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告别娑婆 » 告别娑婆全文在线阅读

《告别娑婆》第三章 奇迹

关灯直达底部

奇迹像是由天而降的甘霖,落在荒漠一般的尘世,世上的万物已到了饥渴交迫、奄奄一息的地步。

翌晨,清醒过来时,仍为昨晚那一席长谈而震惊,暗暗感激他们在时间上动了手脚,让我一夜好眠。我心中有数,昨晚的种种可说是自己一生中最关键的经历,同时也感到彷徨,不知后续又会如何演变。但我立刻打住而反问自己:世上有哪一件事能预料得到它的后续发展呢?那一周的礼拜五,我照例去看了午场的特价电影,回家的途中,我不经意地想起一家书店,已经好几个月没去逛逛了,剎那间,我感到身不由己地转向那家书店 Holistic Books Treasure s。跨进店门时,我突然想起自己曾有过一种「光明现前」的经验,上回忘了请教阿顿与白莎其中的意义。接着,我走到一排书架前面,看到《奇迹课程》( A Course in Miracles )暗想,这大概是我今天被领到此地的原因吧。我随手拿起来翻读了几页,才知道,它原是来自同-源头的三部书的合订本──<正文>、<学员练习手册>以及<教师指南>。此时,我的眼光不自觉地移向它旁边的一本小书,那是罗伯 · 史考区( Robert Skutch )所写的《无程之旅》( Journey Without Distance ),它简要地介绍了《奇迹课程 》的来龙去脉。我问圣灵该怎么做,却听到一个念头:「它不会咬你的。」当天晚上,我读了一部分的<正文>,才知道传递这一讯息的「声音」是以第一人称的语气传授的,「他」不但毫不客气地自称为历史上的耶稣,甚至还胆敢澄清及纠正《圣经》里的说法。对这些,我的心态相当矛盾。一方面我忍不住怀疑这是否真的出自耶稣;千百年来,我们都在期待他以人身的形式重返人间,而今,他怎么会以「声音」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在那个平静、肯定又充满启发性的「声音」下,我分明感受到它的真实,却又说不出什么具体的理由来。那晚,我没请教圣灵,心中径自打定主意:如果未来的发展显示出它真实不虚,确确凿凿是来自于耶稣,那我一定会好好研究这部经典;但如果日后逮到它的破绽,即使阿顿及白莎现身于我,我仍要全力揭发《奇迹课程》的骗局。在那三个礼拜里,我确实一头栽入了这本书,准备向阿顿和白莎提出问题,我几近狼吞虎咽地读完〈正文)的全部,对那「声音」所说的内容有了粗略的概念。我也明白,用这种囫囵吞枣的速读法,是无法真正吸收到《奇迹课程》的精髓的。不论如何,<正文>的最后一节 「重新作个选择」,提到「选择基督(自性)的力量」,那个说法,彻底震撼了我,我这辈子从没读过这样的书,它把 J 兄对他学生的要求(毋宁说是他给学生的礼物),综合地如此简洁而深刻,让我由衷心悦诚服。我同时读了一遍《无程之旅》,让自己熟悉一下《奇迹课程》这本巨著的来历,以及参与记录和推广的几个核心人物。然而,我愈读愈担心,看样子,自己将来不仅无法置评,还可能会投拜到它门下。光凭着初步的接触,事实已然摆在眼前,这部课程不只来自 J 兄,而且根本不可能来自任何其它人物。我也花了不少时间上网查询有关《奇迹课程》的信息,很惊讶地发现,这部艰涩难读的书仅凭口耳相传,就已经卖出了上百万本,而且自它逐渐流通以后,显然已在西方国家汇聚了相当广大的奇迹族群。对我而言,这部课程最美妙而且最有创意的地方,正是白莎强调过的,它是一部自修式的培训课程,纯粹靠读者自行与 J 兄或圣灵的互动。即使人们对书中的内涵以及该怎么去修,看法不一,但只要这个《课程》保持原貌,不被窜改,任何人随时都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的生命真相。此外,尽管它谦虚地自称,本书不过是众多灵修法门中的一种而已,但我仍能看出《课程》所提真理的绝对性,毫不暧昧,毫不妥协。根据作者原意,这部课程其实并不需要后人的诠释,只等着你去明白并且应用到生活上。当学员自认为能够「解说」此书而非致力去「了解」它,或者意在「掌控」此书而不是虚心「追随」它,这类心态,正是人们当初陷入这个混乱世界的根本原因。有鉴于此,我更加感谢阿顿与白莎说他们会在我开始学《课程》时,帮我调整脚步。我更高兴看到这部课程不像《圣经》那样,汇集了数百年来不同作者不同来源的作品而成的丛书,各部经书之间还不乏矛盾之处。这本「三合一」的《课程》来自同一个导师,书中若干说法乍看不一致,但这当中,只有一个原因,即是:《奇迹课程》是由两个不同层次开讲,一个层次纯然指向形上的理念,另-个则指向具体应用的层次,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修的「宽恕」,这大概跟 J 兄在<多玛斯福音>所说的:「看清你面前事物的真相」是同样的道理。总之,我开始明白了,如果人间所有的问题或事件都能放在《奇迹课程》那个更深刻的宽恕理念下(当然不是指世间的宽恕),那么原本有待宽恕的问题或事件,不管它们何等纷纭、被如何严重看待,也都会自然而然冰消瓦解,不复存在。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事件都是徒然的,或是所有的行动都是多此一举的;我只是说,只要学员在心里随时为圣灵保留一点空间,他们不难获得可靠的指引,知道在何种情况下该采取什么行动。一天早上,我初醒之际,感到脑子特别清醒,有个声音由心中浮现,又仿佛笼罩了全身,如此清晰,又带有绝对的权威,简直不容我一丝怀疑。我听见的这一句话是:

舍弃这个世界,以及世界的生活方式,把它们视为毫无意义的事情。

虽然当时我脑子里难免把它理解成「我该作牺牲」,但我仍被那句话震慑住了,我本能地答复说:「我愿意,但不知如何着手。」那「声音」极其笃定地说:

我会告诉你怎么做。

那「声音」对我这一生的影响具有立竿见影的净化作用,我从未听过这么奇妙的音声,它是如此丰富、完整而彻底,相形之下,我感到过去所听到的一切都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从那一刻起,我知道 J 兄不只与我同在,而且还意识到我的存在,随时在身边指引着我。我并没有时时刻刻活在这一记忆里,尤其是当诸事不顺、横逆现前之际;但这个记忆或快或慢都会回到我心里,我愈快记起它来,受的折磨就愈少。过了好久,我才明白,根本没有人要我做任何牺牲。我一直很感谢白莎先前的提示, J 兄从不要求人们在物质层面做任何牺牲,我已经很清楚了, J 兄的开示都是指向心灵层面(或说是「因」的层面),而不是世界的层面(或说是「果」的层面)。我不断想起那个讯息中「毫无意义」这几个字眼,迫不及待地想跟阿顿和白莎谈谈这个经历。正如阿顿与白莎许诺的,分手后的第二十一天,他们第三次现身我面前,一点招摇的架势都没有,他们的出现,跟离去时一样,仅仅发生于一瞬之间,干净利落。这一回,照旧仍由阿顿开启话题。阿顿:这几个礼拜,你过得很充实吧!开始阅读那本书了吗?

葛瑞:你是指那个《课程》?

阿顿:对。

葛瑞:还没,我计划等《奇迹课程》拍成电影以后再去看。

阿顿:帮帮忙吧,老弟!我只是开个话题而已。我知道你已经读完《正文》了,但你还需要再多读几遍。<学员练习手册>虽然设计成一年的课程,人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状况。我凑巧知到你会花一年又四个半月的时间做这项练习。<教师指南>算是最容易读的一部分,只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忘了,成为上主之师,说穿了,仍然只是在练习宽恕而已。《奇迹课程》说:教学乃以身作则。

许多学员仍然以为他们的教师角色该以传统的师徒关系为模式,其实,《奇迹课程》一点都不传统,他们若肯脚踏实地去「学」而不是急着去「教」这门课程,对他们可能更好一些。

葛瑞:我想每一个人都喜欢自行诠释经典,这是自然的倾向。

阿顿:如果J兄给这《课程》时,仅凭他的解说还不够,还需要你来诠释,那他干嘛要给你这个课程,何不干脆让你去编写自己的课程算了?这正是活在分裂状态下的人类一直在干的事情。事实上,你若真正了解《奇迹课程》(这种人可说是凤毛麟角),便会知道,只有一种诠释的可能,你若想改写它(这正是学员常犯的老毛病),那它就不是《奇迹课程》了。你可记得<正文>里提到无明乱世的第一条法则?葛瑞:有点儿印象,我最好还是查一查原文,比较保险。

阿顿:好,从「以下便是你所营造的……」地方念起。

葛端:好的。

以下便是你所营造的世界的几个运作法则。其实这些法则什么也掌控不了,根本不用去推翻,只要予以正视,就能超越过去。

第一条乱世之法:真理因人而异。这一条法则与其它法则一样,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各具一套想法,使他与众分立。这条法则是由相信幻觉具有不同层次而演变出来的,相信某些幻觉显得较有价值,也比较真实。白莎:每个人郁想要找到自己的真理、传扬自己的真理;其实那一套「真理」,正是人们始终挣脱不出现状的圈套。J兄在《课程》中教你看出,你的真理和每一个人的真理都完全一样,绝不是因人而异的相对性真理。而他所说的真理,不论你了解与否或同意与否,仍然都是真的。真理无须靠你的诠释,这部课程也是如此,它是老师,你是学生;若非如此,你何须操练这个课程,不如索性去异想天开,或干脆去寻欢买醉算了。葛瑞:你福音里有一句话:「凡是发现这一语录的诠释之人,不会尝到死亡的滋味。」就是指这唯一的诠释,对吧?

白沙:很对,老弟,你愈来愈上道了。请记住,这部《课程》能够写得如此精深,因为J兄与 那位 女士折腾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排除一切障碍,才能正确无误地传达他真正要跟你们说的话。葛瑞:关于这些,我还需要思考一番,这听起来跟《圣经》里那一套陈腔滥调没有两样。

白沙:你应该看得出来,这部课程跟《圣经》大不相同。《课程》所表达的「一体」论点,你必须字字当真;至于听起来像是二元论的说法,你只需当成一种比喻来理解。两者并无矛盾,你若抓不到这个窍门,必会误以为这部课程自相矛盾!我先前说过,说到究竟,除了有关「上主」的说法以外,其它一切都只能算是一种比喻而已,如果要用你们的语言来形容那终极之境,就不能不借助于象征或比喻。这部课程讲的是圣灵如何治愈你深藏在潜意识里的内疚,如何透过宽恕的互动而回归天乡,而所有这些,你必须使尽吃奶之力才做得出这类的选择。J兄说过:

这是锻炼心灵的课程。

又说:

没有受过锻炼的心灵是无法成就任何事情的。

葛瑞:但也有一位教师说过:你应该跟随那些承认自己还在寻找真理的人,而尽量避开那些宣称已经找到真理的人。

阿顿:有朝一日,如果你碰到一位真正彻悟真理的人,这话就不管用了,不是吗?届时,你若蓄意回避,只会害你多跑一些冤枉路。J兄真的已经大彻大悟了,但如果你和那些教师都一心一意只想当老师,而不愿当学生,你们哪有机会接受进一步的训练?葛瑞:我懂你说的道理,即使在电影里,也不难分辨师父跟学徒的功力。

阿顿:没错,但一般人所援引的常是宇宙里头有限的力量,而我们追寻的则是上主的力量,关于这一点,之前我们已经澄清过了,它们真的不可同日而语。

葛瑞:多久才可能出师呢?

阿顿:人人都爱提这类问题,但没有人喜欢所听到的答案(至少乍听之下)。答案是,时候到了,他就成了;但这要等到你欣然发现这一问题已经无关紧要时,时候才会到。

不论如何,既然你心里有圣灵为师,只要还活在形体内,你随时都应把自己当成学生。对那些真心想要由世界中解脱、及时回家的人而言,这是终身的心灵之旅。不过,我也并非要人们把世间的事情看得过于认真。《奇迹课程》一再提醒我们,别把世界当真。葛瑞:好吧!但假如我视在并不想只走一趟心灵之旅的话,又会如何?假如我还想多混一混呢?

阿顿:你高兴在「吃到饱」的心灵自助餐厅逗留多久,悉听尊便。显然,除非一个人有心受教,否则他的心是无法受益的。但别忘了,是你自己一直很想知道直接受教于J兄究竟是怎样的经验,现在,你的机会总算来了。葛瑞:我想问一问关于参与笔录《奇迹课程》的那些人……。

阿顿:我们不打算深入这个《课程》的来龙去脉,你已经读过一本书了,还有其他几本也值得参考,你有兴趣的话,以后的是时间去读。对于某些人,《奇迹课程》序言里那几段话,已经足够交代他们需要知道的形成背景。到目前为止,你对他们的背景故事有何看法?葛瑞:我觉得那故事很有意思,我知道海伦?舒曼传士(Dr. Helen Schucman)是笔录之人,逐字记下那「声音」所说的话;比尔?赛佛博士(Dr. Bill Thetford)是促成此事的功臣。两位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一起在纽约工作,两人的关系向来很差,直到有一天比尔说,他要找出另一种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阿顿:你对他心里的问题大概心有戚戚焉吧!

葛瑞:当然,比尔的宣言压根儿跟我如出一辙,都透露了内心的一个决定,想要找出更好的一条路。

阿顿:对,这等于向天发出了邀请,借着这项邀请,J兄才有机会给出这一《课程》,你也才有机会读到它。这部课程不是只给海伦和比尔的,也是为了所有准备好聆听的人。对海伦而言,这简直是个没完没了的大工程;她虽然是笔录之人若非比尔在旁鼓励支持,她根本不可能独力完成这一任务。当初,海伦由她的速记簿里念给比尔听,是比尔一字一字帮她打字成稿的。顺便在此一提,别把他们当成圣人了,让我再次提醒你,他们跟你一样,只是一般人,虽然他们的关系有所改善,但仍然时好时坏。比尔退休以后,就搬到加州去了,他们仍是凡人,但他们已经开始学了。葛瑞:还有,「心灵平安基金会」那一群元老呢?他们与海伦、比尔携手合作,把这部课程带入了世界。肯尼斯(Dr. Kenneth Wapnick)是第三个上场的人,在出版《奇迹课程》以前,他与海伦一起研究校订了好几年,是他跟海伦一起厘定全套课程的章节段落,还决定了大写小写及标点符号这类事情的。茱丽(Judy Skutch Whitson)则把《奇迹课程》由海伦、比尔和肯尼斯的手中带到她的朋友及新时代社群里去。还有罗伯?史考屈,我不太清楚这人的背景,他在书中并没有叙述自己的事情。后来J兄指示他们,依照成规,一般出版社免不了会另加编纂,甚至增删修改出版品,因此他们必须自己出版这部书。我想这些人大概注定要结为「心灵家庭」的,目的是让他们练习宽恕对吧?白沙:你说的没错。《奇迹课程 》说:

救恩中没有偶然的事。

茱丽与罗伯把这部课程带入世界,功不可没。此外,J兄还在这小团体中指定肯尼斯负起教授《课程》的真谛之责,因他与海伦密切地琢磨了好钱年。直至今日,每当《奇迹课程》要译成其它语文时,肯尼斯负责确保译者真正懂得这将近一千三百页的书中每一句话。这并不表示,肯尼斯是《奇迹课程》的唯一教师,但在千年以后,他会被推崇为最伟大的老师之一。而你这鬼灵精,如果有心的话,这一生仍有机会向他学习的。葛瑞:我既然有你们了,还需要他吗?

白沙:你确实有我们,但我们不会一直这样定期拜访你,我们还有其它地方要去,还有许多心灵等着我们去激荡一下。不论我们将来是否还会现身于此,你都该继续学习下去,我向你保证,我们会一直与你同在,J兄也是。葛瑞:等你们走以后,我再想一想该去跟谁学才好。对了,我一直都以为玛丽安(Marianne Williamson)是奇迹课程的首席教师呢?上个礼拜我还在CNN赖瑞金(Larry King)的节目中看到她,要不是先读过这些资料,还真会以为《奇迹课程 》是她写的呢!【译者注:玛丽安即是《发现真爱》之作者】白沙:我们的姊妹玛丽安只是教师之一,我称她为「神圣饶舌艺卫师」(holy rap artist)。她辩才无碍的天赋及个人气质,使她的名气压倒其它老师,也顺利地把《奇迹课程》带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至于教师本身的成长,就凭他们个人的选择跟造化了。葛瑞:你说,这部《课程》已经译成其它语文了?

白沙:你可具备了双语能力?

葛瑞:光是英文,已把我搞得手忙脚乱了。

白沙:仅从翻译的角度来讲,J兄的这一《课程》传播得比基督教当年快多了。一百年以后,世上会有相当高比率的人接受《奇迹课程》确是出自J兄的「上主圣道」。但是,人们若不实际应用在生活中,又有何用?为此之故,我们要帮你了解《奇迹课程》究竟在讲什么,至少也要把你送上场去。这并不如你想象中那么简单,自从一九七五年《奇迹课程》问世以来,爆发了通灵的热潮,各式各样的通灵数据模仿这部课程的技巧与方法,那些通灵书籍的追随者讲的跟《奇迹课程》几乎一样。然而在内行人眼里,其它的教诲缺少了《课程》里头最关键的部分,而那些部分正是《奇迹课程》之所以成为《奇迹课程》的原因。你固然无需去批判其它教师,但并不是说,你就不该全心投入《奇迹课程》这部最地道的「一体性」讯息。

不同意其它教师的观点,本身并无大碍,然而,有一点你务必当心──―《奇迹课程》里面许多关键性的要点,构成此书的原创性,也代表着人类灵性发展上革命性的跳跃( quantum leap)。可是,绝大部分的奇迹教师或学员在诠释过程中常会忽略这个特质。这情形跟两千年前J兄的教诲一样,世界仍想重施故会:仅撷取书中某些观点,掺杂着假相世界的概念,遮盖了圣灵的真实讯息,抹煞了实相的真面目。将来,我们绝不会因为你不喜欢某些观念就避而不谈。等你听完以后,你若还想抗拒或不愿接受,那是你的决定,至少不是由于我们未曾说过的绿故。

葛瑞:你以前提到,那绝对的真理可以用「两个字」道尽,我大概可以由最近读到的猜出几分,但我还是需要你确认一下这两个字是什么?

白莎:老弟,请少安勿躁,那得等到五次访谈以后,当我们论及「悟道」的真相之时。不过我知道有一天早上,J兄给了你一个惊喜。

葛瑞:那可不是说着玩的!那经验真棒,我感到那真的是他。

白莎:是的那确实是J兄的「声音」,既是代上主发言的天音,也是圣灵的声音。而你迟早会认出,那不过是真实的你的一个「象征」而已。说到究竟,圣灵在这部课程里不过是:

祂是代上主发言的声音,因此具有某种形象。这种形象不是祂的实相,只有上主偕同基督,祂的真实之子,也是祂的一部分,方知那一实相。

总之,那「声音」也只是圣灵的象征而已,它一直与你同在。你不难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推想出,圣灵没有男女阴阳之别,基督也是如此,J兄在书里不过利用《圣经》的象征词汇来修正基督教的观点而已。上主之子或基督自性,没有性别之分,是你的生命实相。你其实也不是一个人,你只是「觉得」自己是个人而已。你的训练课程应该从你此刻感觉得到的经验层面下手,然后带领你去超越眼前的经验世界之上。当《奇迹课程》提到你以及弟兄时,它讲的是象征集体意识的那个「浪子」,活得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的「片面存在」,你触目所及的一切,都只是它所象征的那个虚妄形象而已。阿顿:那「声音」可以用许多方式跟你沟通,但通常不采取那天早上你听到的方式。说真的,人们根本不需要像海伦那样听到那 r 声音」,大部分的人也永远不会有这类经验。海论在前几世里练就了一种特殊能力,而J兄则因势利导,在她同意下发挥妙用而已。大抵而言,他(你也可以称他为圣灵)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与人合作,他可以把自己的念头给你,作为一种沟通方式,那些念头好像自动在你心里浮现,大多时候,你根本没有意识到那是天赐的礼物;另一些时候,你感到它们好像来自「彼岸」,其实,并没有此岸或彼岸的分别。这个「声音」,也可以说是佛陀的声音,或是最后跟J兄一起成就的所有高灵上师之声。J兄与佛陀从来不会相互较劲、一比高下的,那全是宗教信徒搞出来的幻相,跟他们毫无干系。他们的声音也可以在你睡梦中与你沟通,而那些梦境并不比你白天投射出来的世界显得更真实。圣灵最喜欢帮助人的方法,就是在睡梦里与你沟通;有时,那「声音」也会透过某个深得你心的人,来让你听到。

至于J兄那天早上给你的讯息,你事后了解得很正确,那讯息中最重要的字就是「毫无意义」,人们开始学习这一课程时,常误以为上天要他们牺牲或舍弃什么,<教师指南>说得很清楚:表面上好似失落了什么,但很少人一开始即能看清,那是因为自己认出那些失落之物毫无价值。

针对这一点以及幻相世界的「无意义」,《奇迹课程》阐释得非常详尽。葛瑞,你知道,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富有意义,只是往往找错了地方,总是从世界中寻找。人们在内心深处感到空虚,却企图用物质世界的成就和人际关系来填补那个洞,但物质层面的东西,顾名思义,再好再迷人,也只是过渡性的。因此,你需要明白J兄在<正文>一开始给人的劝导:与上主分裂之感是唯一有待你修正的「欠缺」。

这部《课程》中的J与基督教的J属于不同的版本,这两套思想体系是无法同时并存的。

在基督教中,J兄的受苦形象使得「身体」的价值变得无比重要,寓意着他那具人身跟你的大不相同,因为只有他才是神的独生子。但《奇迹课程》的J兄却告诉你,正因为你跟他是一体不分的生命,所以你也同样是神的独生子或基督,跟他毫无二致,而且你也一样能有下面的经验:关于我的一切,没有一样你不能达到。我所有的一切,无非来自上主。此外,我一无所有,这是我们当前不同之处。

葛瑞:如果这两套思想体系互不兼容,那么基督徒如何去练习这部课程呢?

阿顿:非常容易,至少和其他人的练习一样容易,因为《奇迹课程》一向只在心灵层面下功夫,从不着眼于外在世界的层面。你可以上教堂,去寺庙,或是任何宗教礼拜的场所,把它们当成一种社交活动。有些大众性的宗教仪式已经成了小区活动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了,无可否认的,当前许多宗教机构对它们所在的小区确实发挥了正面的影响。但真正能够让你找到教恩的,是在你心里。放眼看去,这个世界没有一处或一物具有内在的神圣性,它们全是象征而已。因此,你很容易一边隶属某个宗教或社团,或去从事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职责,一边仍能在心灵层面操练《奇迹课程》的思想体系。你也无须苦心孤诣去劝导别人接受这一课程,除非你内心指引你去与人分享,然而,关键在于,连这也非必要。无论如何,你的见证究竟要公开或隐秘,一切由你自行决定。重要的是,我再重复一遍,《奇迹课程》跟这个物质世界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它只跟你如何看待世界的这个选择有关。葛瑞:你是说,天主教徒可以到「苦难圣母教堂」去望弥撒,心里却完全明白,J兄根本不要他们做任何牺牲或受任何苦?

白沙:亲爱的,不只是天主教徒而已,每个宗教里都有快乐的信徒和受苦的孽子,不妨看一看某些印度瑜珈师为了表现他们对神的臣服所选择的苦行。在其他宗教里,即使是快乐的信徒,迟早也会遭到痛苦的打击,因为苦因早已深植在人类潜意识里的思想体系了。这就是为什么基督徒如此坚持J兄是为他们的罪过受苦而死的;你还记得那位漂亮的南方浸信教会的女士吗?她曾告诉你,除非你蒙受耶稣宝血的洗涤,否则进不了天国的大门。葛瑞:记得。我当时还问她我该去哪里订购几两宝血。

白沙:别忘了我们一直跟你说的,这个课程着重的是心理过程,非关形体或形式;你迟早会明白的,所有的事情其实都属于心理过程,非关形体。一谈到天王教与浸信会,让我想起另一个有关「诠释」的问题,你可知基督教在当今有多少个派系?我是指对基督信仰的诠释都已能自成一家之言的大大小小宗派。葛瑞:我猜,有上百吧!

白沙:两万个以上。

葛瑞:天哪!

阿顿:这并非他们的错!让我再问你,假如当今已有两万个教会组织,他们不但不懂J兄的道理(我敢说,他们真的不懂),而且还对J兄的教诲各持己见;在这同时,你也看到世界并没有因之而进化;那么,如果《奇迹课程》日后也衍生出两万种不同的诠释,你真的相信它对人性的进化会有任何帮助吗?葛瑞:你话里头已有答案,而非征求我的意见,对吧?难怪你一再强调,如果我真懂了J兄这部《课程》的讯息,那么,正确的诠释只有一种。我想,唯有极少数心胸宽大的人,才放得下自己的诠释,但我也明白,一旦能够放下自己的诠释,真正受益的是自己。阿顿:颇有见地!

葛瑞:你在推崇「知见」?

阿顿:别忘了,世间确实有「正知见」,我们很快就会谈到的。我们已经指出,你必须自愿放弃你对《奇迹课程》的诠释,才可能换得正确的观点;我们还要提醒一点,你的书若要引用《奇迹课程》的话语,就必须一一注明所有的章节出处。你对这些琐碎细节可能不太感兴趣,但相信我,唯有如此,才能保持《课程》的原貌,才不致扭曲文字而丧失了原意。两千年前的人没有能力保存真理的原貌,即使到了今天,想要不让J兄的讯息变质,仍是困难重重,但我们何妨放手一试?葛瑞:两千年前,人们开始把自己的观点添加在J兄的言论上,修改他的讯息来巩固自己的信念;没多久,人们便已分辨不出究竟哪些话出自他、哪些不是他说的了。

阿顿:一点也没错,你真想旧事重演吗?

葛瑞:不想。但如何防止《奇迹课程》重蹈基督教的覆辙,难不成要设立中央集权的教廷、制订一大套法律规章?

阿顿:非也!真正的防范之道,全靠《课程》自身的特质。《奇迹课程》不是宗教,你早已看出了,只要它能不受扭曲,维持原状,尽量保存讯息的完整性,它的「自修性」特质会为自己走出一条路的,这才是长远之计。这部课程确实走在时代的先端,但话说回来,你该好好去做练习了。葛瑞:听说教会成立以后,只有神职人员才准接触《圣经》、阅读《圣经》,其他人只能恭听教会讲的那一套,这是真的吗?

阿顿:真的.反正当时绝大多数的人根本是文盲。许多事情,你已视为理所当然,但别忘了,印刷术一直到一四五O年左右才问世。教会严密地控制信息,包括了所有经典,如果大众的知识全是听来的,怎能期待他们想出不同于教会权威的结论?直到十八世纪,才有足够的知识份子跟充分的书籍,将社会往前推进一步,如今人们总算能够普遍阅读,也愈来愈能独立思考了,信息的普及可谓空前。你也许会问,J兄为何拖了那么久才传出这个《课程》,原因是,直到如今才有足够的人可能读得懂它。葛瑞:嘿,我无意改变话题,只是不愿错失机会请教你,有关我看到光明的那几次经验。我假定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因为你好像对我的底细一清二楚,这种光明经验跟《奇迹课程》扯得上关系吗?阿顿:有的。是在一年前你就开始有了那些经验,它们跟你读了这部课程后内心所做的决定有关。我得再声明一下,很多人没有这类经验,但并无碍于《课程》对他们的实效性。你还没开始练习<学员练习手册>,如果你不介意,请念一下第十五课第三段,你会看到J兄也提过这类现象。你现在愿意念一下吗?葛瑞:好的。

在我们前进的路上,你会经历许多「光明的插曲」。它们会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形式,有些令人相当的意外。不要怕。它们只是显示你已经张开眼睛的记号。它们不会久留的,因为它们只是象征正见,与真知有关。阿顿:我们会谈到「真知」以及导向真知的正见两者的差别,你不必急。我们一路讲下去,还会谈到你那神秘经验的。我知道你心里还有其他的问题。

葛瑞:只想确定一下我的看法是否正确。我很想问你们关于《奇迹课程》的事,还有它跟佛教和基督教的关系。传统佛教有个重要观点:人们受苦是因为他们怀着永远满足不了的无限欲望。佛教徒相信,克制欲望会带来幸福,生出慈悲;那也是一种解决「匮乏」的途径,不是吗?但你曾引用《奇迹课程》的话:「与上主分裂之感是唯一有待你修正的 『欠缺』。」你是否在说,佛法乃是修正思想,与圣灵的治愈仍然有别?而基督教的方法,比起佛教,似乎又隔了一层,只想修正有形的层面,而非心理层面?阿顿:你说得没错。是的,你若真的了解我们先前所说的,便会看出,佛教已经踏上正途了,它不像基督教那样仍然在回避心灵层面。无怪乎连当今的宗教,在他的书里也忍不住要贬抑佛教,对于佛教的企图超越世界,他深不以为然。根据他的观点,活在宇宙之间,人必须先有一番作为或表现,才可能找到真神。你看,如此一来,他岂不是本末倒置了?要知道,不管是论究有神或无神,佛教根本不谈神的事,而且每个时代、每个教派的经论大师,也都有他们不同的诠释。我们在第一次造访时,已经指出,仅凭自己做一些心理方面的思想,是无法治愈潜意织里的问题的。日后,我们会跟你细说J兄的思想体系,只要你肯跟他或圣灵合作,必能培养出正知正见,那绝对有助于圣灵的治愈,并且引领你回归本来的真相。如此一谈,又引出了「奇迹」的一个有趣持性,「奇迹」在这部《课程》里,是指「知见的转变」,意思是说,转向圣灵的思考方式,并不只是调整自己的念头,改变生活形态或外在环境而已。它明确地告诉你,「奇迹」能加速你灵修道上的进步,远甚于其它的法门:若要控制时间,唯一操之在你的道具便走奇绩。

以及:

奇迹能取代千百年的学习过程。

这绝非夸大其词,他只是根据心灵的法则及上主的法则来揭示真相,我们会在另一次造访中专门解释《奇迹课程》里的时间观念。

你若希望节省时间,最好把这个课程视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不要视它为基督教的新版,它绝对不是;也别把它当成《旧约》与《新约》之外的「第三约」。它不折不扣地,就是一部「课程」:你也只有J兄,而别无宗教。他会告诉你许多跟《圣经》抵触的观点,因此无须浪费时间去帮它们拉关系。《圣经》一开始便说:「在起初,神刻造了天地。」然而,神并没有创造天地!你若真想了解J兄给你的讯息,就不能轻易妥协《奇迹课程》里的话:

你所见到的世界只是一个幻相而已。上主从未创造过它,因祂所造之物必然是永恒的,如同祂自身一样。然而,在你眼前的世界,没有一物能够恒久存在。

葛瑞:那么能量呢?不是说能量不灭只会变化吗?

阿顿:是的,在有相的层面里,「能量」 好像是不灭的,但究竟说来,它并非能量,它其实是一种「念力」,说得精确一点,它是「妄念」,虽然它迟早也会汇入永恒之境界。请注意,《奇迹课程》同时也给了一个极简单的标杆,帮你分辨真实与虚妄之别。凡是真实的,必是永恒的,不会变化,也不受改造。·灵性既已圆满,故也不会改变,心灵却可以自行选择要事奉谁。唯一的限制是,它不能事奉二主。

因此,「能量可以转变」这一事实,正意味着它在本质上的「非真」。我们并无意去浇新时代弟兄的冷水,他们对能量如此疯狂,其实能量什么也不是,那实在是浪费精力,这不过是另一种在沙滩上建立城堡的花招罢了。当然,对于热中不可见之物甚于可见之物的人而言,能量的观念对他们会有若干帮助,但我们是来帮你节省时间的,因此我们该说什么,就会直言不讳地说。「能量可以转变」这句话,绝对称不上是福音;「造出能量的心灵是可以转变的」,这才是福音之所在。葛瑞:我懂了。我还有一个疑问,是否必须相信《奇迹课程》真的来自J兄,而且还得与他建立情谊,才能学这部课程?

白沙:不!人们无须相信这书是出自J兄之口或之手,一样能够从中获益。我们说过,你可以好好跟圣灵学习这部课程,也可以追逐时尚地只去沾一点灵气;若是佛教徒或其它宗教徒,可以把宗教名称改掉,照学不误;你可以用佛心来取代基督之心,或改成自己喜欢的任何名称;女性运动者也可以把「他」改为「她」。不过,在改名换姓的过程中,到了某一地步,人们就会看清,他们之所以要这样改,表示他们心里仍有东西尚未宽恕。若非他们已在这些名相上附加了极大的意义,而且还非常当真,否则他们是不会这样大费周章地非改不可的。至于那些已经跟J兄建立私人关系的,当然应该继续这一情谊,他们迟早会发现这关系原是超越世俗的,因为你与J兄或圣灵的结合,纯然属于心灵层次,绝非世间关系所可比拟。起初人们常常认为J兄会帮他们在世间混得更好,其实,《奇迹课程》是要带领他们跨越世间这一阶段的。最后,每个人都会了解你即将明白的事实:那代天发言的「声音」,原来就是你自己的「声音」,是你真实的「声音」,因为你就是基督。在实相之境,天父、圣子、圣灵之间毫无差别;但是如今你尚未活在实相之境,你仍活在这里,至少你感觉到你活在这里。在圣灵治愈你的心灵以前,你需要有人拉你一把,而《课程》里的种种「象征性的角色」就是为了拉你一把。许多人初读《奇迹课程》<正文>时,难免会抱怨说,干脆用外星人的语言来讲可能还容易懂一些!这是因为J兄传递《课程》的心态是当作你冥冥中其实知道他在讲什么;虽然他也明白,活在形体中的你,很多地方你并不了解。于是,他先带入几个观念让你浅尝,随即搁置一边,然后又在后文反复追击,不断深入。 这样盘根错节地建构出一个独特的思想体系,给你机会慢慢消化吸收。学习《奇迹课程》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不幸的是,除非去参加读书会,否则许多人只会去读比较平易近人的<学员练习手册>,却对<正文>视若无睹。然而若不真正了解<正文>,就不可能真正体会<学员练习手册>的旨趣所在。葛瑞:我也必须参加读书会吗?

白莎:不是必须,妳若想去你就去,我凑巧知道你会参加的。整部《课程》从未提到「读书会」的事情,你可以把读书会当作上教堂一样,都是一种社交活动而已,它们还未必能提供你正确的信息呢!但如果成员们都能够将自己托付给圣灵,并以宽恕为目标,你放心,祂一定乐于参与其中的。阿顿:人们常常忽略了了解《奇迹课程》真正旨趣的重要性,他们会断章取义地引用<学员练习手册>前面几课,也就是J兄那天早上给你的那个讯息。他们会这样说,既然《奇迹课程》的形上观点是「一切毫无意义」,那么这部课程本身也不具任何意义了。现在,让我们再次强调一下,从《奇迹课程》针对目前所在的这一层次而言,它所说的一切绝对有其意义。这一点很重要,你必须彻底了解,否则这书对你就一文不值了。正因为《奇迹课程》旨在重新诠释世界,也就是你所谓的人生,它要你放弃自己所赋予世界的意义,而转换成圣灵赋予的意义。你必须具备这一认知,圣灵才可能将你由梦中轻轻唤醒。任何人读了<学员练习手册>的导言,不可能不知道「彻底明白《奇迹课程》的真意」是何等的重要。正文中所提供的理论基础,是练习手册中不可或缺的架构,呈现出每个练习的意义。

以及:

你只要按照指示去应用这些观念即可。无须妄加评断。只要加以运用。就在运用之际,你会看出个中意义,领会它的真实不虚。

让我们宽恕那些人吧!他们老想挑拣速成的路而非难《奇迹课程》,说它的内容了无新意,也无异于其它的书。让我们只把心思集中在《奇迹课程》究竟在讲什么。你应明白我们先前所说的,J兄叫你把世界当成「对你」毫无意义之物,他是要你放下你加在世界上的价值,转而接受圣灵赋予它的意义,例如:他在第二十四章开头所说的:要学习这一课程,你必须自愿去质疑自己所珍惜的每一个价值观。

葛瑞:他总不会质疑家庭、母亲以及苹果派的意义吧!

阿顿:你慢慢会明白的。白莎先前说过,J兄的思想体系是「全像式」(holographic)的,你一了解了整个体系,便不难在书中每个角落看见它的影子。为了说明这一点,何不让我们看一看<正文>的导言,不是序,而是导言。你现在就念一下好了,然后我会帮你导读一下。葛瑞:当然,念出声来,总比我喃喃自语要好一点。

这是阐释奇迹的课程。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只有投入时间的多少是随意的。随自己的意愿并不表示你可以自订课程。它只表示在某段时间内你可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本课程的宗旨并非教你爱的真谛,因为那是无法传授的。它旨在清除所有妨碍你体验到爱的障碍;爱是你与生俱来的禀赋。与爱相对的是恐惧,但凡是涵容一切者是不可能有对立的。因此,本课程可以提纲挈领地归纳为下面这几句话: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

凡是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

上主的平安即在其中。

阿顿:多谢,葛瑞。「这是必修的课程」,因为它讲的是真理,如果这句话让你觉得大言不惭或不够谦逊,很抱歉;要知道,它并不是说,《奇迹课程》是帮你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真理重在觉知,而不在于白纸黑字中,但你是无法自行找到这一觉知的。已经生病的心灵岂有治愈自己的能力?由世界的角度来讲,答案是不可能的。你们需要外援,需要奇迹。你什么时候决心要学,什么时候要把《课程》的原则应用在生活中,完全操之在你,你想拖延多久,也都悉听尊便。课程早已制订好了,你有权利决定「何时」去学「什么」,但你终将明白,你以为眼前自己拥有千万种的人生选择,其实你只有两种选择。《奇迹课程》从不自恃凌驾其它灵修法门之上,但它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你绝对需要去学这一课程。

爱的真谛是无法传授也无法学习的,爱自会照料自己,导言说:「你」的任务是学习跟圣灵一起清除那让你无法觉知自己的天赋产业的那个障碍(你错以为自己早已忘失了那个觉知)。上主及天国的反面就是「非上主」及「非天国」,然而,上主根本没有反面,祂是无所不容的。你一定曾经听说过,《奇迹课程》要你选择爱、勿选择恐惧,一点也不错,但这仍是不够的。在七十年代《奇迹课程》问世以前,已有上千个作家要人选择爱而勿选择恐惧。而且,你若告诉别人选择爱、勿选择恐惧,他们都会以为你要他们选择的是「他们」的爱,但这绝非《奇迹课程》的本意。你日后便会明了,这部课程把人间的爱称为「特殊关系」,与圣灵之爱根本是两回事。《奇迹课程》里的「爱」与「恐惧」这两个词,代表着两种截然相斥的思想体系,你必须先厘清这两个体系,才可能明白自己究竟是在哪两种可能性之间作选择。事实上,正因为「不敢去看」的缘故,你已经把信念体系打压到潜意识底下去了,长此以往,还一味逃避、压抑、否定,再投射到外界去,形成一套「恐惧的思想体系」。要知道,你若无法帮人正视这些,让他们明白,若想由此脱身,必须仔细检查那些信念是如何在现实生活里运作的,否则,那一套理念是不会带给人们任何帮助的;你若无法帮人看透幻相,让他们知道,永远不可能从有形的层面去解决人间的关系,否则,那一套理念也称不上是什么珍贵的礼物。「凡是真实的」,是指你永恒不易的灵性,即《课程》所谓的「爱的思想体系」,它既是不受任何威胁,且将带领你回归灵性。「凡是不真实的」,是指其它的一切,也就是「恐惧的思想体系」所带给你的一切后果,但在实相中,它根本不存在。「上主的平安」,乃是《课程》的目标,你必须先进入这种平安,才能重新觉醒于你在天国内的生命实相。葛瑞:如此说来,这一切必须在超乎形体及世界的层面进行,就如同你反复说明的观念,而这也正是两千年前J兄看待身体的心态:外在形体的种种,其实与生命实相根本无关。还有,你好像在说,即使你还活在血肉之躯内,复活仍是发生在你心里的事件,跟身体毫无关系。肉体的复活,或肉体的不朽,说穿了,不仅仅是一种幻象,而且根本就无此需要。阿顿:真是孺子可教也!是的,实相及爱,原属自然之境,是抽象的;而身体与恐权,则是反乎自然的,是具体的,正如《奇迹课程》所说:

心灵的本来面目,是彻底抽象的。

我们会在下次造访中深入这个主题,届时我们会解释,你是怎样落入「我是一具身体」这类想法的,以及「娑婆世界」又是如何形成的。

葛瑞:我开始明白你为何说《奇迹课程》跟基督教思想是无法兼容并存的。《奇迹课程》说:身体是一种幻相,建筑在一种与神对立的思想体系上(如果「反神论」可以成立的话);基督教则在巩固另一套思想体系,借着推崇J兄这一具人身的独特价值,重视人类个别(形体)的存在意义,满足了人们想要肯定自己的个别性及独特性的需求。阿顿:一点都没错,《圣经》中的J兄成了世间「形体大梦」的偶像;其实,真正的J兄并非那一具身体,他是自由的,而且他也要把那自由传给你。你必须借由各种途径去学习超越传统宗教的思考模式,例如:犹太/基督教传统信仰中的上主,不仅把人类的罪恶当真,还加以无情惩治。我们已经提过,在基督教思想体系里,认为上主把J兄献出,是为了赎清世人的罪而受苦牺牲。有些教派还百般强调身体的重要性,他们在圣体圣事或某些宗教仪式里,象征性地演出一场又一场享用耶稣「身体和宝血」的情节,他们真的相信,上主为了赎清人类血肉之躯所犯下的罪行,不惜牺牲自己圣子的肉体作为代价。然而,上主不会穷极无聊到去反制你梦里的故事的,就像你也不会去解决睡在枕边的妻子所做的噩梦一样。首先,你根本没有看见那一件事情,因为它们并非真实发生的事件;其二,就算你能看到那个梦,你也不会插手解决,因为它既不是真的,就不可能影响到你。唯一合情合理的反应,乃是把妻子由噩梦中唤醒,但你会极其温柔地轻轻唤醒她,免得再度惊吓到她。圣灵也是这样轻轻地唤醒你,祂绝不是形体世界的神明,终日忙着处理你梦里的事件。圣灵其实是代上主发言之「声」,一直陪着你在幻境中流浪,漂流到如此遥远的异乡。

圣灵会教你看出,你认定发生在眼前的事件并非真的发生了,这是他唤醒人们的方式。真相是无形可见的,任何可以眼见耳闻的事物,即使可用科学方法测量,仍是幻相,这与世俗观点正好背道而驰。《奇迹课程》还提出具体的方法,让你借用它思想体系里的「真宽恕」来应付肉眼告诉你的事件,如此,你才能在社会里进退自如。在幻相世界里,没有一项事务会比另一项事务来得更神圣,慢慢地,你会发现你以前视为罪、攻击、内疚以及分裂的东西,原来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回事。你仍可平安自在地活在世间,同时也慢慢地、轻轻地由梦中清醒过来。葛瑞:根据你的教导,以及我从<正文>中读到J兄对自己被钉十字架的解说,十字架表面看来确是一种可怕的刑求,但对他其实不算什么,因为他当时那么彻底地认同了百害不侵的上主之爱。他知道自己真正是谁,并不是那一具虚幻的肉体。我想,「J兄该在十字架上为人类受苦」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正好显示出J兄的讯息被后人误解扭曲的程度。这样说,对吗?

阿顿:对,不过也别期待你在练习《奇迹课程》的第一年,就能达到他那样不受痛苦凌虐的影响,那种理想境界需要很深厚的基础。但那「再也不必受苦」的时刻迟早会来临的,那是这一灵修的远程回报,即使是活在身体之人,一样可能保有百害不侵的心境的。《奇迹课程》有言:清白无罪的心灵是不可能受苦的。

但你仍须历经一段时日,才能学会宽恕的课程而达到那个境界的。

葛瑞:但愿如此,不过我真希望早一点抵达目标。

白沙:每个人都希望如此,我们来此就是要助你一臂之力的。现在,我们为你提出几个要点,它们虽然不能涵盖全书,但至少是书中的关键。开始时,你可能难以苟同,但不妨深思一下。上回我们说过,这次来访时会告诉你「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我们这就言归正传。你会发现,我们的解说愈来愈倾向直线式的,那是为了配合你的理解能力。

关于智慧,根据世界的信念,通常是指你对外在事物判断得又好又对;其实不然。「你是对的」这个意念,所带给你的,只会让你永远陷身在这个娑婆世界。我要引用一段J兄在《课程》里谈到智慧和纯洁无罪的说法。顺便一提,这也是「心地纯洁」的真正意义。纯洁无罪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属性。它完整无缺,否则就非真实的。片面的纯洁无罪有时会显得十分愚痴。他们的纯洁无罪必须达到放诸宇宙皆准的见地时,才会转成智慧。纯洁无罪或是正知正见意味着你不再落入妄见,永达得见真实。葛瑞:你是说,不论别人怎样,我都必须把每一个人看成纯洁无罪?

白沙:对,再提醒你一下,别期待那是一蹴可成的事。

葛瑞:我不懂,像希特勒这样人怎么可能是纯洁无罪的?

白沙: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了,答案和希特勒本人毫无关系。我还记得自己身为犹太人的那一世,对于纳粹、光头党、三K党这类病态的人间组织,确实不敢恭维的。他们之所以仍是纯洁无罪,指的并非在有形身体的层面。要知道,希特勒,和世间所有的人,包括你在内,都同样的纯洁无罪,而所有的观感或看法,只因为你们所见的其实并非真相。正如《奇迹课程》所云:这是你做的梦,不是别人作出来的梦。希特勒只是「恐惧思想体系」发展到极致的典型范例。你以为「犹太大屠杀」是一件非比寻常的历史事件?不是的,只不过它波及的人数较广,才显得异乎寻常。其实,类似的事件在历史上不断在重演。你若仔细想一想,或稍稍研读一,就会发现,光是上一个世纪,这类事情,可说是屡见不鲜。你不必是犹太人或黑人,或印第安人,或任何不同肤色的族群,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可以说,几乎在世间找不到一个没有受过迫害的族群。即使是白人,只要他或她隶属于某一特定阶层的人,巧不巧地,再「躬逢其盛」一下,都可能成为那个年度的受害人选,他们也许是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或任何被贴上标签的巫师。你若生在一六九二年的麻州萨林镇(Salem),你知道当年那儿所发生「猎杀巫师」的事件吧!在那次审判巫师的官司里,你知道多少人被判死刑?葛瑞:大概有十九或二十人吧!

白沙:是的,那是人类「投射潜意识罪咎」极其残酷的一个例子。但是,你可知道,在那次「巫师大审判」之前的欧洲,有多少人死于巫师罪名之下?

葛瑞:不太清楚;上百人吗?

白沙:四万人左右。

葛瑞:天啊!四万人!

白沙:如果根据现代的人口比率来推算,当时的四万人,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万人。

葛瑞:我的天!除非有其他性的闻跟它抢风头,否则,那应该是最耸人听闻的事件了!

白沙:的确是的,当人们内心深处有不可告人的隐痛,需要把潜意识中的内疚投射到他人身上时,不论用什么借口,都会产生类似的结果。目前,我们谈的都还是几个极端的例子,其实,一般所谓的凡夫俗子,天天都在用各种手法干类似的勾当。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需求,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他们若是知道,就不会干这种事了。等你慢慢看清人类的处境,就会彻底明白,为什么「种族屠杀」这类惨无人道的疯狂行径,在历史上是那么司空见惯。你也会学到,唯有真正的宽恕,才足以打破这个可悲的模式。

好了,我们说过,你无需立即相信每个人都是全然纯洁无罪的,而且也无需马上接受《奇迹课程》的其他观点,但只要你一路操练下去,有朝一日,你自会发现宽恕对「你」(而不只是你所宽恕的对象)的帮助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奇迹课程》给了「恐惧的思想体系」以及天人分裂的心态一个名称,那就是「小我」(ego)。可别把这一名词跟传统心理学的「自我」(ego)混为一谈了,J兄跟我们说话时采用的名词通常都是「广义」的,所以,他给小我的定义也不属于任何学派。你只需记住,不论小我显得多么有能耐,它其实只是一种想法而已,而想法是可以改变的。葛瑞:我知道你还没讲出全盘的故事,但你提到的宽恕,听起来有点像是心理学的「否定现实」( Denial)。

白沙:等我们讲完所要告诉你的一切时,你不只会看出真正的宽恕究竟是什么,还会明白「爱的思想体系」和「恐惧的思想体系」一样,各有一套「否定现实」的手法。然而,圣灵所用的否定手法,用意是在揭发小我「否定真相」的企图,顺势将它反转过来,然后导向天堂。这是圣灵带给人平安的途径。它否定任何不是来自上主之物具有左右你的能力。这是使用「否定」的高明手法。

然而,到底什么样的宽恕,才能带来平安?《奇迹课程》说:

宽恕也是一种幻相,只因它以圣灵的目的为目的,所以有所不同。不像其他的幻相,它使人远离错误,而非导向错误。

葛瑞:我若接受「上主以外没有一物影响得了我」这个说法,是否表示我就该逆来顺受,任凭别人的侵犯,也不自我保护?或者说,即使生了病,也不该去看医生吗?

白莎:当然不!我们先前说了,你一样可以照常安心度日,这不是空话。你绝不该逆来顺受,但也无须为了证明什么而去自找苦吃。十字架是一个极端的教学工具,你并不需要亲自受苦才能学会《课程》。多半时候,你仍会照常度日,只是别再逞能,靠自己而活,尽可能祈求上天的指引,J兄亲自传递的整套圣灵的思想体系就是你生活里的靠山。他是人类梦境里第一个圆满成就的人,不久的未来,你也会成为这个思想体系的一个发言人。记住,J兄所谓的宽恕和他在《奇迹课程》里所说的,跟基督教所讲的,或世界所接受的宽恕大不相同。如果仍是旧调重弹,他根本不必在此浪费唇舌。正因为基督教误解了J兄,他才需要透过这部课程重新传授「真宽恕」的道理。如今,我们固然在教导你,使你知道如何应付各种处境,但请记住,没有任何人的解说能够取代这部课程,你必须亲自去读,去操练,我们只能算是补充教材而已。我们无意自成一家之言,你也不该自立门派。人们自作聪明,一意孤行,在人间混了千百万劫,古谚有云:如果你继续去做你一直在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得继续承受你一直在受的后果。「一直在受的后果」就是一张重返这个「地球」精神病院的「回程车票」。时候到了,你该跳脱这个一点也不快乐的「旋转木马」了。葛瑞:我想大多数的修行人都在追求断绝轮回的方法。你让我明白了奇迹的真正含意:虽然《奇迹课程》有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奇迹,其实,所谓的奇迹,与任何有形层面的事物无关,它是「知见上的转变」发生在人心里面。白沙:很对,这样,你就开始处理问题的「因」了。《奇迹课程》就:

这是一个治「因」而不治「果」的课程。

又说:

因此,不要设法去改变世界,而应决心改变你内心对世界的看法。

葛瑞:只需稍加观察,不难发现,对人间事物的种种批判并没有使人们更快乐一点。

白沙:一点也没错,事实上,这部《课程》后来会问你:

你宁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宁愿自己幸福?

葛瑞:我想,大部分的人都难免口是心非,嘴巴上说:我宁愿幸福;但行动上,却实在显示着:我宁愿自己是对的。

白沙:对,这就是小我的自欺手腕。当人们批判别人,并相信自己是对的,当下 产生一时的快感,因为他们成功地把潜意识里的某种内疚投射到别人身上去了。但是,隔了几天,不知所然地,他们的内疚就来讨债了(由于发生在潜意识里,所以自己完全不清楚怎么一回事)。也许是出了车祸,或是任何一种自我打击的手法。当然,这样说,只是一种虚幻的直线式解释法,真相是:那一切早已预先设定好了。此中道理,我们以后还会讲到的,此刻,我只是为你举出世间万象「因果相生」的一个例子而已。葛瑞:你是说,人们批判别人,这一时之快或一时之痛(全凭他把内疚「向外」或「向内」投射而定);然后,他们会惩罚自己。表面上,他们以为自己胜利了,其实是他们的信念败在自己的业力之下,就如同被车轮碾过的一条狗(their karma runs over their dogma)。白沙:嗯!你进步得挺快,但百尺竿头,仍然有待加紧脚步呢!别忘了,「业」只是「果」而已,我们改变心,是要改变一切的「因」。物质世界中的「果」,不值得人们操心,因为它不是真的,你该关心的「真事情」是心灵的平安以及回归天乡。至于这个时空世界里头的利益,等我们论及「真祈祷」和「富裕」时,自会谈到的。阿顿:让我们再重申一下,《课程》提到「勿判断你的弟兄」,是要你勿定弟兄的罪而己。然而,你在过马路前,不能不先作个判断,缺了这种判断,你大概连早上起床都成问题。我们要你放下的,不是那类的判断,《奇迹课程》无意推翻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常识。葛瑞:起床这类普通常识,对某些人来讲,还真是一大挑战呢!

阿顿:你可以判断观念,但不去批判人,只需接纳真实的观念就够了。说起挑战,我们一再跟你讲,我们会不断挑战你,但总有一天,你的挑战也会结束的。正如<教师指南>对资深教师的描写:对上主之师而言,并没有什么挑战。挑战意味着怀疑;上主之师坚定的信赖,使怀疑无立足之地。

而你,鬼灵精,还没到那境界呢!你该试着返回自己心灵的本然状态了。

葛瑞:我很乐意,你说过,反正那个心也不是我的。但你老爱重申「不同」和「分别」,而不去强调「一体」,这让我感到有一点儿不舒服。

阿顿:我很高兴你提出这一疑问,因为其中的原委极为重要。那是因为分析到最后,只剩下两种思想体系,所以圣灵才会使用「比较」和「对照」的方式来教导你。

奇迹将你的妄作与上主的创造加以比较,凡与创造相应的,便纳为真实,相抵触的,便斥为虚妄。

白沙:什么是跟奇迹及圣灵相应的?什么又是跟祂及这《课程》抵触的?人们对此常有争议。在修行人中,包括奇迹学员在内,争议本是难免,这正是世界的一贯伎俩,就像显微镜下细胞的分裂,原是世界与生俱来的本质,因为小我的心确实像显微镜下的细胞那般不断分裂,形成了一颗颗状似分裂的心灵,有些人称为灵魂。但你不必为那些争议操心,也无须抵制它,你需要做的,只是回到问题的源头「心」那里去(而不是世界),透过宽恕来转变你的心。不论在奇迹团体之内或之外,J兄并不奢望这部课程能够免除那类争议,就如同,他在《课程》最后的<词汇解析>中所说的这段话,足以套用在整部书的任何一处:

所有的词汇都有引发争端的可能,存心找碴的人,必会如显。而有意澄清观念的人,也会如愿。然而,他们必须甘心漠视那些争端,认清那只是一种抵制真理的措施、故意拖延的伎俩而已。在下回讨论中,我们会解释这些可能引起争议的观念,如:潜意识里因罪而衍生的内疚,那正是背后推动着世界运转的动力。然而,你心底那个罪的观念其实根本虚妄不实,只要你不再定人之罪,它在你心里便不会显得那么真实了。阿顿:在我们下次来访之前,我要你思考一下,人间的灵修道路原本各异其趣,你若想要合一,只能在目标上合一,因为所有灵修之道目标都是一致的,都会回归上主那里,途径尽管不同,好像各走各的阳关道,但最后还是会殊途同归的。你不必为此难过,这是必经的过程。不管透过任何灵修法门,只要你想从中获益,就必须先彻底了解它,然后运用出来才行,若非真正了解,怎能运用出来?如果你说佛教跟基督教讲的有所不同,并不会引起任何争议;那么当你说《奇迹课程》讲的也跟它们有别,这又有什么好怪异的?《奇迹课程》并非什么「运动」,世间的运动五花八门,早已不计其数了,实在无须再用任何名目去标榜它。再说,《奇迹课程》流不流行,一点也不重要,J兄知道他在做什么,准备好接受这部课程的人自然会找到它的。J兄的《奇迹课程》有它独到之处,它给予每个个别生命一个机会,让它们看清自己原来根本不只是一个个体生命,而且也从未落单过。它给你一个机会,来和圣灵结合,最后与上主合一。它帮圣灵治愈你,加快你回归上主的脚步。但要达此目的,你必须先学习J兄在《课程》里提出的这个关键论点:我们确实可以说,小我的整个世界都是建造在罪上的。只有那种世界才可能如此颠倒是非。就是这诡谲的幻相,使内疚的乌云显得这般浓密而难以穿越。使得这个世界仿佛有个坚实的基础。因为罪已将一切造化由上主的神圣理念改变为小我想要的观念,也就是它所统治的世界,由身体所构成,属于「非心灵」层次,终将彻底腐朽而消失。这若只是一个错误,真理便很容易予以化解。只要让真理去审判,任何错误都能修正过来。但错误一旦取代了真理的地位,那么它还能往何处修正?白莎:我亲爱的使者,时候到了,该放弃你自己加在世界的错误价值,开始试着接受圣灵所赋予的意义,祂看待世界的方式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

阿顿:葛瑞,继续研读下去,下一次来访时,我们会把你的错误带入真理之内,有心释放你的那一位自会帮你化解(undo)一切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