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晓松奇谈·人文卷 » 晓松奇谈·人文卷全文在线阅读

《晓松奇谈·人文卷》四 禅让 4.天龙八部的由来

关灯直达底部

看过《隋唐演义》的人,一定对王世充这个人不陌生。

在李渊接受隋炀帝的孙子隋恭帝的禅让的时候,王世充那边也从不知道什么地方找出了一个姓杨的宗室来,将之立为“隋恭帝”,所以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隋恭帝”。当然正史只承认李渊这边这位隋恭帝,但王世充也自己搞了一次禅让,从他自立的“隋恭帝”手里接受了禅让,当了几天皇帝,结果没多久就被李世民灭了。

从王世充往后,禅让制也越来越不像话了。首先不像话的就是朱温,我特别讨厌朱温。在所有中国的农民起义领袖里,我个人最讨厌的就是吃人肉的黄巢,黄巢行军的时候随军带着几十万的百姓,每当到了要吃饭的时候,他就让手下的士兵拿大舂把百姓舂成肉泥来吃。黄巢就是这么残暴无度的人,朱温是他手下的大将,最后朱温背叛了黄巢,投降了皇帝,皇帝为了奖励朱温,赐他叫朱全忠,还让他当了节度使。在唐末,各种事情基本上都由节度使说了算,而且这个职位还是可以世袭的。最后朱温从唐朝手里禅让来了大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朱温的禅让已经非常勉强了,毕竟他是军人出身,禅让的时候恨不得照着前朝皇帝踹两脚,让他快点把皇位让给自己。

而朱温之后的两次禅让就更为可笑了,分别是郭威从后汉禅让到了后周,以及赵匡胤从后周禅让到了宋。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两次可笑的禅让的细节。首先,这两个人在禅让之前都没有权倾朝野,既没有被封公,也没有被封王,后续的赐九锡、剑履上殿也都省去了,郭威曾任枢密使,赵匡胤只不过是禁军的统帅。五代十国时期为了防备唐末节度使权力太大的问题,军制变成了禁军制,所有的军队都集中到中央来,叫作禁军,所谓的禁军统帅,又叫作殿前都检点,赵匡胤曾任这个职务。郭威和赵匡胤并不是宰相,也不像当年的曹家和司马家一样有权力,所以他们要夺取权力,速度必须要快,根本没有时间三推三让,也没有人配合他们推来让去的。

郭威本身和他的柴皇后两人跟后汉是有着血海深仇的。后汉的前一个皇帝杀了郭威家的几十口人,把脑袋都砍到筐里,送到郭威面前,郭威当场吐血昏厥,他这个人很容易昏厥。但虽然有这样的深仇大恨,郭威一开始也是不想篡权的,因为他总是想做一点儒家的事情,最后他打进汴梁城的时候,还立起了一位小皇帝,不自己主动篡权,而是想让小皇帝禅让给他,他来受禅让。赵匡胤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受禅。先是北方的契丹打过来了,需要禁军出城抵抗,结果禁军出城刚走到澶州这个地方,全军停了下来。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澶渊之盟”,又叫“城下之盟”,可见澶州这个地方离汴梁城有多近,顶多也就100里。禁军不走了,因为正对着郭威的马头的地方,突然升起了一股紫烟,于是全军鼓噪,所有人都说这是祥瑞之兆,怂恿郭威当皇帝。郭威坚决拒绝,不肯篡位,甚至他干脆躲起来了,躲到一个小院子里。于是,他手下的军官们就开始爬墙,冲进去抱住郭威,逼着他当皇帝,还扯了一块黄旗给郭威裹上了,结果郭威又当场昏过去了。这些都是正史的记载。我最想不通的是像郭威这样的人,就算躲进一个小院子里,身边怎么也连个侍卫都没有?居然就被军官们裹着军旗逼上了皇位。

回到汴梁城之后,郭威还特别委屈地表示,自己不想当皇帝,都是手下的将领逼迫他的,他都昏过去好几回了。那怎么办?没办法,那就禅让吧,反正那位小皇帝也是郭威立起来的。但不管怎么说,郭威后来成了一个很好的皇帝,也算励精图治,大宋后来的江山其实就是后周给奠定起来的,而整个五代期间最好的两位皇帝,就是郭威和柴荣。郭威和柴皇后夫妻伉俪,但是诸子早亡,所以郭威就认了柴皇后的兄弟的孩子,也就是柴皇后的侄子柴荣为义子。柴荣这个人有雄才大略,对内改革内政,对外统一国家。后来的宋朝,其实就是下山摘葡萄,整个基业都是柴荣奠定好的。

赵匡胤的出身也很有意思,当年郭威手下的将领用皇旗裹着郭威,苦苦哀求他当皇帝的时候,其中的一位将领就是赵匡胤。对于当时的场景,赵匡胤肯定记得非常清楚,原来当皇帝不难啊,只要假装昏过去两回就可以了,我赵匡胤也有样学样地来一次吧。但柴荣在的时候,赵匡胤可不敢。赵匡胤虽然雄才大略,但比不上柴荣。即便后来赵匡胤成了皇帝,他也总说大宋的江山是赵家和柴家各占一半,赵匡胤对柴家也很好。《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就是柴家的后人,住在大宅子里面,生活得是非常优渥的。可惜,柴荣虽然雄才大略,但英年早逝。柴荣一死,赵匡胤终于等来了机会,于是也就照着郭威的套路演了一次,但他演得更急。郭威好歹还出了城,走到了澶州,赵匡胤觉得走到澶州那么近的地方都有点悬。他虽然是禁军统帅,但威望还没有郭威那么大,地位也没有郭威那么稳固,更重要的是现在在位的小皇帝也不是赵匡胤立起来的,朝中还有王溥这些老臣。所以当契丹又打来的时候,赵匡胤凌晨就让禁军集合,开城门,出城,刚走了40里到陈桥驿,当天晚上发生了陈桥兵变。

赵匡胤也没搞昏厥那一套,直接皇袍加身就回城了。当赵匡胤率领禁军杀向皇宫的时候,后周的早朝还没散呢。由此可见赵匡胤有多心急。有几个大臣还站出来想训斥赵匡胤,结果禁军众将领把剑拔出来了,王溥一看这情况,马上下殿,带头跪倒在赵匡胤面前。其他百官一看,宰相都带头了,也就纷纷认命了。所以就用了一个早上的工夫,禅让就完成了。实在是有点太不讲究了,以前传下来的那一套复杂的程序全都省略了,自己披上皇袍就登基了。而且赵匡胤当天中午就命人搭坛祭天,连第二天都等不到,生怕夜里再闹出什么变故来。于是这天下午快到黄昏的时候,坛子搭建好了,赵匡胤收拾收拾就要上坛受禅,突然一拍脑袋想起一件大事,诏书还没写呢。

没有诏书念什么呢?幸好有一个翰林,趁着大家搭坛的工夫,偷偷写了一个。因为他对禅让这套制度的标配很了解,自己又不会干体力活,所以就事先写好了偷偷藏在袖子里。当赵匡胤这里开始着急没有诏书的时候,他赶紧像献宝一样把诏书拿出来,于是这位翰林在宋朝立马得到了高升。可见当CEO要夺取权力的时候,有心的人一定要在关键的时候让自己发挥一点作用。就这样,赵匡胤清晨出城,当天晚上陈桥兵变,第二天早上黄袍加身,下午登坛禅让,不到两天的工夫,就建立了宋朝,一直到宋朝灭亡,华夏第二帝国也彻底结束。

南北朝时期,学术还是很兴盛的,至少当政的士族都是有文化的,哪怕他们清谈老庄玄学,那好歹也是学问,从唐末的节度使开始,中国进入了黑暗时代,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总之,只要军人一当政,国家就会非常混乱。在华夏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相互交替的过程中,中国最后的贵族士族和豪门门阀这个阶层,彻底被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靠科举制度上来的科举官僚阶层。但我觉得这些贵族士族和豪门门阀,还是为华夏民族站好了最后一班岗,因为他们各自承担起了一个义务。南下的侨族,起到了教育南蛮的作用。东晋南渡是第一次把东吴的国土大面积向南扩张。以前汉朝和秦朝在南边建过的交趾镇,其实根本没有实行过有效的管理,只有南渡的侨族,才第一次把中华的教育带给了南方的蛮夷民族,等于完成了同化南方蛮夷的任务。而留在北方的士族则完成了同化北方胡人的任务,在北方氏族的努力下,胡人改了姓,行了周礼,实行了均田制、府兵制等。

南北方的大豪门,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同时同化了南北方的蛮夷,为华夏民族的统一站好了最后一班岗。所以华夏第二帝国最后统一的时候,依然还是一个中华大帝国。血统问题也不是整个华夏民族统一的障碍,因为汉人和少数民族实际上都已经融合在一起了。比如李世民的奶奶姓独孤,李世民的妈妈姓窦,他自己的老婆姓长孙,到了李世民的儿子辈,几乎只剩下了1/8的汉人血统,然而没关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华夏第二帝国,其实也可以称为科举官僚帝国,因为这期间少数民族来了,渐渐没有贵族了,从隋朝开始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并由此延续了下去。科举选拨的人才很像今天的雇员,华夏第一帝国的时候,贵族豪门氏族一起分享国家的权力、人民和土地,而通过科举上来的人,得不到人民、土地和权力,他们就是皇帝的雇员。最大的好处是底层的老百姓有了上升阶梯,除了商人的后代,绝大多数的底层老百姓都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最终和皇帝形成雇主跟雇员的关系。所以整个华夏第二帝国,在隋唐和宋期间会如此繁荣。

在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时代的同时期,中国进入了非常光明昂扬的华夏第二帝国,科举官僚时代。华夏帝国延续了很多年,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之后的元朝是少数民族来建立的,导致倒退回去了很多年。接着是朱重八带来了革命,明帝国其实继承了元帝国的一个非常不好的东西,那就是废除宰相,皇帝专政,除了皇帝之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奴才,到了清朝就更不用说了,所有人都自称奴才了。元明清三个帝国,既不是华夏第一帝国时代的皇帝跟贵族共享权力的方式,也不是华夏第二帝国时代的皇帝是雇主、大家是雇员的公司管理模式。元明清三个帝国的共同特点,叫作空前的中央集权,皇帝的权力空前地大。

当皇权空前大的时候,就没有禅让制的生存空间了,因为没人有资格想这件事。禅让必须是我们共享权力的时候,或者我是你的CEO的时候,我才能禅让。到了元明清,宰相都没有了,皇帝的权威已经大到了极致,甚至到了南明的时候,永历皇帝逃到缅甸都快要饿死了,也没有一个人想起说要让他禅让。包括李定国和孙可望这些农民起义将领最后都说,要么我杀了你,要么我就忠心地辅佐你,咱们一起去抗清。要么革命,要么忠心,压根就没有禅让这一说,这就是皇权过于庞大导致的结果。也是因为皇权过于庞大,原本有光明未来的华夏第二帝国,从元明清开始急转直下,变成了极端的中央集权制。到了近代,中国进入了黑暗时代,而经历了漫长黑暗时代的欧洲,却从文艺复兴开始走向了光明。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西方帝国的文明又完全颠倒过来了,这种中西方的对比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元明清之后,一直到民国的时候,我们才又文明地复兴了一次。

中国除了这几大帝国的禅让以外,还有一些受其影响的小范围的禅让,也非常值得一提。

首先就是我们佛教中的禅让。在西方建造一座教堂,里面的主教和神职人员们,都是由教会来任命的,天主教由教皇来任命。而我们中国的佛教里,没有教皇的存在,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制度,更没有弄出一个什么禅宗老祖来任命寺庙的住持。大家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寺庙的方丈,基本上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继任的,上一任方丈闭关之前,一握拳,跟众人说,我临终前给你们一个建议,我觉得某某人还不错,我的位子可以让他继续来坐。现在少林寺的释永信就是被禅让来的。我们的寺庙的继任制度,我觉得跟中国自古以来的禅让制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们华夏的帝国里,真正心甘情愿禅让的只有燕王哙,但在我们南方的大理国,发生了很让人感动的真心禅让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大理国的段氏,这个段氏跟鲜卑的段氏不一样,他们是白族,也是少数民族。大家非常熟悉的段誉和段正淳,就是大理段氏。在大理段氏延续的数百年时间里,居然有十次心甘情愿的禅让,当然了,咱们所谓的禅让是指将皇位让给异姓的人,而大理段氏是禅让给了同姓的人,但即便是这种内部禅让,能够心甘情愿也是极其不容易的。在我们华夏的帝国,只有乾隆这样当了60年皇帝,自己真的不想继续当了,所以心甘情愿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孩子,大多数的皇帝都是被太子逼迫着让位的。

大理国也曾经把皇位禅让给外姓人,但后来又禅让回了段姓人手中,这十个禅让的皇帝都十分虔诚地信奉佛教,以至于只要遇到天灾,皇帝就禅让。所以大理国真的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国。在我们华夏帝国,只要一遇到天灾,第一件事是想着要找一个替罪羊,如果实在找不到,也就是皇帝下个罪己诏,自己检讨一下,但从来没有皇帝为了这事退位的。“天龙八部”这四个字从何而来?天龙八部是佛教的八护法,包括天众(提婆)、龙众(那伽)、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天龙寺就是大理国的很多皇帝出家的地方,大理国的皇帝都是真心真意地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孩子,甚至也有让给外姓人的。但禅让的时候也有一个禁忌,如果皇帝主动问你,我要不要禅让给你,你千万不能回答,因为一旦回答了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秦昭王就曾经跟商鞅说过这句话,最后商鞅被车裂了,因为太子听说这件事了。所以当皇帝问你要不要禅让给你的时候,他其实不是真心在问你,而是在试探你。比如刘备临死之前问诸葛亮,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赶紧下跪说,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地辅佐你的儿子的,你千万别这么试探我,我还不想死呢。孙坚临死之前也曾经跟张昭说过,不然东吴归你吧,张昭说,你放心,我肯定辅佐你儿子。刘表也曾经跟刘备说过,你刘备雄才大略,荆州干脆交给你吧,刘备赶紧大哭着说,兄弟,你千万别跟我来这个,我对你一点外心也没有。

总之,大理段氏是真心真意地禅让,其中也包括大家特别熟悉的段正淳,他最后将皇位禅让给了段誉,段誉最后选择了出家,又把皇位禅让给了他的儿子。在华夏大帝国里都没能真正执行下去的禅让,最后居然在大理这个小国得到了实现。

以上就是禅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