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楞严经的秘密 » 楞严经的秘密全文在线阅读

《楞严经的秘密》第四卷 第十二章 声有声灭闻性恒常

关灯直达底部

第四卷 第十二章 声有声灭闻性恒常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暗明。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悋。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实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言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阿难听了佛对六根是一是异的仔细分析后,虽然已经没有办法对佛进行反驳,但是好像还是没有完全接受,因此也就没有顺着佛的问题去回答自己究竟选择哪一个入手的门径。二是又回想起了第一个决定理义的说法,准备用佛自己的说法,来进一步提出质疑。

阿难对佛说:“佛啊,按照你刚才所说,一个修行人在因地发起追求菩提觉悟之心的时候,就要和果位的菩提觉性相对应。佛啊,按照你平常对我们所讲过的,果位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名词虽然在文字上不一样,但是就其所指的究竟果位那清净圆满体性的坚固性方面,却都是金刚王那样的不可摧坏、亘古长存。”

菩提,《大智度论卷四十四》中说:“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中说:“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我们可以理解菩提,就是从至高无上的智慧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涅槃,又称泥洹,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佛学大辞典》中说:“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我们也可以理解涅槃,就是从寂静无为、毫无造作、超越言诠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真如,《唯识论二》中说:“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我们也可以理解真如,就是从最彻底究竟、没有丝毫掺杂的真理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佛性,《涅槃经二十七》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当众生作为众生时的这个佛性,和他称佛之后的那个佛性,并没有任何的不同。我们也可以理解佛性,就是强调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庵摩罗识,《宗镜录五十六》中说:“庵摩罗识,翻无垢识,体非一异,名真如识”。《翻译名义》中说:“第八阿赖耶,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赖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即第九识也。”我们可以理解庵摩罗识,就是从众生心识层次分割、建立究竟认知阶梯角度描述的果位。

空如来藏,《三藏法数》中说:“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证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我们可以理解空如来藏,就是从显空不二、色空无别角度所诠释的自在果位。

大圆镜智,《佛地经论三卷》中说:“大圆镜智者:谓离一切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所缘,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别知境相差别。一切时方,无间无断。永离一切烦恼障垢有漏种子。一切清净无漏功德种子圆满。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穷未来际,无有断尽。如是名为大圆镜智。”《三藏法数》中说:“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我们可以理解大圆镜智,就是从能显万法而不动的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也就是说,上述这七个名词,全部都讲的是一个真理,但是因为侧重角度的不同,而建立起来了不同的文字,甚至其中的后四个,还具有让学佛人直接悟入上乘修行方法和见地的作用。

但是,阿难虽然知道这七个名词指的都是同一个果位,算是比较明白法义了。但是他紧接着提出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他在见地方面,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全部都是直接拿来了佛的法句,在没有明白其中道理的情况下,他的见地才会出现高高低低的不稳定表现。

阿难接着对佛说:“按照佛刚才在分析中所说,如果我们的见性和听闻性,在离开了光明、黑暗、动静、通塞等尘相的时候,根本就不会真实存在,没有一个存在的实体,就好像我们的思维念想之心,在离开了法尘的时候,也什么都不会存在一样。那么,佛为什么要把这个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的表现,作为修行最初的本因呢?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断灭的六根门径,来求取上述七种名词所代表的果位真常呢?”

“佛啊,就像你刚才所分析的那样,当离开了光明和黑暗的时候,所谓的见性也就根本不存在了;在没有了法尘的时候,念头自然也就灭除了。经过我反复的掂量和分析,所谓的我的心和心所,本来都是不成立的,那么在什么都不成立的情况下,到底把谁当作最初的修行本因,来求取最终的无上觉悟呢?”

“佛你在前面一直强调澄明圆满真常的道理,可是现在看来,并不是诚实的说法了,都成了游戏之说了。为什么佛还说自己就只说真话呢?我还是不能明白,请佛大慈大悲,给我开示开示。”

佛听了阿难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哭笑不得,这个阿难,见地怎么如此的混乱不堪!但是没有办法,还是得讲啊!佛就对阿难说:“阿难,今天我已经很多次说了,虽然你听闻了很多的经典法义,但是却没有因此而断除你的烦恼漏失,只是在你的心中增加了更多的颠倒的机会而已。你就一直没有明白为什么你们凡夫众生会一直处于颠倒之中,现在把这个最真实的颠倒展示在你的面前,你反倒糊涂了,认不出来了,真是拿你没办法。”

佛接着说:“我就知道,之前你虽然有几句答案还不错,但是那也仅仅是恰好撞上了,你到现在应当还是没有全然相信我的话吧?那我就在此用这个世间的俗事,来试试看能不能打消你最后的疑惑。”

说着,佛就让也在附近听法的罗候罗敲了一下钟,然后问阿难:“你现在听到了吗?”

阿难和在座的大众都回答说:“我听到了。”

等颤颤悠悠的钟声慢慢地息止,没有钟声之后,佛又问阿难:“你现在听到了吗?”

阿难和在座的大众都回答说:“我没有听到。”

这个时候,罗候罗在佛的授意之下,又敲了钟一下,钟声又响起来了。佛就第三次闻阿难:“你现在听到了吗?”

阿难和大众再次回答:“我听到了。”

佛这个时候换了一个问题问阿难:“你为什么一会儿说听到了,一会儿又说没有听到?”

阿难和在座的大众回答佛说:“如果钟声敲响的话,我们就会回答说听到了;当钟声过去之后,根本就没有了响声,我们就回答说没有听到。”

听到他们的回答,佛就让罗候罗再次敲钟,问阿难说:“现在有响声吗?”

阿难回答说:“有响声。”

等了一会儿,钟声又沉寂了。佛又问阿难说:“现在有声响吗?”

阿难和大众都回答说:“没有声响。”

这个时候,罗候罗又一次把钟敲响了,佛又问阿难说:“现在有响声吗?”

阿难和大众都回答说:“这下又有响声了。”

佛这次又问阿难说:“你为什么一会儿说有响声,一会儿又说没有响声呢?”

阿难和大众都回答说:“当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就说有响声,当钟声过去许久,没有了声响的时候,我们就回答说没有响声。”

佛这个时候,就直接把阿难刚才挑战自己的问题,直接扔回给阿难自给,佛说:“为什么你们自己胡乱的说话呢?”

阿难和大众都莫名其妙,好好的,为什么佛要说我们胡乱说话呢?大家异口同声地问佛:“哪儿有的事!我们都是老老实实地回答佛的问题,为什么佛要说我们胡乱说话呢?”

佛说:“当我问你们听到没有的时候,你们回答的是是否听到;当我问你们有没有声音的时候,你们也就回答我声音有没有。你们把能听的听闻之性,和被听到的声音,毫不确定地回答我的问题,这难道不是胡乱说话嘛?”

“阿难,当钟声停止的时候,没有了声音的时候,你说没有听到。如果哪个时候,你的能够听闻各种声音的听闻性真的没有了的话,你就会好像一个不能听闻的枯朽的木头桩子一样,听不到丝毫的声响了。可是为什么后来当钟声再一次敲响的时候,你又能听见了呢?”

“在你知道声音的有无过程中,声音有了,声音没有了,那都是声音自己的生灭现象,是声音自己的事情,可是随着这个声音的有无变化,难道你的听闻性,也出现了有无的变化了吗?如果说你的听闻性,真的没有了的话,因此也就说声音没有了的话,那又是谁知道了这个没有呢?”

“所以说阿难,声音在你听闻的过程中,是表现出了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的变化,可是这并不代表着你的能够听闻声音的听闻性,也会伴随着声音的有无,而出现存在和消失的变化。”

“阿难,你现在还是处于混乱颠倒之中,还把声音当成了闻性,这也就难怪你会混乱到将恒常当成了断灭。”

“阿难,你根本就不应当说:离开了动静、通塞等尘相,连闻性都不存在了。为什么呢?比如说有一个人非常贪睡的人,正在床上沉沉地睡着。正在他睡觉的时候,他家里有人开始舂米。这个人在睡梦之中,听到了家人的舂米之声,就会分辨成别的声音,比如说敲鼓的声音,比如说撞钟的声音等等。甚至他还会在蒙中感觉到有些奇怪:为什么钟鼓之声听起来好像木石撞击呢?等他睡醒来之后,才明白原来梦中的钟鼓之声是家人舂米的声音。因此他也就会告诉家人说:我在睡梦中的时候,把舂米的声音当成了钟鼓的声音。”

“阿难,这个人处于睡梦中的时候,难道会去分别什么动静、开关、通塞吗?当他睡熟的时候,他的听闻性却从来没有沉睡;就算你的身体逐渐衰败消亡,你的这个闻性难道也会随着你的肉身消亡吗?!”

“所有的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都紧紧跟随在那些声音、色尘等上面,在那上面起心动念,从而就不断地在轮回中飘转。可是这些众生,却从来都没有明白过: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恒常的,不会因为日常种种尘相的生灭而出现生灭变化。”

“众生正是因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也就放弃了坚持真正的清净恒常的本性,反而去追逐那些生生灭灭不断变化的外尘,因此也就生生世世地不断沾染尘垢而轮回。”

“如果能够放弃外部的生灭不定的外尘,而回转坚守本来圆满清净的真性,那本有的、恒常的光明就会现前,所有虚妄的外尘、六根、诸识等也都会应声而忘。从而就会远离了内想外相的尘相,也就会远离了有情含识的执著垢染,你的清净法眼自然也就会当下清明。到了这个时候,还要担心成不了无上正等正觉吗?”

这一章的内容,最关键的就是完全清晰地明确了“声有声灭闻性恒常”的道理。这和在最前面的时候佛和阿难辨见中所明确的“见明见暗见性未变”的道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外部色尘的变化、生尘的变化,并不代表着众生自己本来恒常真性的变化;真性的恒常如果能够把握住了,又何尝需要担心是否会成就呢?!

讲到这里,第四卷的内容就讲解完了。

在整个的第四卷中,主要分析了清净如来藏的特性,以及一切名相的游戏性和虚妄性。而后就建立了初发心学人的二种决定理义,至此就进入了因地实修的分析阶段。

在分析的过程中,经过佛和阿难的问答,明确了六根非一非六、真性恒常不变的见地,而且要用这个见地,来引导阿难的具体修行阶次。

TOP