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命研究 » 中国命研究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命研究》有眼识泰山

关灯直达底部

中国人对山的思想,有很多名堂。谈到山,最顶尖的就是“五岳”。中国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表示看过“五岳”以后,天下名山尽于是矣,就不必再看别的山了。“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最麻烦的是泰山,因为“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又为五岳之长”。泰山属阴山系,起于山东胶州湾西南,向西横亘山东中部。它的名字很多,叫泰山,也叫泰岱、岱岳、岱宗、岱山、太山、大山。

封禅泰山

古人对泰山的最大花样,就是上泰山祭天。

上泰山祭天,有专门名词。在山上的祭叫“封”,在山下的祭叫“禅”,混在一起叫“封禅”。事实上“禅”是祭地,但在祭天大典中,祭地就给吸收了。

古书中解释封禅最扼要的是《白虎通》。《白虎通》有“封禅”一则,说: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泰山乃〕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

封禅观念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齐桓公称霸后,想封禅,但是管仲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古代圣王封禅,有十五种祥瑞出现,像东海有比目鱼、西海有比翼鸟等等,现在我们没有这些,怎么好封禅呢?于是齐桓公就死心了。

到了秦始皇出现,他自负得很,要封禅,结果走到半山,碰到雷雨,弄得扫兴而归。

到了汉武帝出现,他又继承这种封禅的观念,《史记》为之有《封禅书》。在这一方面,人们愈来愈笼罩在迷信的大雾里。

有关封禅(或准封禅)的一些记录,我们一查古书,从传说到信史,便可找到一大堆,请看:

一、无怀氏封泰山。(《管子》《路史》)

二、伏羲氏封泰山。(《管子》《史记补》)

三、神农氏封泰山。(《管子》)

四、炎帝封泰山。(《管子》)

五、黄帝封泰山。(《史记》《管子》)

六、颛顼封泰山。(《管子》)

七、帝喾封泰山。(《管子》)

八、帝尧封泰山。(《管子》)

九、帝舜巡守至岱宗,燔柴祀天。(《尚书》《管子》)

十、大禹封泰山。(《管子》)

十一、成汤封泰山。(《管子》)

十二、成王封泰山。(《史记》《管子》)

以上十二起是传说,以下是信史。

十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封泰山,始立八神祠天齐地生。

十四、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东巡登泰山,刻石,章(彰)始皇功德。

十五、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夏四月始登封泰山。

十六、汉光武中元元年(公元56)春正月东巡狩,二月登封泰山、禅梁父。

十七、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二月,有事于岱宗。

十八、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二月,有事于岱宗。

十九、魏明帝三幸岱宗。

二十、北魏显祖皇兴二年(公元468),遣官祀东岳。

二十一、北魏高祖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遣使祀岱岳。

二十二、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将有事于泰山,遣官行山上七十二君坛迹,命集名儒议礼。

二十三、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正月,有事于泰山。

二十四、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冬十月,有事于泰山。

二十五、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公元931),诏封泰山神为威雄将军。

二十六、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十月,有事于泰山。

二十七、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加上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帝,岁一遣官祭岳祠。

二十八、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定泰山神号祀典。

二十九、明成祖永乐五年(公元1407),遣使祭东岳。

三十、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五月,遗官祭东岳。

三十一、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遣使祭东岳。

三十二、明代宗景泰三年(公元1452),遣使祭东岳。

三十三、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遣使祭东岳。

三十四、明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遣使祭东岳。

三十五、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遣使祭东岳。

三十六、明世宗嘉靖十一年(公元1537),遣官祭东岳。

三十七、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遣使祭东岳。

三十八、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遣使祭东岳。

三十九、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遣官祭东岳。

四十、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东巡狩,御书东岳庙额曰“配天作镇”。

写文章给泰山看

封禅既然是大事,所以有关封禅和向泰山顶礼的文献,就何代无之了。我们试看看这些篇目:

《泰山刻石铭》 秦始皇

《封禅文》 汉司马相如

《东封泰山记》 汉光武帝

《泰山封禅仪记》 应劭

《请封禅疏》 魏蒋济

《请封禅疏》 晋卫瓘等

《有司奏请登封疏》 晋书礼志

《封禅议》 梁许懋

《祭岱岳文》 魏孝文帝

《祭岱岳文》 高允

《封泰山玉牒文》 唐高宗

《封泰山玉牒文》 唐玄宗

《纪泰山序铭》 唐玄宗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文》 骆宾王

《大唐封禅颂》 张说

《封泰山玉牒文》 宋真宗

《加青帝懿号诏》 宋真宗

《广生帝君赞》 宋真宗

《御祝文》 宋真宗

《泰阴亭碑铭》 宋真宗

《天齐仁圣帝碑铭》 晁迥

《祭东岳文》 欧阳修

《祈雨东岳文》(三篇) 曾巩

《谢雨泰山文》 曾巩

《洪武十年初建国祭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十一年秋报祭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二十八年讨广西蛮酋告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三十年讨西南苗民告泰山文》 明太祖

《永乐五年征安南告泰山文》 明成祖

《宣德十年时祭泰山文》 明宣宗

《正统元年即位祭泰山文》 明英宗

《正统三年时祭泰山文》 明英宗

《正统九年祷雨祭泰山文》 明英宗

《景泰三年河决祭泰山文》 明代宗

《景泰六年灾渗告泰山文》 明代宗

《成化六年旱告泰山文》 明宪宗

《成化十三年灾渗告泰山文》 明宪宗

《成化二十一年地震告泰山文》 明宪宗

《弘治四年旱祷泰山文》 明孝宗

《弘治七年河决祷泰山文》 明孝宗

《御制重修东岳庙碑》 明孝宗

《正德五年旱告泰山文》 明武宗

《正德六年水旱盗贼告泰山文》 明武宗

《嘉靖十一年祈嗣告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十七年毓储谢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二年河决告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河工告成谢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灾变告泰山文》 明世宗

《隆庆三年水灾告泰山文》 明穆宗

《万历元年即位告泰山文》 明神宗

封禅以外的种种

泰山有很多峰,其中最高的是丈人峰。丈人是太太的爸爸,为什么叫丈人峰呢?原因是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候,命张说做“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乘机从九品官一下子升到五品。唐玄宗很奇怪,问他怎么突然升得这么快。郑镒不好意思,答不出来。有人说:“此泰山之力也!”表示是丈人做泰山封禅使而裙带来的官。从此以后,中国人称丈人也叫泰山;相对的,丈母娘就叫泰水了。

泰山在中国是第一名山,《诗经》里有很多歌颂泰山的句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在将死的时候唱歌,说:“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泰山的出名和孔子有关系。孔子是山东人,他和泰山是“同乡”。

古代人受了交通与知识的限制,眼界是不够的,所以,泰山就变成了中国东部人眼中最高的山。到了秦朝以后,开始以中国西部的眼光,登记群山,才山外有山。秦始皇以秦国的门户山——崤山——为界,把东边分成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五个山,西边分成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渎山七个山。泰山的地位虽然没降低,但是毕竟名过于实了。

对于山,中国人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也是充满了敬畏的。《国语》里记孔子的话,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可见对山的敬畏,已经一至于此了。在这种敬畏下,中国人是不敢“有眼不识泰山”的。泰山在中国思想史中有它独特的地位,实在值得研究。在封禅以外,有三个主题,最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三个主题就是:一、泰山主生;二、泰山主死;三、泰山地狱。

泰山主生

战国秦汉以后,中国人对泰山的思想,愈来愈复杂,因为相信泰山和“天帝”之间有亲属关系,关系有两种,一种是说天帝是泰山神的外孙(《列异志》),一种是说天帝是泰山神的祖父(《博物志》),所以泰山又叫“天孙”。不管哪一种说法,泰山都是有神性的。但是,泰山神成为这种显赫的山神,也是经过演变的、夺权的。古代也有别的山神,像河南的嵩山神“霍太山”神等。这种神能“为祟”,使国家生旱灾,能兴灭人家国、生死人物。后来其他山神被山东的泰山神通吃了。

在中国人眼里,泰山是永生的象征,这叫“泰山主生”。泰山神是青帝,是乘青龙的大帝,并且传说唐尧就做过这种梦。中国帝王对泰山的封禅,除了表示对天的崇敬外,主要的意义是求永生、求不死之术,所谓“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所以封禅便找上山中老大——泰山——的头上来了。

在《大山镜铭》里,有这样的话:

上大(泰)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长命,寿万年,宜官秩,保子孙。

这种愿望,是中国人普遍的愿望。这种“受长命,寿万年”的思想,都随着泰山而憧憬、而寄托、而仙登。所以,泰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屏障、一种使生命安全的倚恃。中国人相信“泰山石敢当”,这种思想都是从“泰山主生”的观念来的。

泰山主死

中国人相信“泰山主生”,但人人都有生必死、永生无缘,于是,不得已求其次,求其实际,中国人又相信“泰山主死”了。中国人相信泰山是人死后归魂的地方。

泰山碧霞宫西边有邓都峪,俗叫鬼儿峪,就是传说中的归魂所在;泰山顶西边有望乡岭,就是传说中死人怀念家乡的所在。

乐府曲调有一种《泰山吟》,是一种挽歌。正因为人死灵魂归于泰山,所以才有这种曲调。中国人相信“泰山主死”,这种思想是源远流长的。

秦始皇时候,曾“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是古来的神,其中第一是天主,第二是地主,地主祠“泰山梁父”。人死入地,所以泰山便和人死有关。泰山神是有编制的,带头的是府君,就是泰山府君,这是道教的观念。晋朝以后,佛教起来了。佛教的阎王夺权成功,于是阎王就取代了泰山府君,变成了阴间的头子。综合起来,泰山神其实经过多次夺权变化:

一、由许多山神大一统,总归户到泰山神。

二、道教打泰山神主意,把泰山神变为泰山府君。

三、佛教又打泰山府君主意,把泰山神变成阎王,并把泰山地狱化。(民间搞不懂,所以有一路是相信天帝以下是阎王,为天子级;阎王以下是泰山府君,为总理级;再以下是五道神,为部长级)。

四、在道教佛教的山神大战中,道教把泰山府君升格为东岳大帝,另外来个崔府君维持府君的旧称,但是职权是“判官”级的。

五、在道教佛教的山神大战中,不单在理论上大战,而且在庙宇中混战。这种混战,在泰山的岳麓岱庙、酆都庙中就激烈展开,北京的东岳庙更集了大成,这些庙崇奉东岳大帝。正因为泰山跟人死有关,所以才有这种称呼和规模。东岳庙的特色是地狱造型,这又全是佛教森罗殿的框框。

泰山地狱

阎王既然要占泰山的山头,所以,东岳泰山和地狱的关系,在佛经里,也就开始做细部的结合。在汉晋的佛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话:

布施济众则命终魂灵不入太山地狱。(《六度杂经》)

泰山地狱饿鬼畜生道。(《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死后当入太(泰)山地狱。(《佛说鬼子母经》)

福尽还入泰山地狱。(《出曜经》)

于是,好好的一座山,就同地狱发生牵连,开始地狱化了。

在中国旧传说里,“泰山主死”的作业是山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之年寿长短”(应劭《风俗通义》),但是佛经窜出来后,复杂的地狱行政系统就接管简单的山神故事了,阎王的“生死簿”也就取代“金箧玉策”了。

这种转变与思想,在《西游记》中有生动的描写。《西游记》描写孙悟空一天睡觉时:

……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顿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阎王所居,何为到此?”那二人道:“你今阳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猴王听说,道:“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那两个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进去。那猴王恼起性来,从耳朵中掣出宝贝,晃一晃,碗来粗细。略举手,把两个勾死人打为肉酱。自解其索,丢开手,抡着棒,打入城中。得那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众鬼卒奔上森罗殿,报着:“大王!祸事!祸事!外面一个毛脸雷公,打将来了!”

慌得那十代冥王急整衣来看,见他相貌凶恶,即排下班次,应声高叫道:“上仙留名!上仙留名!”猴王道:“你既认不得我,怎么差人来勾我?”十王道:“不敢!不敢!想是差人差了。”猴王道:“我本是花果山水帘洞齐天大圣孙悟空。你等是什么官位?”十王躬身道:“我等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悟空道:“快报名来,免打!”十王道:“我等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忤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悟空道:“汝等既登王位,乃灵显感应之类,为何不知好歹?我老孙修了仙道,与天齐寿,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为何着人拘我?”十王道:“上仙息怒。普天下同名同姓者多,敢是那勾死人错走了也?”悟空道:“胡说!胡说!常言道:‘官差吏差,来人不差。’你取生死簿子来我看!”十王闻言,即请上殿察看。

悟空执着如意棒,径登森罗殿上,正中间南面坐下。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来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五六簿文书并十类簿子,逐一察看。赢虫、毛虫、羽虫、昆虫、鳞介之属,俱无他名。又看到猴属之类,原来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赢虫,不居国界;似走兽,不伏麒麟管;似飞禽,不受凤凰辖。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取笔过来!”那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摔下簿子道:“了账!了账!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

这猴王打出城中,忽然绊着一个草纥缝,跌了个踵。猛地醒来,乃是南柯一梦。才觉伸腰,只闻得四健将与众猴高叫道:“大王,吃了多少酒,睡这一夜,还不醒来?”悟空道:“睡还小可。我梦见两个人来此勾我,把我带到幽冥界城门之外,却才醒悟。是我显神通,直嚷到森罗殿,与那十王争吵,将我们的生死簿子看了,但有我等名号,俱是我勾了,都不伏那厮所辖也。”众猴磕头礼谢。自此,山猴多有不老者,以阴司无名故也。

孙悟空这种“强销死籍”的故事,正是中国人泰山地狱思想的最好显示。尤其“阴间天子十代冥王”中,有阎罗王、泰山王等细分的名号,更显示了这个“泰山专案”如何愈变愈复杂。所谓“十代冥王”,据《群书拾叶》的“阎魔十王”说法,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管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和《西游记》的说法有出入,显然是泰山地狱思想的复杂演变的结果。泰山地狱思想的深入人心,在此就愈来愈具体化了。

以上以泰山为实例,看中国人的山思想、生与长生思想、死与地狱思想,以及道教思想与佛教思想的竞争,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组合。我写这篇《有眼识泰山》,就是给这种组合做一个示范。用它来告诉中国人,要怎样追踪自己的思想,要怎样读活书、写活文章。只有用这种方式去读书得问,寻根追源,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1984年4月29夜

注释

《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泰水在宋朝就有这种称呼了,见《称谓录》。但已不知出自何书,见《归田录》。

其中最出名的是《鲁颂·宫》中的“泰山严严,鲁邦所詹”和《大雅》中的《嵩高》等诗。

《法言》中有“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崺也”的话,也是套孔子的言论。

《礼记·檀弓》等。

《博物志》据《孝经援神契》说:

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

《太平广记》据《列异传》说:

临淄蔡支者,为县吏,曾奉书谒太守,忽迷路,至岱宗山下,见如城郭,遂入致书。见一官,仪卫甚严,具如太守……付一书,谓曰:“掾为我致此书与外孙也。”吏答曰:“明府外孙为谁?”答曰:“吾太山神也;外孙,天帝也。”掾出门,乘马斫之,有顷,忽达天帝座太微宫殿,左右侍臣俱如天子。支致书讫……帝曰:“君妻卒经几年矣?”支曰:“三年。”帝曰:“君欲见之否?”支曰:“恩唯天帝。”帝即命户曹尚书敕司命,辍蔡支妇籍于生录中,遂命与支相随而去。乃苏,归家,因发妻冢,视其形骸,果有生验。须臾起坐,语遂如旧。

“霍泰山”神在战国时属河南嵩山系的神,为赵国、晋国等所信奉。《史记·赵世家》:“赵夙为将伐霍,霍公求犇齐。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又《秦本纪》:“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使殷纣。周武王之伐纣……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作石棉于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天赐石棺,以光华其族)。’”《水经注》:“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

古代国中名山大川叫“望”,祭它们是遥望而祭,也叫作“望”。但不属于自己地盘的山川,就不肯望。《左传》记楚昭王生病,卜者说是河神为祟,该去祭。但楚昭王不肯,他说河不是我们的望,河神管不着我。可见当时的山川是地区性的,还没被泰山通吃。

《元始上真众仙记》说:“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

《孝经钩命决》说:“尧梦乘青龙上泰山。”

《史记·封禅书》说:“齐人丁公……曰: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

后汉应劭《风俗通义》说:“东方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罗振玉《辽居杂著》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

赵翼《陔余丛考》中“泰山治鬼”条下说:“东岳主发生,乃世间相传,多治死者,宜胡应麟之疑也。”

顾炎武《日知录》“泰山治鬼”一条说:

自哀平之际而谶纬之书出,然后有如遁甲板山图所云: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泰山主死。《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长短者。其见于史者,则《后汉书·方术传》: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乌桓传》: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三国志·管辖传》:谓其弟辰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而古辞《怨诗行》云: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人闲乐未央,忽然归东岳。陈思王《驱车篇》云:魂神所系属,逝者感斯征。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云: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应璩《百一诗》云: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京之世乎?

《史记·封禅书》。

《搜神记》:“胡母班死,往见泰山府君为之致书于河伯。”《北史·段晖传》:“有童子与晖同学二年。将去,谓晖曰:‘吾泰山府君子,奉敕游学,今将归。’言终,腾虚而去。”《夷坚志》:“孙黑、石倪、徐楷,相继为泰山府君。”

阎王是梵语Yamaraja的音译,阎摩罗、琰摩、阎魔、阎王、阎老、阎罗王都是他。《隋书·韩擒虎传》有“生为上国柱,死作阎罗王”的话。

清朝吴锡麟《有正味斋骈体文》中有《游泰山记》,中有“吴道子之变相,阿育王之淫刑,鬼物青红洒竖毛发”的话。吴道子画地狱变相图,见于《海录碎事》等书。这段话是描写这个道佛混合的庙。

《燕京岁时记》东岳庙:“东岳庙在朝阳门外二里许,除朔望外,每至三月,自十五日起,开庙半月。士女云集,至二十八日为尤盛。俗谓之挥尘会,其实乃东岳大帝诞辰也。”

陈鸿年《故都风物》(1970年正中书局)记东岳庙:

它在朝阳门外,是一个“奉旨修建”的最大庙宇,占地三十余亩。正殿之外,东西跨院,七十二司,包括了各界天地诸神。平常每月初一、十五,开放两天。善男信女,络绎于朝阳门内外大道。临时赶庙的五行八作的摊贩,星罗棋布地摆于庙内庙外各个角落。香烟缭绕,喧哗一片。大街路南有“十八层地狱”,用泥塑木制的。上刀山,下油锅,望乡台,奈何桥,刀、锯、斧、磨……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每年正月间开放的半个月,游人如梭,香火鼎盛。尤其幼时受一般的迷信传说,到这里一看,随时觉得胆战心惊。此庙在“沦陷”前夕唯全部佛像已被拆毁,今已一部改了小型手工业工厂,一部为一般贫民所占居,已没有庙期了。

东岳庙的十八层地狱,在建造之初,甚至是有机关、有活门的,游客不小心,会有坠入地狱的恶作剧。后来吓坏过人,就封存了。这是我小时候亲自在东岳庙听说的。

孙悟空走后,阎王们告状告到玉皇大帝那里,表文上说:

幽冥境界,乃地之阴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阴阳轮转;禽有生而兽有死,反复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数,不能易也。今有花果山水帘洞天产妖猴孙悟空,逞恶行凶,不服拘唤。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恃势力,惊伤十代慈王。大闹森罗,强销名号。致使猴属之类无拘,猕猴之畜多寿,寂减轮回,各无生死。贫僧具表,冒渎天威。伏乞调遣神兵,收降此妖,整理阴阳,永安地府。谨奏。

泰山愈来愈被人“非礼之祭”,在明朝已经很严重了。刘基《郁离子》有“岳祠”一则,曾经慨乎言之。刘基说:

郁离子观于岳词,怅然叹曰:“悲哉!先天之道隐而鬼神亦受人之诬也!而况于人乎?”管豹问曰:“何也?”郁离子曰:“若下闻圣人之言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言泰山不享非礼之祭也。今也又从而为之祠,形其神而配以妃,不亦诬且亵乎?夫人之生死,有天命焉。福善祸淫,天之道也。使诚有鬼司之,犹当奉若帝命,其敢受非礼之祈而淫纵其祸福于其所不当得者乎?而祠以私之,是以浊世之鄙夫待鬼神也,其不敬孰大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