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全文在线阅读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是什么造成孩子恋父、恋母情结

关灯直达底部

马上要大学毕业了,二十四岁的李明还是无法做到独立生活。他依赖自己的母亲,觉得自己和母亲之间有一种很特殊的情感。见到妈妈,他才觉得安全。直到现在他还是忍不住要凑到妈妈身上去闻一闻,那种味道是一种难以形容、难以割舍的味道,甚至他找女朋友的标准就是以妈妈的样子、性格为参考。

一开始,李明的妈妈并没有觉得儿子有什么问题,直到学校保卫科通知她来领李明,才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好像是出了问题,因为李明在晚上去女生宿舍偷了胸罩。

是的,像李明这样依赖母亲的男生并不少见。他们对母亲这种独特的依赖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在流传的故事中,曾无意中杀害了父亲,娶了母亲。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两三岁到六岁之间,都会有一种亲近母亲、反抗父亲的倾向;而女孩在这个阶段则更容易依赖父亲、敌视母亲。

如果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男孩、女孩都会走向正常的心理发展,但是也有的人会一直延续到成年,这就演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心理现象:男孩会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母亲,做任何事情都想和母亲一起分享,唯独排斥父亲。

当然,现在依恋父亲或母亲的孩子很多,也并非病态。原因很简单,独生子女是主流,在一个火柴盒一样的屋子里长大,人际交往的缺乏,造成了孩子们的朋友只有爸爸、妈妈,而这两位仅有的朋友也会无限制地迁让他、宠爱他,乃至溺爱他。所以孩子会越来越自我,众所周知,自我的终极表现会带来孤独。

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最亲密的玩伴,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父母在身边,他们就会觉得更安全。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外面的社会碰壁越来越多,他们就会更加依赖父母所给予的温暖以及可以释放任何情绪的空间。

俗话说得好:女大不中留,男大不中用。这些被父母们圈养的孩子自然是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独立是一件让人值得骄傲的事情,而窝在家中依赖父母,只能像蜗牛一般,缩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对世界不闻不问,最终变成“井底之蛙”。

父母离婚后,六岁的小花就一直跟着爸爸生活。长大成人后,她断然阻止爸爸接纳其他的女人,更可怕的是她声称要嫁给爸爸。因为两个人相依为命太久了,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她不想和爸爸分离。小花的这种想法给爸爸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他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与女儿相处。

俗话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特别是单亲家庭,如果父亲带女儿或母亲带儿子,更容易使得孩子产生恋父、恋母情结。所以,当女儿对父亲或儿子对母亲有过分亲昵的举动时,一定要制止。

为人父母,不应该以异性子女对自己情有独钟为荣,而应该启发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与友爱。当然,不要扭曲了父女、母子之间的那种真诚、无私的情感,并把体现亲情的爱视为“情结出界”。亲情不仅应该存在,还应努力变得更加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