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燕乐考原 » 燕乐考原全文在线阅读

《燕乐考原》卷二 宫声七调

关灯直达底部

《燕乐考原》卷二宫声七调

(宋欧阳修)《新唐书乐志》:

“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为七宫”。

唐段安节《琵琶录》:[又名《乐府杂录》]

“去声,宫七调──

第一运正宫调,(杀黄钟)

第二运高宫调,

第三运中吕宫,

第四运道调宫,

第五运南吕宫,

第六运仙吕宫,

第七运黄钟宫。”

(《琵琶录》之运次,除七角之外,皆以杀黄钟之调,为第一运。)

(元脱脱)《辽史乐志》:

“一曰娑陀力旦——

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元脱脱)《宋史乐志》:

“宫声七调——曰正宫,曰高宫,曰中吕宫,曰道宫,曰南吕宫,曰仙吕宫,曰黄钟宫,皆生于黄钟”。

(否!「生于黄钟」,何以见得有用(大/夷/夹/无/仲/黄/林)七律之意?就算有用七律之意,何以见得不是黄/林/太/南/姑/应/蕤,等七律?

「皆生于黄钟」者,当是以杀黄钟之正宫,为七宫之首之谓也。

或云,七宫之音阶,皆等同于黄钟均之黄钟宫音阶也。)

宋沈括《补笔谈》:

“燕乐七宫——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与《唐志》、《辽志》(及《宋志》、《琵琶录》皆)同。]

案:燕乐七宫一均,即琵琶之第一弦也。分为七调,琵琶以第一弦为黄钟宫,故曰七宫也。

(咦!《燕乐考原序》载:” 以琵琶之第二弦为黄钟”、 “黄钟宫……….此琵琶第一弦之第一声。此又言:”琵琶以第一弦为黄钟宫”。)

考琵琶第一弦,其巨细与琴之第七弦等。(今乐工所弹琵琶,第一弦即用琴之第七弦。)琴之第七弦为夹钟清声,

(既然琵琶以第一弦为黄钟宫、琴之第七弦又为夹钟清声,又为何说「琵琶第一弦,其巨细与琴之第七弦等」呢?当是与琴之第六弦(黄钟清声)等吧!)

又,作者认为琴之一弦为黄钟,二弦为夹钟,三弦为仲吕,四弦为夷则,五弦为无射,六弦、七弦则一、二之清声也。

且一弦为宫,谓之黄钟之均、然此系一弦为Mi,四弦为Do之夷则均,一弦为宫则属夷则均,何云「黄钟之均」?凌廷堪是以夷则均为黄钟均者?还是但凡黄钟为宫,即属黄钟均?)

故《唐书乐志》以为,燕乐宫调乃应夹钟之律也。

[《宋志》亦云,燕乐以夹钟为律本。]

(唐燕乐以夹钟为律本者,七均可构成夹钟一均──以夹钟为五度链之最低音也。

「燕乐应夹钟之律」、「以夹钟为律本」与上文又何干呢?))

《梦溪笔谈(教坊燕乐)》云:今教坊燕乐,比律高二均弱,

(二均者,连续迭两个纯五度成九度,也就是大二度)

[<燕乐十五声>又载:“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 只以『合』(黄钟)字,当(古乐之)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簇之间。”]

大吕比黄钟高一均,太簇比黄钟高二均,则所谓夹钟为律本者,实宋世雅乐太簇之律也。

故《笔谈》既云“高四字近夹钟,高五字为夹钟清”。

《补笔谈》又云:(宋之)“高四字配太簇,高五字配太簇清”也。

(否!唐「夹钟」为律本者,实宋世「大吕」之律也。

原文当是:

“『高四』(太簇) 字近(古乐之) 夹钟 (姑洗之间) ;

『高五』(太簇) 字为(近古乐之)夹钟清(姑洗清之间)”。之意)

(琵琶丝声,故四、五二字有高下之别。竹声则无之。)

盖燕乐字谱,实应五声二变,不能与十二律一一相配。

(否!高四字、高五字皆配太簇、其它字谱亦有定配,如何能谓「不能与十二律一一相配」。)

故《笔谈(燕乐二十八调)》云:“今之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一律,……独蕤宾一律都无。内中管仙吕调,乃是蕤宾声,)亦不正当本律,其间声音出入,亦不全应古法,略可配合而已。”

(否!如卷一所注,《补笔谈》所云,系宋之字谱与宋律对应问题。

而《笔谈》所云,则系宋律与唐律相比问题。

这是两回事,作者将之混同为一事,乃有此误!)

燕乐七宫,既应太簇之律(?)。则所谓七宫生于黄钟,用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仲吕、黄钟、林钟七律者,(宋制?)实则夹钟、无射、仲吕、黄钟、林钟、太簇、南吕、七律也。(唐制?)

(凌廷堪因见七宫各杀大/夷/夹/无/仲/黄/林七律,乃以为「七宫生于黄钟」者,系「七宫只用此七律」。其之所谓宫调,不但同于宫均,且宫均是指大/夷/夹/无/仲/黄/林(大吕均)七律,而非黄/林/太/南/姑/应/蕤!)

故《笔谈(燕乐二十八调)》云:

“夹钟宫今为中吕宫,

林钟宫今为南吕宫,

无射宫今为黄钟宫”也。

(原文是:”中吕宫,却是古(?)夹锺宫;南吕宫,乃古(?)林锺宫;今林锺商,乃古(?)无射宫;今大吕调(?当是南吕调),乃古(?)林锺羽。虽国工亦莫能知其所因。”

所有「古」字,当是衍文。原文当是:”古中吕,却是今夹锺;古南吕,乃今林锺;古黄锺,乃今无射;古南吕,乃今林锺”。)

燕乐以字谱为主,但以律吕之名缘饰之,杀声用某字,即为某宫调。所谓:

“黄钟宫今为正 宫,用 六字”者,今琵琶之六字调也。

“大吕宫今为高 宫,用(下)四字”者,今琵琶之四字调也。

“夹钟宫今为中吕宫,用(下)一字”者,今琵琶之一字调也。

“仲吕宫今为道调宫,用 上字”者,令琵琶之上字调也。

“林钟宫今为南吕宫,用 尺字”者,今琵琶之尺字调也。

“夷则宫今为仙吕宫,用(下)工字”者,今琵琶之工字调也。

“无射宫今为黄钟宫,用(下)凡字”者,今琵琶之凡字调也。

此其故,唐、宋儒者不知之,习于乐者或知之,不知者则合燕乐而高谈古律。知之者或不能言,即言之亦不能尽。近代儒者及伶工,皆不复知之矣。故儒者论律,及文人辑填词度曲之谱,咸视正宫、双调等怖若鬼神,而不敢置喙(说话)也。]

[又案:王(灼,字)晦叔《碧鸡漫志》云:

“今<凉州>见于世者凡七宫曲,曰黄钟宫(当是正宫)、道调宫、无射宫(当是黄钟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高宫。”

此七宫次序,既不由清浊,又不云正宫而云黄钟宫,不云黄钟宫而云无射宫,疑皆有误。]

正宫

《琵琶录》:(去声)宫七调,第一运正宫调。

《宋史律历志》:(引宋仁宗景佑《乐髓新经》)黄钟之宫,(为子、为神后、为土、为 鸡 缓、)为正宫调。

《补笔谈》:六字配黄钟清。

又:黄钟宫今为正宫,杀声用六字(黄钟)。

又:正宫用九声,高五、高凡、高工、尺、上(?勾)、高一、高四、勾(六)、合。(七商之大石调、七羽之盘涉调同。)

宋王灼《碧鸡漫志》:黄钟(之)宫即俗呼正宫。

宋张炎《词源》:黄钟(之)宫俗名正黄钟宫。

[案:燕乐七宫、七商、七羽,皆以黄钟为第一运。

七宫之第一运,即案琵琶大弦之第一声也。大弦最浊,故以为宫声之均,名为黄钟,实应太簇之律,故不曰黄钟宫,而曰正宫也。(第一宫弦之第一声为黄钟,则空弦(第一声?)为黄钟(实应太簇)?)

正宫即琵琶之六字调,故杀声用六字也。某宫调则杀声用某字以纪之,非宫调别无可辨,徒恃此而辨也。

蔡季通因杀声,乃撰为起调/毕曲之说,谓六十调之辨,全系乎此。谬矣!

又,宫即调也;(宫/商/角/羽,皆属四声调之一。)《琵琶录》作于唐时,《乐髓新经》作于宋时,“正宫”下皆有“调”字,亦不始于沈(璟)宁庵(1533─1610)也。)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

四十大曲,

(校:原引作四十六曲”双行小字,据王国维<唐宋大曲考>改。下同。)

正宫曲三:<梁州>、<赢州>、<齐天乐>,

队舞大曲十八,正宫曲一:<平戎破阵乐>,

曲破二十九,正宫曲一:<宴钧台>,

小曲二百七十,正宫四十:<一阳生>、<玉窗寒>、<念边戍>、<玉如意>、<琼树枝>、<鹔鷞裘>、<塞鸿飞>、<漏丁丁>、<息鼙鼓>、<劝流霞>;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正宫曲二:<倾杯乐>、<三台>;

云韶部大曲十三,正宫曲一:<梁州>。

[案,柳永《乐章集》,正宫有<黄莺儿>、<斗百花>(亦名<夏州>)、<玉女摇仙佩>、<雪梅香>、<尾犯>、<甘草子>六曲。

张先《子野集》,正宫有<醉垂鞭>一曲。

韩玉<东浦词>,有正宫曲<秋江>一曲。

姜夔《白石集》,有正宫<齐天乐>一曲。

又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有正黄宫<福寿永康宁>、(玉轴琵琶独弹。)<庆寿新>(觱栗起。)二曲。“正黄宫”当即正宫也。)

金院本,正宫十四曲:<文序子>、<文序子缠>、<甘草子>、<甘草子缠令>、<梁州三台>、<梁州缠令>、<梁州令断送>、<三台>、<虞美人缠>、<应天长>、<万金台>、<脱布衫>>、赚、尾。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正宫二十五章:

<端正好>、<滚绣球>(亦作子母调)、<倘秀才>(亦作子母调)、<灵寿杖>(即<呆骨朵>)、<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伴读书>(即<村里秀才>)、<笑和尚>、<白鹤子>、<双鸳鸯>、<货郎儿>(入南吕调转)、<蛮姑儿>、<穷河西>、<芙蓉花>、<菩萨蛮>、<黑漆弩>(即<学士吟>、<鹦鹉曲>)、<月照庭>、<六么遍>(即<柳梢青>)、<甘草子>、<三煞>、<啄木儿煞>(亦入中吕)、<煞尾>。

[案:元陶九成《辍耕录》,正宫亦二十五章,调名与此间有不同。

又明臧懋循《元曲选》载陶九成《论曲》,正宫作五十四章。存此备考。

至于明人所撰之谱,多不可据,故不录。)

高宫

《琵琶录》:宫七调,第二运高宫调。

(以大吕为杀声的大石调,何以是《琵琶录》宫声的第二运呢?因为《琵琶录》无论七宫/七羽/七商,皆以杀声为黄钟(唐则为太簇)的调为第一运。)

《宋史律历志》:大吕之宫(为大吉、)为高宫。

《补笔谈》:下四字配大吕。

又:大吕(之)宫今为高宫:杀声用(下)四(大吕)字。

又:高宫用九声,下五、下凡、(下)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七商之高大石调、七羽之高盘涉调,同(均)。)

《碧鸡漫志》:大吕(之)宫俗呼高宫。

《词源》:大吕宫俗名高宫。

[案:七宫之第二运,即案琵琶大弦之第二声也。

黄钟一均(?七宫?),既实用太簇(一) (否!当是宋制比唐制高二律!)、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七律(此七律实属夹钟均,唐以夹钟为律本,宋制高二律,故改以大吕为律本。)则此调居第二,名为大吕,实应夹钟,故不曰大吕宫,而曰高宫也。(宋之大吕等于唐之夹钟。)

高宫即琵琶之四字调,故杀声用(下)四字也。此调较正宫高一律,故谓之高宫。)

《宋史乐志》:

曲破 二十九,高宫曲一:<静三边>。

小曲二百七十,高宫曲九:<嘉顺成>、<安边塞>>、<猎骑还>、<游兔园>、<锦步帐>、<博山炉>、<寒杯>、<雪(云)纷纷>、<待春来>。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高宫曲一:<倾杯乐>。

[案:高宫,宋教坊队舞、云韶部及太宗所制新奏皆不用。

而《碧鸡漫志》云“<凉州>有高宫”,

又云“<念奴娇>又转入高宫。”、(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有高宫<惜春>(方响独打)、<缠令神曲>(筝琶风方响合)二曲。

姜白石<大乐议>亦云:“阙大吕之商、羽。”(大吕之角就不阙么?)则是南渡时高宫尚存,但不多用耳。

至金院本、元杂剧始阙高宫也。)

中吕宫

《琵琶录》:宫七调,第三运中吕宫。

《宋史律历志》:夹钟之宫为中吕宫。

《补笔谈》:下一字配夹钟。

又:夹钟(之)宫今为中吕宫,杀声用(下)一字。

又:中吕宫用九声,紧(高?)五、下凡、高工、尺、上、下一、下(高?)四、六、合。(七商之双调、七羽之中吕调,同(均))。

《词源》:夹钟宫俗名中吕宫。

[案:七宫之第三运,即案琵琶大弦之第三声也。(第三声非太簇而是夹钟。因宋制无太簇之宫)

黄钟一均,既实用太簇(一) (否!当是宋制比唐制高二律!)、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七律, (此七律实属夹钟均,唐以夹钟为律本,宋制高二律,故改以大吕为律本。)则此调居第三,名为夹钟,实应仲吕,故不曰夹钟宫,而曰中吕宫也。(宋之夹钟等于唐之仲吕。)

中吕宫即琵琶之一字调,故杀声用(下)一字(夹钟)也。

《梦溪笔谈》既云“高四字近夹钟”,

《补笔谈》又云“下一字配夹钟”,则所谓以字谱分配律吕者,亦不过意为迁就而已,不能正相应也。余仿此。)

(否!“下一字配夹钟”,指宋制之夹钟是bSi。“高四字近夹钟”,意指宋乐之『高四』字(太簇),近唐乐之夹钟与姑洗之间;也就是所谓的「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宋之律制,比唐之律制高不到两律。《梦溪笔谈》无误!)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

四十大曲, 中吕宫曲二:<万年欢>,<剑器>;

队舞大曲 十八,中吕宫曲一:<大宋朝欢乐>;

曲 破 二十九,中吕宫曲二;<杏园春>、<献玉杯>;

小 曲二百七十,中吕宫十三:<上林春>,<春波绿>,<百树花>、<寿无疆>、<万年春>,<击珊瑚>、<柳垂丝>、<醉红楼>、<折红杏>、<一园花>、<花下醉>、<游春归>、<千树柳>。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中吕宫(《宋史》脱宫字,误!)四:<倾杯乐>、<剑器>、<感皇恩(化)>、<三台>。

云韶部大曲十三,中吕宫曲一:<万年欢>。

[案:柳永《乐章集》中吕宫有<送征衣>、<昼夜乐>、<柳腰轻>、<梁州令>四曲。

张先、《子野集》中吕宫有<南乡子>、<菩萨蛮>、<踏莎行>、<感皇恩>、<西江月>,<庆金杯>、<浣溪沙>、<相思儿令>、<师师令>,<山亭燕慢>,<谢池春慢>、 <惜双双>十二曲。

《姜白石集》自制曲中吕宫有<扬州慢>、<长亭怨慢>二曲。

《碧鸡漫志》“<虞美人>旧曲三,其一中吕宫。”

又“夹钟宫<春光好>,唐以来多此曲。”夹钟(之)宫,即中吕宫也。

又(周密)“圣节排当乐次”夹钟(之)宫有<万寿永无疆>引子、(觱篥起)、<圣寿齐天乐慢>(同上)、<帝寿昌慢>(笛起)、<升平乐慢>(笙起)、<万方宁慢>(方响起)、<永遇乐慢>(觱篥起)、<寿南山慢>(笛起)、<练春光慢>(笙起)、<赏仙花慢>(觱篥起)、<碧牡丹慢>(方响起)、<上苑春慢>(笛起)、<庆寿乐慢>(笙起)、<柳初新慢>(觱篥起)、<万寿无疆薄媚曲破>(诸部合)十四曲。)

金院本,中吕宫五曲:<迎仙客>、<满庭霜>(即满庭芳)、<踏莎行>、<粉蝶儿>、<石榴花>。

[案:金院本无中吕宫,但有中吕调,今以<张予野集>及《中原音韵》考之,此五曲是中吕宫,故载于此,其余皆载入中吕调。)

元《中原音韵》中吕宫三十二章:(本无宫字,今补入)

<粉蝶儿>、<叫声>、<醉春风>、<迎仙客>、<红绣鞋>(即朱履曲)、<普天乐>、<醉高歌>、<喜春来>(即<阳春曲>)、<石榴花>、<斗鹌鹑>、<小上楼>、<满庭芳>、<十二月>、<尧民歌>、<快活三>、<鲍老儿>、<古鲍老>、<红芍药>、<剔银灯>、<蔓菁菜>、<柳青娘>、<道和>、<朝天子>(即<谒金门>)、<四边静>、<齐天乐>、<红衫儿>、<苏武持节>(<即山坡里羊>)、<卖花声>(即<升平乐>亦作<煞>)、<四换头>、<摊破喜春来>、<乔捉蛇>、<煞尾>。

[案:(元陶九成) 《辍耕录》中吕宫曲三十八章,

(明臧懋循)《元曲选》中吕宫七十三章,与此不同。)

道调宫(《宋史乐志》作”道宫”)

《琵琶录》:宫七调,第四运道调宫。

《宋史律历志》:仲吕之宫为道调宫。

《补笔谈》:上字配仲吕。--

又:仲吕(之)宫今为道调宫,杀声用上字。

又:道调宫用九声,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下(高)四、六、合。(七商之小石调、七羽之正平调,同(均)。)

《词源》:仲吕(之)宫,俗名道宫。

[案:七宫之第四运,即案琵琶大弦之第四声也。

黄钟一均,即实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七律(此为夹钟均七律,何云「黄钟一均」?),则此调居第四,名为仲吕,实应林钟,(宋之中吕与唐之林钟同高)故不曰仲吕宫,而曰道调宫也。

道调宫即琵琶之上字调,故杀声用上字(仲吕)也。

《唐会要》,“林钟(之)宫时号道调宫”,然则宫声七调,实起太簇,盖唐人之遗制。

《碧鸡漫志》云,“(唐)《理道要诀》:”林钟(之)宫时号道调宫’。

然今之林钟(之)宫,即‘时号南吕宫。

而道调宫,即(古)之仲吕宫也。”

(?,今道调宫才是仲吕(之)宫,「古」字疑衍)

不知七宫起太簇,则林钟宫为道调宫(?),若依古起黄钟,则林钟宫为南吕宫(?),仲吕为道调宫(?),此无足致疑者。

(否!今林钟宫为南吕宫,仲吕宫方为道调宫。

古林钟宫为道调宫,仲吕宫则为中吕宫。)

王(灼,字)晦叔益未之深考也。)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一一

四十大曲,道调宫曲三:<梁州>、<薄媚>、<大圣乐>:

法部曲二,道调宫曲一。<望瀛>。

[案:《宋史乐志》,法部曲止有道调宫及小石调二调。)

队舞大曲十八,道调宫曲一。<垂衣定八方>;

曲 破二十九,道调宫曲一:<折枝花>;

小曲二百七十,道 宫曲九:<会缓龙>、<泛伯杯>、<披风襟>、<孔雀扇>、<百尺楼>、<金尊满>、<奏明庭>、<拾落花>、<声声好>;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道调宫曲二:<倾杯乐>、<三台>。

[案:张先《子野集》,道调宫有<西江月>、<感皇恩>二曲。(与中吕宫字句同)

《碧鸡漫志》,“(唐)天宝诸乐曲名有<凌波神>二曲,其一在道调宫。”

(校:<漫志>原作“(唐)在林钟(之)宫,时号道调宫。”)

又云,”<念奴娇>后复转入道调宫”。

又云,“李珣《琼瑶集》有<凤台>一曲,注云,俗谓之<喝驮子>,不载何宫调,今世道调宫有慢,句读与古不类耳。”

又,(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道调宫有<圣寿永>、(玉方响独打)<出墙花慢>(筝起)、<齐天乐曲破>(诸部合)、<庆芳春慢>(觱栗起)、<延寿慢>(笛起)、<月中仙慢>(筝起)、<寿炉香慢>(稽琴起)、<庆箫韶慢>(觱栗起)、<月明起花灯慢>(笙起)。十二曲。(其锦案:”二”字当作一字。)

金院本,道宫六曲:<凭栏人>、(与越调不同)<美中美>、<大圣乐>、<解红>、赚、尾。

[案:《中原音韵》无道宫,则此调元杂剧已不用矣。

近(长洲)徐(大椿1693-1771)灵昭以沈(璟1553─1610)宁庵《南九宫谱》附录之<鹅鸭满渡船>、<赤马儿>等曲,改题<应时明近>、<双赤子>为道宫者,盖臆说、不可为据。)

南吕宫

《琵琶录》:宫七调,第五运南吕宫。

《宋史律历志》:林钟之宫为南吕宫。

《补笔谈》>:尺字配林钟。

又,”林钟(之)宫今为南吕宫,杀声用尺(林钟)字”。

又,”南吕宫用七声,下五、高凡,(高)工、尺、高一,高四、勾”。(七商之歇指调,七羽之南吕调(即高平调),同。六、合、上三字不用。)(高四、下五并用?此三调且与歇指角同均。)

《词源》:林钟(之)宫俗名南吕宫。

[案:七宫之第五运,即案琵琶大弦之第五声也。

黄钟一均,既实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七律(此七律属夹钟均),则此调居第五,名为林钟,实应南吕,(宋之林钟,与唐之南吕同高)故不曰林钟宫,而曰南吕宫也。

南宫宫即琵琶之尺字调,故杀声用尺字(林钟)也。

《宋史乐志》”夹钟(之)宫谓之中吕宫,林钟(之)宫谓之南吕宫”者,燕乐声高,实以夹钟(?)为黄钟也。

(否!当是「实以大吕为夹钟、夹钟为中吕,林钟为南吕、无射为黄钟、黄钟为太簇」….。

宋律较唐律高二律也!)

考(唐)燕乐虽以夹钟为律本。而(宋)黄钟一均,实应(唐)太簇,非夹钟位。此亦易明之事,不审前人何故昧之。)

(而(宋)黄钟,实应(唐)太簇。与唐以夹钟为律本,无关。作者亦昧者也。)

《宋史乐志》:教坊所秦,凡十八调——

四十大 曲,南吕宫曲二:<赢府>、<薄媚

队舞大曲 十 八,南吕宫曲一:<平晋普天乐> 

曲 破 二十九,南吕宫曲一:<七盘乐

小 曲二百七十,南吕宫曲十一:<仙盘露>、<冰盘果>、<芙蓉园>、<林下风>、<凤雨调>、<开日幌>、<凤来宾>、<落梁尘>、<望阳台>、<庆年丰>、<青骏马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南吕宫曲二:<倾杯乐>、<三台

云韶部大曲十三,南吕宫曲一:<普天献寿>。(此曲太宗所制)

[案:张先《子野集》,南吕宫有<江南柳>、<八宝妆>、<一丛花令>三曲。

《碧鸡漫志》,“南吕宫有<凉州>”。

又,”<河传>唐词存者二,其一属南吕宫”;

又,“<望江南>自唐至今皆南吕宫”。)

金院本南吕宫八曲:<瑶台月>、<三煞>、<应天长>、<一枝花>、<一枝花缠>、<傀儡儿>、<转青山>、尾。

元《中原音韵》,南吕宫曲二十一章:(本无宫字,今补入)<一枝花>、(即<占春魁>)、<梁州第七>、隔尾、<牧羊关>、<菩萨梁州>、<玄鹤鸣>、(即<哭皇天>)、<乌夜啼>、<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即<楚江秋>)、<贺新郎>、<梧桐树>、<红芍药>、<四块玉>、<草池春>(即<斗虾蟆>)、<鹌鹑儿>、<阅金经>(即<金字经>)、<翠盘秋>(亦入中吕,即<干荷叶>)、<玉交枝>、煞、黄钟尾。

[案:(元陶九成) 《辍耕录》,南吕宫曲二十章;

(明臧懋循)《元曲选》,南吕宫三十九章,与此不同。)

仙吕宫

《琵琶录》:宫七调,第六运仙吕宫。

《宋史律历志》:”夷则之宫为仙吕宫。”

《补笔谈》:下工(《燕乐三书》引作「下一」,误!)字配夷则。

又,夷则宫今为仙吕宫,杀声用(下)工字(夷则)。

又,仙吕宫用九声,紧(?高)五、下凡、(下)工、尺、上、下一、高四、六、合。(七商之林钟商、七羽之仙吕调,同(均)。)

《词源》:夷则(之)宫俗名仙吕宫。

[案:七宫之第六运,即案琵琶大弦之第六声也。

黄钟一均,既实用(夹钟均之)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七律。(不知作者为何称其为黄钟一均。)则此调居第六,名为夷则,实应无射,(宋之夷则,与唐之无射同高),故不曰夷则宫,而曰仙吕宫也。

仙吕宫即琵琶之工字调,故杀声用(下)工字(夷则)也。)

《宋史乐志》:“政和四年正月,大晟府言,宴乐清宫调多不正。如

以无射(均)为黄钟宫、

以夹钟(均)为中吕宫、

以夷则(均)为仙吕宫之类。”

考仙吕非律名,与正宫、高宫(?)、 道调宫一例,不可与黄钟、中吕二宫相提并论也。(正宫确属黄钟均、、道调宫确属中吕均,然因何举高宫为例?)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

四十大曲,仙吕宫曲三:<梁州>、<保金枝>、<延寿乐>;

队舞大曲 十八,仙吕宫曲一:<甘露降龙庭>;

曲 破二十九,仙吕宫曲一:<王母桃>;

小 曲二百七十,仙吕宫曲九:<折红叶>、<鹊渡河>、<紫兰香>、<喜见时>、<猗兰殿>、<步瑶阶>、<千秋乐>、<百和香>、<佩珊珊>;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仙吕宫曲一:<倾杯乐>。

[案:柳永《乐章集》仙吕宫有<倾杯乐>、<笛家>、<鹤冲天>三曲,

张先《子野集》仙吕宫有<燕台春慢>、<好事近>二曲,

《姜白石集》自制曲仙吕宫有<暗香>、<疏影>二曲,

《碧鸡漫志》仙吕宫有<凉州>,

又(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夷则宫有<上林春引子>(觱粟起)、<万岁梁州曲破>(同上)、<圣寿永歌曲子>(同上)、<捧瑶后慢>(琵琶起)、<寿长歌曲子>(唱)、<花梢月慢>(稽琴起)、六曲。

夷则宫即仙吕宫也。)

金院本仙吕宫六曲:<赏花时>、<天下乐>、<点绛唇>、<六么令>、<六么遍>(见(元陶九成) 《辍耕录》仙吕宫)、<胜葫芦>。

[案:金院本无仙吕宫,但有仙吕调。

今以《中原音韵》及《辍耕录》考之,此六曲是仙吕宫,故载于此,其余皆载入仙吕调。)

元《中原音韵》,仙吕宫(本无宫字,今补入)曲四十二章:<端正好>(楔儿)、<赏花时>、<八声甘州>、<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咤令>、<鹊踏枝>、<寄生草>、(六么序)、<醉中天>、<金盏儿>(即<醉金盏>)、<醉扶归>、<忆王孙>、<一半儿>、<瑞鹤仙>、<忆帝京>、<村里迓古>、<元和令>、<上马娇>、<游四门>、<胜葫芦>、<后庭花(亦作煞)>、<柳叶儿>、<青哥儿>、<翠裙腰>、<六么令>、<上京马>、<祆神急>、<大安乐>、<绿窗愁>、<穿窗月>、<四季花>、<雁儿>、<玉花秋>、<三番玉楼人>(亦入越调)、<锦橙梅>、<双雁子>、<太常引>、<柳外楼>、赚煞尾。

案:(元陶九成) 《辍耕录》仙吕宫曲三十六章,

(明臧懋循)《元曲选》仙吕宫六十一章。与此不同。

黄钟宫

《琵琶录》:宫七调,第七运黄钟宫。

《宋史律历志》:无射之宫为黄钟宫。

《补笔谈》:下凡字配无射。

又:无射宫今为黄钟宫,杀声用(下)凡(无射)字。

又:黄钟宫用九声:高五、下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

(七商之越调、七羽之黄钟羽,同(均)。)

《词源》:无射(之)宫俗名黄钟宫。

[案:七宫之第七运,即案琵琶大弦之第七声也。

黄钟一均,即实用(夹钟均之)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七律,则此调居第七,名为无射,实应黄钟(宋之无射,与唐之黄钟同高),故不曰无射宫,而曰黄钟宫也。

黄钟宫即琵琶之(下)凡字调,故杀声用(下)凡字(无射)也。

《宋史乐志》,大晟府言:”宴乐宫调多不正,如以无射为黄钟宫”,即指此调也。

琵琶之第七柱(七匀孔律?),为丝音之第八声,与散声相应,案第七柱得黄钟声,则宫弦散声为黄钟可知矣。)

[又案,一均但有七调,故律吕之名虽十二,而以纪调者,只用七律也。黄钟一均,除所用七律之宫声外,其太簇、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五律之宫声,则谓之“中管调”。)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

黄钟宫曲三:<粱州>、<中和乐>、<剑器>、

队舞大曲十八,黄钟宫曲一:<宇宙荷皇恩>、

曲破二十九,黄钟宫曲一:<采莲回>、

[案:教坊琵琶独弹曲破十五,有无射宫调<帝台春>一曲,当是黄钟宫,附载于此。)

小曲二百七十,黄钟宫曲十二:<菊花杯>、<翠幕新>、<四塞清>、<满帘霜>、<画屏风>、<折茱萸>、<望春云>、<苑中鹤>、<赐征袍>、<望回戈>、<稻稼成>、<泛金英>。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黄钟宫曲三:<倾杯乐>、<朝中措>、<三台>。

云韶部大曲十三,黄钟宫曲一:<中和乐>。

[案:《姜白石集》黄钟(之)宫有<齐天乐>一曲,此恐是正宫。

又自制曲无射(之)宫有<惜红衣>一曲,方是黄钟宫也。

《碧鸡漫志》,<虞美人>旧曲,近世转入黄钟宫。

又云,今黄钟宫 有<万岁乐>,

又云,今黄钟宫有<三台夜半乐>,

又云,今世所传<麦秀两歧>在黄钟宫,

又云,<河传唐>词存者二、其一乃今<念王孙曲>,属无射(之)宫。

又<凉卅>七宫曲,既有黄钟(之)宫,又有无射(之)宫,则所谓黄钟(之)宫者,皆正宫也。

又,(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无射(之)宫有<碎锦梁州歌头大曲>(诸部合),亦黄钟宫也。)

金院本<黄钟宫>十六曲:<快活尔缠令>、<出队子>、“(柳叶儿)、<侍香金童缠令>、<双声迭韵>、<黄鸯儿>、<降黄龙衮>、<降黄龙缠令>、<刮地风>、<整金冠令>、<赛儿令>、<神仗儿>、<四门子>、<闲花啄木儿第一>、<整乾坤>、尾。

元《中原音韵》,黄钟宫二+四章(本无宫字,今补入。)<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水仙子>、<寨儿令>、<神仗儿>(亦作煞)、<节节高>、<者刺古>、<愿成双>、<贺圣朝>、<红锦袍>(即<红罗袄>)、<昼夜乐>、<人月圆>、<彩楼春>(即<抛球乐>)、<侍香金童>、<降黄龙衮>、<双凤翘>(即<女冠子>)、<倾杯序>、<文如锦>、<九条龙>、<兴隆引>、尾声。

案:(元陶九成) 《辍耕录》黄钟宫曲十五章,

(明臧懋循)《元曲选》黄钟宫三十三章,与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