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鱼羊野史·第1卷 » 鱼羊野史·第1卷全文在线阅读

《鱼羊野史·第1卷》2月23日

关灯直达底部

《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2月23日。1988年的这一天,中国电影《红高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创造了历史。1455年的这一天,欧洲人说他们发明了活字印刷。1951年的这一天,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逝世。1945年,爆发了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硫黄岛战役,美军攻到了山顶并拍下了著名的升国旗的照片。

| 《红高粱》获金熊奖 |

1988年的这一天,中国电影《红高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家订《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上登了很大一篇报道叫《青年导演张艺谋荣膺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我当时看到后很激动。张艺谋导演青年时代经历了各种运动、各种磨炼,最终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著名的七八级。七八级不光是在电影学院,在各个大学都是最牛的一届,因为当时是前后十届考生一起参加高考,所以一个班的同学能差十多岁。

张艺谋导演、陈凯歌导演等等,都是二十七八岁才进到电影学院读书,但是正因此而成就了“第五代导演”。因为导演不像摄影、美术、灯光这些,不光是个技术活,导演最重要的是了解人,了解人生,了解人世。十八岁的学生考到导演这一行业,毕业以后才二十二岁,出来就当导演,他其实连爱情都没看明白,更别说看清人。当时二十七八岁的这一批人,经历过生活磨炼,见过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最后造就了中国的第五代导演。首先是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一举成名,但是陈凯歌导演当时并没有得到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大奖。三大国际电影节是指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不包括在内,它是美国国内电影节。到今天,三大电影节略微拉开了距离,戛纳一枝独秀,柏林电影节后来慢慢转向政治化,已经差了很多。威尼斯电影节由于坚持给一些没有票房的电影奖项,所以跟前两个慢慢地拉开了距离。但在当时,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还是和戛纳齐名的电影节。这次是张艺谋开天辟地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大奖,大家都非常欢欣鼓舞。

据说张艺谋导演获奖时,还有一个关于陈凯歌导演的传闻。我非常尊敬陈凯歌导演,陈凯歌导演还是我北京四中的大师兄,所以凯歌导演看到下面这段不要生气。当时凯歌导演成名作《黄土地》的摄影师是张艺谋,凯歌导演看到张艺谋获奖的报纸,据传闻说他当时正在上厕所,然后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因为心里百感交集,自己的摄影师导演的作品都得了柏林金熊奖。凯歌导演奋发图强,后来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电影之一《霸王别姬》,得了比柏林电影节更高一级的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也是中国电影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一个金棕榈奖。

《红高粱》是一部划时代的电影,今天来看依然很激动。我们的电影一直都是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有现实主义传统,我们的艺术教育从艺术概论开始就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教育。而《红高粱》荡气回肠,第五代导演第一次冲破了现实主义的藩篱。还有一个要提的人,《红高粱》的原作者、编剧是莫言老师,那时候因为《红高粱》也是一炮成名,在很多年以后,莫言老师终于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按说在国际上的地位应该高于这三大电影节。莫言老师得奖的时候,张艺谋导演还发去了贺电,祝贺老搭档、老朋友得奖。那个动荡年代,确实诞生了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一大批优秀的导演,还有莫言、苏童、余华、王朔等优秀的作家,是文艺的黄金年代,《红高粱》应该算是黄金年代里面最闪光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还成就了姜文、巩俐,成就了著名的摄影师顾长卫。一部好电影、一个好时代,能成就一大片人。这一天,值得纪念。

| 张伯苓去世 |

1951年这一天,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先生去世。民国时代对我们国家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当时创立了那些大学。那些大学一直到今天,依然是这个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心灵,包括南开大学在内。南开大学在张伯苓校长手里发展成一流的大学。当时南开大学是私立大学,不像北大是国立大学,清华是由美国人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堂。私立大学办得这么好,成为与清华、北大齐名的中国最好的大学,确实了不起。抗战期间著名的西南联大创造了无数传奇,西南联大其实就是清华、北大、南开一起联合成立的。

南开不光有大学,还有中学,周恩来总理就毕业于南开中学。到今天,天津的文化标志首先是两所大学——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两所大学实际上是在一个校园里,从天津大学进大门,走着走着就可以走到南开。这两所优秀的大学是天津的骄傲,也是民国时代的最好的大学,感谢张伯苓校长。

| 首次活字印刷《圣经》 |

1455年德国发明家约翰内斯·古腾堡制成了第一台活字印刷机,印刷了第一部《圣经》。我们一直说印刷术是我们发明的,当时已经是1455年了,活字印刷术到底是他发明的,还是从我们这儿传过去的?不管怎么样,这是人类巨大的进步。

文艺复兴当然有很多很多原因,但我个人觉得,是印刷术直接导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人类的文化和科技永远分不开,有的时候文化向前进,科技跟着走。但大部分时候是科技在推动,然后文化在解释。在没有活字印刷术前,欧洲只有贵族、宗教教士们才看得起书。那时候用的是羊皮纸,那得多少只羊才能弄出够一本书的羊皮纸。书又不能印刷,还得去抄,所以那个时候人们的识字率极低,民间普遍民智未开。这才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封建落后的东西,人们长期处在黑暗时期,实际上那个黑暗时期就是愚民时期,宗教说什么就是什么。

印刷术一下子突破了这个禁忌,书可以流传到民间,民间大量的年轻人开始读书,于是诞生了大量的新兴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不是守旧的贵族,也不是宗教的传教士,他们开始思考、开始学习、开始交流,他们开始不服气、开始奋斗,这才导致了伟大的文艺复兴的到来,文艺复兴把欧洲从黑暗时代带到光明,开始向前进。所以印刷术不管是我们传过去的,还是他们自己发明的,都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的里程碑。

| 美军士兵在硫黄岛竖起国旗 |

1945年的今天,美军随军记者拍下《美军士兵在硫黄岛竖起国旗》这张照片。大家去华盛顿的时候能看到这个雕塑,就是这个姿势。硫黄岛战役是二战中整个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瓜岛战役当然也很惨烈,美军打了半年,歼敌两万四千,但自身伤亡只有五千多。而在硫黄岛战役中,美军打了六周歼敌两万,却付出了两万五千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才占领了这个弹丸小岛,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硫黄岛是一座火山岛,日军的守军也就两万多人,美军当时是大军进攻,整个战列舰队、巡洋舰队、航空母舰一直停在外海,铺天盖地地轰炸。航空母舰轰炸,战列舰406毫米的大炮不停地向所有的山头、所有的岩洞、所有的工事轰击,每颗炮弹一吨多重,然后美国已经身经百战的最精锐的海军陆战队登陆,打了很长很长时间。实际上,2月23日这一天,并不是硫黄岛战役取得胜利的那天,而是硫黄岛战役中美国海军攻打硫黄岛的最高峰——折钵山的那天,攻到山顶之后,美军竖起一面国旗,这时正好被一个叫罗森塔尔的记者看到了,于是就拍了这张照片。照片拍了以后,这个记者觉得国旗好像不够大,士兵的姿势也不够优美,于是就找了一面更大的国旗,然后又重新让这几个士兵做了一遍,重新拍了一张照片。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不是最开始的那张。

这张照片紧接着就登到了美国的报纸上,极大地振奋了军心和民心。所以这张照片非常重要,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荣誉所在,现在也成为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最重要的雕塑之一。当然,硫黄岛战役到此还远远没有结束,而且后面非常惨烈,照片上出现的士兵,有半数在插完国旗之后,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都牺牲了。最后,两万日军几乎全部阵亡,美军的伤亡加起来也有两万五千人。

硫黄岛战役是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战役,但是从此美国取得了对日本轰炸的最重要的前沿阵地。所以硫黄岛战役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乃至人类战争史上都是一场载入史册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