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全文在线阅读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灾难面前,你是神还是兽?

关灯直达底部

By 赵紫凌

经验说:大难临头各自飞是人的天性。
实验说:面对灾难,到底是救人还是救自己,取决于灭亡时间的长短和生存期望的大小。

同样的海难,泰坦尼克号上秩序井然、文明礼让;路西塔尼亚(Lusitania)号却一团混乱、各自逃命,前者乘客素质更高吗?错!人都是一样的,只是后者情况更危急,人们更绝望。

还记得电影《泰坦尼克号》吗?一场生离死别,考验了真爱,拷问了人性。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三年后,一艘名为路西塔尼亚(Lusitania)的英国商船在横跨大西洋的航行当中遭遇到了德国潜艇的袭击,同样葬身大海。如果说泰坦尼克号的最后一幕让我们见证了人性的伟大,那路西塔尼亚号则暴露了人性中全部的自私:从幸存者名单来看,泰坦尼克号获救的妇女和儿童的比例明显比路西塔尼亚号要高,而壮年男性(16~35岁)的比例却低得多。

同样是面临死亡的威胁,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们会井然有序,有的时候又乱作一团?是因为泰坦尼克的乘客素质更高吗?

不是。这两条船上的乘客,无论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文化程度、宗教信仰还是经济背景都非常相似。然而人是一种奇妙的组合,兼具神性和兽性,泰坦尼克号塑造了一部众神之诗,而路西塔尼亚号沉没前的集体逃生则更像是一场群兽之战。

人性善恶本不论,只由情境决定之

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纽约大学的布鲁诺·弗雷亚(Bruno Freya)教授通过深入研究,逐渐揭开了两件海难出现重大差异的真相。英国商船路西塔尼亚号在横跨大西洋之前,并没有多少乘客想到商船可能遭到攻击。根据当时的《国际海洋法》规定,军用舰船如果要对敌方的民用船只准备发动攻击,必须先对其发出警告信号。但德国方面没有遵守规则,在未发出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就用一颗鱼雷启动了这场不可复制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强烈的爆炸和振动、汹涌的海水灌入船体、船只高速解体、救生艇释放过程中出现故障……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所有船员和乘客都一下子乱了阵脚。我们再来看看泰坦尼克号的情况。当时泰坦尼克号在英国媒体的报道中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海上钢铁堡垒”,人们大多对此坚信不已,因此即便后来撞到了冰山,人们也并不紧张,因为没有人相信小小的冰山可以把“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怎么样。一切逃生程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没有发生很大的恐慌。

此外,由于始终抱有生存的希望,人们相信泰坦尼克号一定不会沉没,它只是遇到了暂时的麻烦。“让一部分人先走,等下一批救生艇划回来,我们再平安离开就是了。”所以人们愿意保持镇静,默默等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规则仍然有效——妇女儿童有机会优先得救;经济规则也仍然有效——头等舱的客人拥有更多、安全系数更高的逃生机会。

然而路西塔尼亚号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乘客们很可能已经知晓了三年前泰坦尼克号的悲惨结局,知道即便是“永不沉没的钢铁堡垒”撞上冰山后也难逃葬身大海的命运,这艘不那么“巨无霸”的商船在遭遇更加可怕的鱼雷袭击时,生存的希望又有多少呢?共同参与此项灾难条件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贝诺·托格勒(Benno Torgler)教授指出,对于海难的恐惧“已经先入为主地占领了某些乘客的心灵”。在这个前提下,哪怕只受一点惊吓,也足够让船上发生骚乱了,遑论真实的海难。最后的调查数据显示,几乎船上每个人得到的逃生机会都只和自己的个体生存能力有关——强壮的成年男女有更多机会抢到救生艇上的一席之地,即使落水了,也有更大的机会爬上救生艇。

最后,最直接左右乘客反应的还是船体下沉的速度。因为,留给人们作决策的时间越短,人们就越容易陷入慌乱。这里涉及一个行为模式,名为“战斗/逃亡行为模式”(fight-or-flight behavior mode)。路西塔尼亚号只用18分钟就沉没了,而且救生艇的施放还出了故障。这两点足以让所有乘客在短短几十秒内陷入慌乱,肾上腺素猛增。接下来他们的身体就会自动进入“战斗/逃亡行为模式”:要么玩命战斗,要么拼命逃跑。最重要的是,无论哪一种,这个时候的人都已经顾不上普遍意义上的习惯、风俗、禁忌,自我保全才是第一要务。相反,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花了2小时40分钟。在这场漫长的等待中,人们没有受到剧烈的惊吓,没有进入“战斗/逃亡行为模式”,于是社会规则仍然会战胜人类自私的本能,使获救人员的身份构成上显得更加“人性化”。

这个对比研究也许给不了你任何有实用价值的建议。因为作为个体的你,既无法改变突发的情景,也无法控制群体的行为。但是,这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审视人性的角度:人急了也跳墙;悠着点,你也能得道成仙。

那么,是否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大灾难面前,假如我们有预警、有应急预案、有妥善的逃生方法,那人们的反应就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