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 »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全文在线阅读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第二节 尴尬是困境也是出口

关灯直达底部

既然尴尬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会说话”就一定意味着善于化解尴尬。本节选取了六个典型场景,分别是被贴标签、被表扬时不知如何回应、想拉近关系却被拒绝、和上级单独相处时不知该聊什么、重大场合不知该怎样发言等,是不是听起来就很尴尬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难题吧。

用悬念破执念

我们反感被人贴标签,

但又习惯先贴标签,再去感受。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北方人,但是完全不会喝酒,所以在应酬的时候就会很尴尬。对方一旦知道我是北方人,就一定坚持认为我很能喝,不喝就是不给他们面子。我该怎么办呢?

常见的说法:“我是北方人,但是真的不会喝酒。”

更好的说法:“你看我像哪里人?你确定?”

?•为什么要这样说

大脑是喜欢偷懒的,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不假思索地在第一时间给人贴标签,把习惯性的刻板印象加在他人身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地域歧视。一旦你自报家门,别人就难免会有先入为主的看法,再想澄清就会比较困难了。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个标签,那就别等贴上来之后再撕,而是要在别人给你贴标签之前,让对方产生“这个标签真的适用吗”这样的怀疑。只要对方心里隐隐有一丝不妥的感觉,再来说明“情况不是你想的那样”,就会比较容易。

以喝酒为例。酒精代谢能力当然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细想,一听到“北方人”这三个字,脑海里就直接蹦出来“能喝酒”“不喝就是瞧不起我”。所以,在你说出“我是北方人”这句话之前,为了破除对方的执念,不妨给他们设计一个悬念,让对方对于自己的判断产生不确定的心理。

比如,对方问你哪里人,你可以先卖个关子,问他:“您看我像哪里人?”如果没猜对当然更好,就算猜对了,你还可以继续问:“您确定吗?”

这里的关键,就是通过猜测让对方有迟疑。因为一旦他自己也犹豫了,就意味着,其实他觉得你这个人是不好归类的,这样你接下来就好办了。作为一个“非典型的北方人”,你再说自己不会喝酒,听起来就没那么刺耳,再拿这个标签逼你,就是撵鸭子上架了。

当然,有些人不喜欢卖关子,有些地位或者辈分比较高的人,你让他去猜也不合适。但是原则是一样的,那就是在亮明标签前,给对方留下悬念,让他对这个标签产生怀疑。比如,同样的意思你还可以这么表达:“您问我是哪儿人?一眼看不出来吧?其实我是××人,不过不那么典型啦!”这里没有反问,但是“一眼看不出来吧”这句话,其实也是在提醒对方,不要拿地域给你贴标签。

进一步说,面对一个事物,我们既可以先下结论,再去感受,也可以先去感受,再下结论。前者比较容易被成见左右,后者则比较客观。而你要做的,就是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让别人慢点下结论,实事求是地看问题。这很像是品酒里的“盲测”,也就是不看标签,把不同产地和价位的葡萄酒,放在同样的杯子里进行品鉴,这时候尝出的味道,才是最真实的感受。

总之,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先看标签,再去感受。而当你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标签时,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让对方先去感受,再形成印象。一句“你猜”或者“你觉得呢”,可以暂时把标签隐藏起来,换取对方用无差别的中立视角审视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而接下来,即使对方仍然觉得你就是标签所注明的那样,至少中间已经经过了一轮不带成见、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察和思考,对你的刻板印象也就不会那么执着了。

+•延伸思考

用悬念破除执念,目的不是让对方猜谜,而是利用这个猜测的心理活动,让对方不再只用刻板印象给你贴标签。只要对方意识到,其实他一眼也看不出你是什么样的人,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就会用更客观更中立的视角来看待你。

此外,这个设置悬念的说话技巧,除了帮你避免被标签化,也可以让谈话变得更有趣味。比如,在两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对方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了展开更多的话题,你可以反问:“您看我像做什么的?”或者直接说:“很多人都猜不出我是干什么的,其实我是……”

不管是让对方猜测(适用于比较轻松的场合),还是先铺垫一句“很多人都猜不到”再直接给出答案(适用于比较严肃的场合),原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淡化自己身上的标签,避免有可能的刻板印象。

被人表扬,该怎么回应

你越是说自己其实没那么好,

对方出于客气,

就越是要证明你其实比你说的好得多。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每当工作和学习上做出点成绩,有人夸奖我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尴尬。因为不谦虚会得罪人;太谦虚吧,人家又可能觉得你矫情。面对这种两难的情况,应该怎么说话才得体呢?

常见的说法:“没有啦,这只不过是运气好/小聪明而已!”

更好的说法:“我就是下了点笨功夫而已。”

?•为什么要这样说

经常有人说,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因为,当你的成绩明显比别人好的时候,否定别人对你的夸奖,就相当于顺带着否定了那些不如你的人。试想,如果你老是考第一名,而这又真的“没什么了不起的”,那些辛辛苦苦想超过你的人听了,又会做何感想呢?

而且,当你试图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表现谦虚的时候,也给表扬你的人出了个难题。因为你越是说自己其实没那么好,对方出于客气,就越是要证明你其实比自己说的好得多。

比如,对方夸你:“最近老是考第一,你真是学霸啊!”你如果回答:“哪里哪里,纯粹是运气好而已!”对方一定会接着说:“少来!一次是运气,不可能次次都是运气啊,你就是有这个天分啊!”而你接下来再说自己其实没那么厉害,他就会层层加码,最后你也累他也累。

可是,如果你的回应是:“没什么啦,我就是下了点笨功夫而已。”对方最多说一句“那是你谦虚”,几乎不可能接着加码。因为“下了多少笨功夫”这件事,除了你自己,别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他总不能说“我全天监视着你,你根本就没认真学习,你完全就是因为聪明”吧?

所以,把成绩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反而是最能让别人接受,也最能让夸奖适可而止的方法。谦虚还是要有的,但是谦虚的方向,不应该是否定自己的成绩,而应该是肯定自己的努力,借以说明自己“没什么了不起”。这是一个既不得罪别人,也不显得自满的好办法。

进一步说,如果别人夸奖的不是你本人,而是你的孩子,这个原则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中国式家长通常有两个顾虑,一是怕别人觉得自己拿孩子显摆,二是怕孩子被夸多了就骄傲起来。之前有个新闻说的是,有个小孩跟别人讲:“我的父母,配不上我这么好的儿子。”这戳中了很多父母的痛点,纷纷表示“孩子有了自信就不服管了!”所以面对他人对自己小孩的赞美,反而是比自己被夸奖的时候更紧张。

其实,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家长。不是不该夸孩子,而是应该找对夸奖的角度。认真想想就会发现,不是孩子太难管,而是家长自己太自卑,害怕孩子有了自信,自己就管不住。而正是因为这种中国式的担忧,才导致整个教育文化都吝于给孩子赞美和肯定,反而让小孩普遍缺乏自信,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现象。

所以,你不要觉得不该夸孩子,只要找对夸奖的角度,就能适当地鼓励孩子,也能照顾到听众的感受。举例来说,当别人称赞“你家孩子真聪明”的时候,你完全不用否认这一点,但是可以把话题引向“努力”这个方向。比如说:“这孩子,是挺努力的,也不怎么出去玩,放假了,也是天天在家看书。”或者说:“嗯,他对这方面是挺有兴趣、挺专注的。”

这样的回应,既没有否认对方的说法,又没有打击自己孩子的积极性,反倒是提醒孩子要继续努力,不要躺在成绩上睡大觉。把成绩归功于努力、兴趣或是平时下的功夫,别人听起来,也不会觉得反感。

总之,不管人家夸的是你孩子还是你,诀窍就是顺着对方的话讲下去,但是少说先天的天赋,多说后天的努力。这样一来,既不用否定对方,又不用否定自己,更不会让人觉得你得意扬扬、自我膨胀,可谓一举三得。

+•延伸思考

接受批评,只需要虚心就可以,但是接受表扬,则需要在谦虚和真诚之间掌握平衡。也就是说,你必须真诚地意识到你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对方夸奖得有道理;又要谦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还有不足,以后还得继续努力。

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话题引向你为现在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上。最妙的是,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你知道。所以别人也不好否认,说你只是为了表示谦虚才这么说的。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对方层层加码的表扬带来的尴尬,对方也会默默觉得你真是个谦虚谨慎的人。

进一步说,中国人一向不太习惯接受表扬,特别是当对方表扬自己的孩子时,中国式父母几乎会本能地对孩子进行否定。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担心,夸奖孩子的努力,保护孩子的自信,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被人戳中痛处,怎样提醒下不为例

有时候,

用枪得不到的东西,

却可以用鲜花得到。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家庭聚会时,亲戚长辈总爱提到我的前任。我很不高兴,又不好当场翻脸给长辈难堪。这种时候该怎么说,才能让他们消停一些呢?

常见的说法:“我真的不想再提到他了!别说这个了。”

更好的说法:“我想到就难受,别说这个了。”

?•为什么要这样说

每个人都有不想被提起的过去。而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当别人戳到这些痛处的时候,勃然大怒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会让那些本来就想伤害你的人窃喜,让那些只是无心之失的人觉得受到冒犯。

可是另一方面,你也可能会觉得,如果情绪表达得不够激烈,别人还是不理解问题的严重性,万一下次再犯怎么办?难道就没有既不反应过激,也不留下后患的办法吗?

当然有,那就是:强烈地表达感受,而非激烈地表达想法。

比较一下刚才提到的两种说法。“我真的不想再提这件事了,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这是一种激烈的情绪,表达的是你的想法,是对于他人的要求,容易激起对方的反弹,觉得你小题大做。

而“我真的很难受,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虽然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表达,但它表达的却是你自己的感受,就算同样也是在提要求,听起来却会好受得多。因为这时候你的请求,是希望对方体谅你的痛苦,而非被你强烈的情绪胁迫。也就是说,听你的,是因为爱你,而不是因为怕你。

当然,对于前任,最好的做法是解开心结,当成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不要有负面的态度。但是如果你实在做不到这一点,那至少也不要用负面态度去看待提及前任的人。这是因为,亲近的人戳到你的痛处,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意的。而你之所以觉得他们掌握不好说话的尺度,是因为每个人对不同话题的敏感度都不一样。

同样的话,对某个人可以聊,对其他人就未必能聊。就像关于前任的话题,就是有人能接受,有人不能接受。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底线表达清楚,一厢情愿地期待对方自己揣测,也就难怪经常会感到受冒犯了。

这种预设对方“应该”了解自己感受的误会,在心理学上叫作“自我透明的错觉”。顾名思义,你对你自己来说是透明的,所以就误以为自己在别人眼中也是透明的。可是在别人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又没有读心术,怎么可能理所当然地知道你想说什么,又不想说什么呢?

具体来说,你可能觉得,前任是任何人都不愿提及的话题。可是对亲戚(特别是长辈)来说,他们可能误以为这是一个对你有吸引力,又能接近两代人关系的共同话题,适合用来表示对你的关心。所以你真正需要的,绝对不是怼人,而是很真诚地表达你的感受,请求他们不要再说了。

你要知道,越是难过,越不要用言语暴力逼对方屈服。因为敌意只能激发敌意,求助才能收获善意。即使你有非常强烈地阻止对方继续说下去的冲动,也不能抓狂,而是要照顾对方的感受,用他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你的要求。想要耳根清净,就得接受一个事实——有时候,用枪得不到的东西,却可以用鲜花得到。

所以,你可以说:“请你别说这个了,我会难受的。”或者也可以用更软的语气说:“拜托啦,别提这个了,我心里不太舒服。”这不是命令,而是请求。对于无意中伤害你的人来说,请求一定比命令更有效。即使对方再怎么神经大条,无法察觉你的心情,你把话讲明白了,他们也总是会收敛一些的。

+•延伸思考

在任何提到让你不舒服的话题的场合,都可以这样做。比如,老同学拿你当年的糗事开玩笑,其实你心里仍耿耿于怀。与其自己憋着装大度,倒不如真诚地表达你的感受。毕竟,装是装不长久的,你自己难受,最后却只能换来对方一句“你介意的话怎么不早说?”这又何必呢?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软弱的一面,也都有不想提及的伤口,需要彼此细心呵护。你暴露出自己受伤的弱点,不用觉得丢脸。倒是对方会觉得,自己居然没有关注到你的感受,需要你把话说得这么明白,这是他自己的失礼。

遇到大牛,怎样跟他要微信

跟牛人拉近关系,

不是靠乞求,

而是靠给予。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工作上常常会遇到各行各业的牛人,我很想向他们讨教学习。但我每次冲上去直接问“能不能加微信”时,通常都会被拒绝。我该怎么提高跟牛人要微信的成功率呢?

常见的说法:“我非常崇拜您,很想跟您请教,可不可以加您的微信呢?”

更好的说法:“我任职的公司,有些业务可能会跟您合作,想跟您分享交流一下,可不可以请问您的联系方式呢?”

?•为什么要这样说

在解释这个说法好在哪里之前,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自己是某个领域的大神,遇到小粉丝跟你要微信,你不想给的理由是什么呢?

是“徒增麻烦”,对吧?因为这个时候,对方把自己定位成“索取者”,单方面想向你请教。加了微信之后,总免不了要应酬几句,更不用说还可能会无意中暴露某些隐私。而这种付出,却没有任何好处,谁会愿意呢?所以,除非是一时没想好怎样婉拒,否则你是不会加陌生人微信的。

所以,作为“要加微信”的这一方,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件事上,你越是客气,就越容易把自己限定为单纯的“索取者”身份,想达到目的也就越难。

你可能会问:“要不然还能怎么办?毕竟人家是大神,我只是小透明而已”。但是这样想就错了,因为无论地位有多悬殊,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都是“对等”,完全的索取和给予,既不现实,也不应该。而且,表面上的差距越大,你就越是不能妄自菲薄、自我否定,反倒是应该多想想,你有什么地方是能帮到对方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即使作为个人来说,对方什么条件都比你好,什么能力都比你强,但是你所在的学校或者公司,是不是有和对方合作的机会呢?而你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当然也就可以帮对方做些事情了。就算对方是诺贝尔奖得主,而你只是个普通的大学生,如果对方到你们学校来讲座,你也是有可能作为志愿者提供接待服务的对吧?这就是你有可能帮到对方的地方了。

再退一步说,就算连这种机会都没有,你作为资历特别浅的年轻人,至少也有些年轻人独特的优势吧?哪怕是你的游戏级别比对方高,综艺节目看得比对方多,“带你开黑打排位”“给你介绍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都可以是你给对方提供的帮助。

而且,关键不是你事实上能帮到对方什么,而是你有没有这个心意。谁都不喜欢“伸手党”,你能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对等的交流对象,你所崇拜的人才能重视你,愿意跟你多联系。

所以,在“能不能留个联系方式”这句话的前后,一定要附带一句“我能为您做些什么”,这样才显得有诚意。即使只是简单的一句“以后还有些问题想向您请教,能不能留个联系方式?如果您想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也可以随时跟我聊啊”,也会大大提高你“套瓷”成功的概率。

以上说的,是跟牛人拉近关系时的“自我定位”问题,而接下来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你可以采取“迂回战术”,进一步降低被拒绝的可能性。

有时候,对方当场拒绝加你微信,未必是不想理你,而是因为朋友圈会暴露许多生活隐私。如果对方无法确认你的企图、来历,当然不能贸然答应。所以,你可以从不那么隐私的联系方式入手,比如第一步先要电子邮箱,这种比较公开的联系方式,对方不太可能不给你。

更有意思的是,你既然是当面要到的电子邮箱,所以当你通过这种方式联系对方时,他也不太可能不理你。而利用这种方式,有两三轮信息往来之后,再要微信,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甚至对方还有可能直接回应你:“现在很少用邮箱了,不如直接加个微信吧!”那你不就一步到位了吗?毕竟,你先要电子邮箱而非微信,已经表示出对于对方隐私的尊重,对方投桃报李直接给你微信,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当然,除了这些技巧,想要建立跟牛人的密切联系,你本身的底气、价值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而如果遵循了所有这些原则之后,对方还是不肯加你微信,那也没什么好纠结的,因为你的目的不是“搞定”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尊重值得尊重的人,并且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

+•延伸思考

被崇拜是好事,但是没人喜欢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付出的崇拜者。与其想着自己要什么,不如反过来想想你能给予对方什么。无论差距多大,只要认真思考,你都一定能发现自己对别人的价值,而这正是拉近与其关系的基础。

学会提问,和老板单独相处不尬聊

老板不是想跟你交朋友,

老板只是想展现出“亲切的形象”。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最近常常需要跟老板单独出差,但每次我都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该聊什么。老板也感觉到我很拘谨,要我放松一点,把他当朋友看,这反而让我更紧张了。我到底该怎样跟老板自然地相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