。没有什么能一直存活下去,没有什么能获得上帝的解救。准确地说,他们受到“不友善的原子”一次又一次地攻击,并慢慢地消失。并且,凡是适用于宇宙内物质个体的规律,也适用于宇宙本身。“因此,相似地,”他断定,“巨大世界的墙壁……也要遭受腐蚀,并最终颓断为腐朽的废墟……期待世界的框架会永远存在是徒劳的。”6

正如我们自身的消亡一样,宇宙消亡后不会存在任何后世。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的灵魂,上帝也不会介入来改变世界的轨迹。

卢克莱修并不是在进行科学研究。

他并没有用到阿基米德的计算方法。就连他所痛斥的祭司也能证明他们神灵的存在,然而他却没能为原子存在找到证据。他无法验证自己的断言是否正确。

但是在未来的几个世纪,他所宣称的定理将会成为现代科学的根基:在物质世界之外我们不可能找到解释。或者正如卢克莱修所写:

既然在整体之外别无他物,其他的事物也不可能进入整体,或对整体产生影响。

所存在的就是真正存在的。卢克莱修坚信自己不相信的就是不存在的,他希望能够将理性释放出来。

阅读《论宇宙的本质》相关节选,

请登录https://susanwisebauer.com/story-of-science

卢克莱修

《论宇宙的本质》

(约公元前60年)

卢克莱修的这部关于古代世界的科学诗篇是用拉丁文撰写的。罗纳德·E.莱瑟姆(Ronald E.Latham)的诗歌译本的可读性较强,比较接近现代诗歌,但目前只有企鹅出版社的印刷本。

Lucretius, On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trans.Ronald E.Latham, Penguin Classics, revised sub.edition (paperback, 1994, ISBN 978-0140446104).

卢克莱修,《论宇宙的本质》,译者罗纳德·E.莱瑟姆,企鹅经典丛书,第二次修订版(平装,1994年,ISBN 978-0140446104)。

J.S.沃森(J.S.Watson)较早的、偏向直译的译本仍旧可读,读者可以找到该译本的电子书。

Titus Lucretius Carus, On the Nature of Things, trans.John Selby Watson, Henry G.Bohn (e-book, 1851).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物性论》,译者约翰·塞尔比·沃森,亨利·G.博恩(电子书,1851年)。

若想读到与原著格式相近的诗歌译本,可以试试牛津世界经典丛书,该译本保留了原著的诗行形式。译文本身也简洁优美。

Lucretius, On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trans.Ronald Melville, Oxford World’s Clas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perback, 2009, ISBN 978-0199555147).

卢克莱修,《论宇宙的本质》,译者罗纳德·梅尔维尔,牛津世界经典丛书,牛津大学出版社(平装,2009年,ISBN 978-0199555147)。

[1] 理查德·道金斯,英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是当今仍在世的最著名、最直言不讳的无神论者和进化论拥护者之一,有“达尔文的罗威纳犬”(Darwin’s Rottweiler)的称号。——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